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升级,从武侠片到仙侠剧
2023-04-22杨彬
杨彬
在影视作品中,修炼之人要么归隐山林,过着安贫乐道的清静生活,要么云游四海,过着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求仙,从先秦时代就是帝王们十分向往的一项活动。在《史记·封禅书》中,就有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派人去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求仙的记载。后来,以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求仙活动最为出名,古代帝王求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得到仙人的不死之药。
古往今来的修仙故事
在当时人们的想象中,“不死”可以通过服食“不死之药”来实现,而不死之药掌握在仙人手中,所以有能力求仙的国君都希望遇到仙人。到了魏晋时期,随着道教体系的逐渐形成,所谓“修仙”的修炼也随之诞生。当然,不管是呼吸吐纳还是炼丹制药,不管是想要安神养性还是求真悟道,在修仙者看来,最终极的目标与之前的帝王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希望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对于凡人来说,长生不死的诱惑难以抗拒,于是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都向往修炼成仙。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一位“修仙达人”,在著名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开场就是嘉靖皇帝口诵的一段诗词:“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这是出自唐朝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中的第一首,算是唐朝传下来的“修仙口诀”。中国的修仙体系以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易经》等经典学说为蓝本,以道家思想为主题,后来吸收了佛家、儒家的思想体系,不断融合丰富而最终成型。在道家全真教祖师丘处机的《丘祖秘传大丹直指》中,就有着相当详细的修炼方法,这部“修仙指南”将修炼划分了9个层次:龙虎交媾、周天火候、肘后飞金精、金液还丹、太阳炼形、三田既济、炼神入顶、炼神合道、超凡入圣,契合中国古典哲学中“九者,数之极也”的思维方式。书中还生动地描述了人修仙时候的具体情境,其中的奇经八脉、呼吸玄窍,炼气得丹等方法,在后世的道家理念和文学创作中一直被沿用。
而修仙的“风险”也在传说和典籍中有所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天劫”。比如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教孙悟空七十二变就是为了躲避“三灾利害”,文中描述“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
南宋时期全真教掌教丘处机的画像。
“渡劫”这个设定,现在几乎所有的修真类作品中都能看到,甚至在今天成了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一个“梗”,每当雷雨交加,互联网上都会出现“哪位神仙在渡劫”的调侃,在游戏晋级和通关的过程中“渡劫”也是被频繁使用的词。此外,《西游记》中还描述了修成仙之后的“段位”,比如大罗太乙、金仙、散仙等。如此看来,就算成了仙,也要受到等级和仙界“编制”的划分。
不过一直以来,修仙的权力一直是由王公贵族独享的,毕竟修仙也要花大钱的,一般人可修不起。就拿嘉靖皇帝来说,每年光是修仙需要的“燃料”就要20多万斤黄蜡、10多万斤白蜡,还有各种香火10万多斤,此外“炼丹”花费的各种奇珍药材更是不计其数。
“上层”搞的这些神神秘秘的东西到了民间就成了奇闻轶事,而这些轶事在民众的口口相传中,加入了人们对超能力的崇拜,这些故事和民間传说结合在一起,就成了最早的修仙文学。不过,也是由于这些故事大多源于民间,所以修仙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的系统性,从奇闻轶事到神鬼志怪,从传奇话本到历史故事的艺术加工,修仙文学可以说纷乱庞杂,包罗万象。从战国的《山海经》到汉朝的《淮南子》,从晋代的《搜神记》到唐代的《异闻集》,从明代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到清代的《聊斋志异》《镜花缘》,都可以归纳为修仙文学。只不过根据侧重点不同,被后世细分成神鬼志异、神话故事等类型。
从《三王墓》到《蜀山剑侠传》
“侠”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韩非子》有诸侯门客技击的记载,《庄子》中的“说剑篇”虽然被考证为后人撰写,但亦反映了先秦时代诸侯门下热衷技击的传统。《吴越春秋》中记载的猿公教剑,则直接成了金庸小说《越女剑》的素材。而到了汉朝,游侠精神在民间广为传播,以至于在《史记》中都单独开辟了《游侠列传》的“版块”,记载了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三位著名侠士的故事。“厚施薄望,法外惩恶,重承诺而轻生死”让侠客精神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汉朝以后,志怪小说开始兴起。这时候的武侠故事吸纳了志怪小说中的神话传说等要素,开始有了武艺、神器、宝物等工具,比如《三王墓》就是典型的历史与神话相结合的武侠故事:干将、莫邪是一对夫妻,也是当时的铸剑名家,被楚王杀害后,他们的儿子流亡山中,遇到一位奇人,答应替他报仇,这位奇人用干将儿子的头颅诱杀了楚王,最后也将自己的头斩了下来,最后三人不分彼此一起埋葬。这就是《三王墓》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干将、莫邪所铸的宝剑堪称神器,一直到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还能看到这两把剑的形象,而山中奇人虽然没有名字,却重承诺轻生死,即便将自己的性命搭上也在所不惜,这是典型的侠客形象。而同一时期,《紫玉》中的仙术道法,《刘晨阮肇》中的灵丹妙药,几乎囊括了后来仙侠小说中所有的幻想元素,同时又继承了刺客游侠的精神,可以说具备了武侠与仙侠文化的雏形。
到了唐代,传奇故事的兴起让武侠故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聂隐娘》《昆仑奴》《虬髯客传》等传奇故事一方面延续了志怪小说中浓重的神话色彩,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将“武术”的概念与侠义的精神进行了结合。比如刺客聂隐娘擅长轻功剑术,还会道法变化,可以百里之外飞剑斩敌;昆仑奴可以飞跃高墙,身如鹰隼;而虬髯客、李靖与红拂女则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不但胸怀大志、锄强扶弱,还机智豪爽、慧眼识人,是当时侠客精神的代表。在这些传奇故事中,武术开始脱离现实的范畴,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有学者认为,出现这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有关。在佛教文化中,人的能力被放大到了极致,金刚、大力、伏魔等词语非常常见,传奇故事引入了这些思想,将武术的搏击技法进行了极大的延伸,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传奇故事还引入了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经脉等理论,将武术与修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结合,呼吸吐纳之功成了如今武侠故事中内功的来源。
到了明清时代,小说的兴起让武侠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武侠元素开始融入各种小说中,比如在《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等都可以说是武侠故事。到了清代,武侠小说正式形成,《三侠五义》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俠小说,小说讲述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众侠客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不光描写了包公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还穿插了白玉堂、展昭、欧阳春、蒋平等众多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对中国近代的武侠文化乃至评书、曲艺都有深远的影响。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国的文化也来到了大转型的时代,随之武侠小说进入了繁荣期,“南向北赵”奠定了现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地位:北赵是赵焕亭,代表作是《奇侠精忠传》;而南向则是“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他创作的《江湖奇侠传》还被改编成电影《火烧红莲寺》,成了功夫片的开山之作。
2022年6月22日,湖北十堰, 武当山金顶,“洋教练”、美国青年杰克(蓝衣者)带着弟子练习太极拳。
在武侠作品当中,虽然也有妙法神功,灵丹利刃,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历史和当时的社会作为背景,人们在侠客身上找寻正义、忠诚、强大的精神寄托,也通过侠客的行为阐述着对压迫的不满。在武侠文化中,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泾渭分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1932年,还珠楼主创作的小说《蜀山剑侠传》在天津的《天风报》开始连载,为武侠世界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在这部小说中,故事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而是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奇幻玄妙的世界。这部小说为后来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被誉为“开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作家倪匡更是将这本书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还珠楼主李寿民的小说《蜀山剑侠传》数次再版,畅销不衰。
还珠楼主,本名李善基,后来改名李寿民,而还珠楼主的笔名则是取自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中“还君明珠双泪垂”的诗句。李寿民出身于官宦之家,虽然只上过私塾,但是对道家学说、医术、占卜、星象都有研究,还是道家吕祖伍柳天仙法脉的传人,对儒释道各家学说都有了解,而从小就随着父亲访遍名山大川,三上峨眉四顾青城也给了他足够多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于是,在《蜀山剑侠传》中,李寿民创造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人能成仙,鸟兽蛇虫皆能得道成妖,道行高深者可修炼到元神离开肉体,如遇劫难,九重元神只要逃出一丝一缕,仍可重新修炼;在这个世界,有妙峰仙境,有青冥地府,有灵通天地的法宝,有千变万化的阵法;同样在这个世界,人可以通过某些规则和步骤修炼成仙。
比起之前的奇幻故事,《蜀山剑侠传》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余,将儒释道三家的修行理念、古代典籍中的神仙法宝、阴阳五行理念甚至还有现代的科学因素融在一起,让这个看似虚构的世界显得十分的真实。比如《蜀山剑侠传中》将大禹神化,大禹治水时用过的物件都变成了宝物;再比如在《蜀山剑侠传》出现的怪物妖精,也能在《山海经》中找到影子;比如七宝金幢、大旌旃佛光、乾天一元霹雳子等法宝,都可以在儒释道的典籍中找到相应的典故和出处。而在这部作品中,对于修仙法门的描述更是汇集三家经典,为后来所有的修真类文学设定了框架。
现代武侠作品中的很多武功秘籍、灵丹妙药、人物设定也都出自《蜀山剑侠传》,比如我们熟知的乾坤大挪移、屠龙刀、昊天镜、白发魔女等等,难怪金庸先生直到暮年依然是还珠楼主的忠实读者。
在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中,还珠楼主用浩瀚的想象力,丰富的细节设定,打造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玄幻世界,在《西游记》和《封神榜》之后开辟出一个全新的东方仙魔体系。而在这方奇幻天地的“形”之中,侠义精神则作为“神”贯穿始终,不管是济世救民的风范,还是斩妖除魔守护苍生的理念,修行当中战战兢兢不能有一点疏忽、不可有一丝恶行的规则,都是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体现。因此,在神话传说、武侠演义之外,一个兼顾于两者的“仙侠”体系就此诞生。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