国企混改背景下精细化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2023-04-22申松月
申松月
(泉州城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原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引入非国有资本或者多种所有制形式,形成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资本共同参与经营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是我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有企业精细化管理是对国有企业在组织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资产、收入进行规划、筹措、调配、监督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目的是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加强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风险控制、提高竞争力等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化转型,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益的支持和指导。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一)股权结构更加复杂多样,要求管理更加精准细致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局面,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多方股东有不同的权益诉求和经营理念。在这种背景下,精细化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平衡不同股东的权益,确保各方在企业经营中获得公平的回报。财务报表和信息披露要准确、透明,满足不同股东对信息的需求,建立起互信的合作基础。精细化管理需要深入了解各股东的经营意图和战略目标,以便更好地协调和统筹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避免股权纷争和权益冲突,确保决策符合整体利益。通过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协商机制,推动不同股东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二)资产重组和股权交易增多,要求管理更加公平合理
在混改过程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资产整合、转让和合并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财务问题,精细化管理需要更好地应对产权交换,确保产权交换的公平合理,避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股权的买卖、转让和定价需要进行严格的财务核算和监管,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透明度。精细化管理需要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每一笔账目的财务处理和记录都符合法规和准则。
(三)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变革提速,要求管理更加公开透明
在管理机制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涉及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包括董事会成员的组成、职责划分以及决策流程的变化。精细化管理需要更好地融入新的治理体系,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流程方面,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存在不同的业务流程和流程要求,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精细化制度存在缺失、不完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等问题。再加上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方的博弈和调整,导致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面临了一定的阻碍。
1.相关组织管理观念缺乏统一性。由于国有企业中的精细化管理参与者具有不同的背景、职责、利益诉求,不同层级、不同人员对于精细化管理目标和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差异,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一些人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和价值创造[1]。
2.精细化管理监督措施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监督措施不完善、监督力量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再加上国有企业管理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存在权力不对等或监管不到位,造成精细化管理监督的滞后和不完整。
3.无法对国有资本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需要对国有资本的价值进行评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评估准则,导致无法准确反映国有资本价值,使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决策中无法全面、科学地考虑国有资本的价值和利益。
4.缺乏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操经验,使精细化管理面临一系列挑战。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面临结构调整、利益平衡、人员培训、制度创新等复杂问题,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可供参考,导致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面临困难和挑战,需要逐步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2]。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优化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立健全精细化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精细化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可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减少精细化风险的发生概率。二是优化资本运作和投资决策,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三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四是健全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腐败和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五是通过优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内部市场化改革和资源配置,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敏感性和竞争力,确保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挑战。六是精细化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可以增强企业在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中的信任和声誉,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形象。七是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优化精细化管理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解决精细化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产权结构,强化权力制衡
产权结构改革是在国有企业中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形成权力分散、利益相关方多元化的组织结构。通过产权结构改革,强化权力制衡,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清晰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在精细化管理中,应对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确保各方的权力得到有效制衡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或财务失控等情况发生。二是加强财务信息披露。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多个所有制的利益相关方,如果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信息不透明和信任缺失。为了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国有企业应主动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增加利益相关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高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信任度。三是推动独立审计制度的建立。为了确保财务管理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精细化报表进行审计。四是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应对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效能。
(二)加强风险防控,完善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内控制度、明确监督管理职责、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改革,可以强化风险防控和监督机制,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成效。一是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的审计、风险管理、内部审批流程等。通过规范内部控制,确保精细化流程的透明性和规范性。二是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控意识培养和员工教育,形成全员参与的内控文化,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权责关系更加复杂,因此,明确监督管理职责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应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和审查,确保各个所有制的利益相关方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各自的监督管理职责。监督机构要加强对财务决策的审查,避免权力滥用和违规行为,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三是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建立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精细化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操作,提高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和保密性。数字化、信息化改革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与工具,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合理授权定责,落实业绩考核
通过合理授权和落实考核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成效。一是合理授权。合理授权是将权力下放到各级管理层,并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权益,使其能够更自主地进行财务管理和决策。为了实现有效的精细化管理目标,首先,国有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机制,确保授权过程透明、合规,明确各级管理层的权限边界和责任分工。其次,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费用管控、资金管理等,确保精细化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再次,国有企业应加强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共识和团队合力。通过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和意见,可以更准确地制定精细化管理策略和措施,提高精细化管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授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国有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外部监管等,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加强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有效处理。二是落实业绩考核。业绩考核可以激励管理层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成效。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制定明确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和指标,将其与管理层的业绩考核绩效挂钩,激励管理层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企业建立的考核机制应合理权衡绩效与其他业绩要素,避免过度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发展目标。
(四)创新精细化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通过创新管理、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年度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将各个岗位、部门目标进行有效对接,实现精细化决策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评估,确保精细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精细化管理体系应包括报表编制、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等多个方面。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和精细化管理制度,以确保精细化信息的准确性、透明度、及时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能。
(五)精准核资,发挥审计与评估作用
通过精准核资以及发挥审计和评估作用,可以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成效。一是精准核资。通过对企业状况进行全面核查和评估,准确定位企业的精细化问题和风险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需要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进行精确核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通过精准核资,可以提高精细化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二是发挥审计的作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合规性与准确性。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可以从内部控制、财务决策等方面评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外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独立审查,确保精细化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是发挥评估的作用。评估可以对国有企业精细化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发现问题和优化调整方案。通过定期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精细化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指标,利用评估的结果,为精细化决策提供支持,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六)稳步推进改革,彰显改革成效
通过稳步推进所有制改革,进行市场化运作,优化公司治理,可以彰显改革成效并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的成效。一是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应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营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通过开放的市场竞争,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益和创造力。二是应加强内部市场化改革,推进内部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提高精细化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三是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权责边界和管理层级。制定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对财务决策、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约束。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精细化管理的透明度和管理效能,引导财务决策和行为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四是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精细化管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组织员工开展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使其适应混合所有制的要求,掌握精细化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工具。通过构建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应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和成效。
五、结语
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将朝着市场化、透明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精细化管理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和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和引领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财务管理的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