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世界的现实角力
2023-04-22小俊
小俊
导演彼得·杰克逊接拍电影《魔戒》后,在新西兰全境寻找理想中的拍摄地,终于在北岛中部玛塔玛塔附近找到一处心仪的农场,随即在1999年动工将这里打造为“霍比特人小镇”。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化开始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如今在文学、影视和游戏领域,西方的魔法奇幻体系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力来讲,都有很大的优势。不过,其实西方奇幻体系的诞生,要比中国仙侠文化来的更晚一些。
《魔戒》里的“中土世界”
1999年,世纪之交,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举办“评选20世纪最伟大书籍”的投票活动,《魔戒》高票当选,这部书还被网友评为“2000年来最伟大的书籍”。而就在两年前,欧洲最大的书店水石连锁书店(Waterstones)与英国电视4台共同举办的票选活动中,《魔戒》被评为“20世纪之书”。
《魔戒》是由英国作家,牛津大学教授托尔金创作的长篇奇幻小说,于1954年出版,全书共分为三部,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西方近代奇幻文学的鼻祖。《魔戒》一经推出便迅速席卷欧美,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在著名的美剧《老友记》中,就用“难道你高中的时候没看过《魔戒》?”来说明一个人很奇怪;《魔戒》丹麦版出版时,丹麦女王亲自为这本书绘制插图;而美国,纽约地铁中到处都是“佛罗多永生”“甘道夫当总统”的涂鸦……可以说《魔戒》在西方影响了几代人,《冰与火之歌》的作者马丁、《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都是《魔戒》的忠实读者,他们也从《魔戒》中获取灵感。《魔戒》能有这样的影响力,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中土世界”。托尔金认为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被称为“第一世界”。而我们人类则是“第一世界”当中一种独特的存在,人既是上帝的造物,但同时也被上帝赋予创造世界的权利,可以去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架空世界,这个架空世界就是“第二世界”。托尔金在1939年的一场讲座中提出了这套关于奇幻创作的文学理论。
以往的西方的童话故事大多设定模糊,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中,不会告诉人们白雪公主到底生于哪个王国?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七个小矮人有怎样的家族世系?它只会模糊地告诉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遥远的王国……”而《魔戒》会告诉人们中土世界在什么地方,如何诞生,有怎样的历史;中土世界的人类、精灵、矮人、霍比特人、半兽人等从何而来,分别聚集在什么地方;书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一套自己的族谱和家族变迁史,甚至作为语言大师的托尔金还专门创造了一种“精灵语”。这些丰富详实的设定共同构成了中土世界完整而自洽的世界观,让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用托尔金的话说,“中土世界有一种真实的内在一致性”。
托尔金,英国作家、诗人、语言学家及大学教授,创作了多部经典的奇幻作品。
《魔戒》中的甘道夫是典型的巫师形象。
《哈利·波特》的续作《神奇动物在哪里》将哈利·波特的世界继续扩大。
后来的西方奇幻故事大多受到了《魔戒》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一想到精灵,人们就会联想起尖尖的耳朵,纤瘦的身材,秀美的容颜;一提起矮人,就会想到喜欢喝酒,留着浓密的胡须,生活在地下,擅長采矿和锻造;一想到巨龙,就会想到这种巨大的生物盘踞在城堡中守护着堆成山的金银珠宝。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魔戒》中的魔法师形象,不管是“白袍巫师”甘道夫的光明魔法还是魔王索伦的死灵魔法,都在后来的奇幻文化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奇幻文学中复杂魔法体系的基石。
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里关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部分是人气最旺的。
电影《哈利·波特》中魔法师使用咒语施展魔法的经典画面。
游戏搭建的魔法体系
如果说《魔戒》是西方奇幻魔法文学的启蒙之作,那么不久之后的桌游《龙与地下城》和其衍生文学《龙枪编年史》,则将奇幻魔法的世界搭建完成。如今几乎所有的西方奇幻类游戏,都是建立在《龙与地下城》的框架之下。
在《龙与地下城》的游戏中,玩家围坐在桌边,扮演虚拟世界中的一个角色,按照主持人(地下城城主)的描述和说明,与其他玩家进行互动,共同完成在奇幻世界的冒险。这款游戏诞生之初就遵循着严苛的规则和设定。在《魔戒》中,很多篇幅用来展示“护戒小队”在中土世界的冒险,魔法的元素虽然醒目,但涉及并不算多,托尔金对魔法的描写更多来自现实宗教系统下的魔法认知,所以读者能看到甘道夫晋升到“白袍巫师”之后依然拿着短剑上阵砍杀的桥段。而在《龙与地下城》的体系中,魔法的元素大大增加,魔法的类型、效果、甚至使用魔法需要的条件和消耗的资源都进行了详细的设定。
《龙与地下城》,可以说是一部西方魔法大合集,甚至将魔法使用者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划分。人们通常所说的魔法师,被细分成了很多类别:比如著名的甘道夫、哈利·波特都被称为巫师,有很多人认为,伏地魔就不能被称为巫师了,而应该被称为魔法师或者术士。
巫师与术士经常被混淆,与巫师相比,术士的魔法更多地依靠天赋,而且大多擅长炼金术,很多人认为伏地魔属于术士,是因为术士被认为是黑暗的、邪恶的。20世纪40年代的迪士尼动画片《幻想曲》中,就出现了一位在阴森漆黑的房间里施法的黑胡子男人,那个男人就是术士。
《龙与地下城》是很多西方奇幻作品的设定来源。
游戏《霍格沃兹之遗》再次扩展了哈利·波特的世界。
游戏作品中魔法师的形象。
《哈利·波特》中,魔法石的制作者勒梅也不属于巫师,他被称为炼金师;《龙与地下城》中还有法师,法师一般被认为是高尚的、睿智的,是茫茫众生的引领者。在各种游戏中施展 “大火球”“暴风雪”的一般都是法师;除此之外,还有擅长邪恶魔法与恶魔召唤的妖术士;擅长干扰和操纵对手思想,造成对方思维混乱的附魔师(Enchanter),这个词在英语俚语中也是“迷人精”的意思。此外,还有经常与死人和鬼魂打交道,使用法术让死人复活供自己驱使的死灵法师,还有咒术师、先知、护法师等等。
1997年,英國作家J·K·罗琳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更加纯粹的魔法世界:在这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魔法世界,罗琳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讲述了年轻巫师们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哈利·波特》在故事性、价值观上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这让《哈利·波特》走出了英语文化圈,到目前为止,该作品已经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在东亚地区有很高的认可度和庞大的读者人群。在《哈利·波特》的7部作品中,罗琳像打开画卷一样,将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慢慢展开,在续作《神奇动物在哪里》中,更是将魔法世界从英国扩展到全世界。如今,《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依然在不断地扩展,今年发行的电脑游戏《霍格沃茨之遗》就展现了这个魔法世界的历史。
东西方“法力”大融合
几乎所有的西方奇幻题材游戏都是出自《龙与地下城》的体系,所以在游戏中法师几乎是常驻的职业,比如著名的《上古卷轴》《暗黑破坏神》《魔兽世界》等奇幻游戏都有很强的魔法元素,很多人也是因为游戏了解了魔法和法师。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酷炫的法术效果可以给人带来更加刺激的视听感受和更好的游戏体验,所以在游戏中魔法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于很多东方题材的游戏中,也加入了魔法和“法力值”的概念,比如在“国民手游”《王者荣耀》中,很多来自东方的人物也拥有魔法技能。甚至在《大话西游》《剑侠情缘网络版》这种仙侠类型的游戏中都有了法力值的概念,虽然可以用东方法术的法力来解释,但究其根源还是受到了西方奇幻作品中魔法概念的影响。
仙侠类网剧崛起后, 特效更加炫酷,观众对质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潮兴起与东方美学不断出圈,导致“东方玄幻”题材不断升温。图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照
图为《苍兰诀》剧照。
随着大投资大制作的文艺作品纷纷落幕,西方魔幻类题材的热度逐渐褪去,《纳尼亚传奇》和《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等都未能达到预期。然而近些年,在中国内地市场,随着各个制作公司的资金投入和播放平台的助推,每年暑假几乎都会上演一场仙侠剧抢占市场的大混战,而“混战”的热度会从7、8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然后再开启新一轮的收视和话题混战。在美轮美奂的电脑特效包装下,“仙侠”就这么登上了舞台的中央。
随着线上内容与消费的融合,文化拉动消费成为新趋势。比如说,随着汉服从圈层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新国潮,消费群体也在逐渐扩大,而仙侠类网剧的崛起,也让更多原著粉成为汉服迷。一位古装设计师表示:“我自己平时也会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苍兰诀》这些仙侠剧,会从里面找流行趋势和设计灵感。”线上与线下相互作用,导致“东方玄幻”题材不断升温。“爱优腾”几大平台通常都会将最大投资的S+剧集(超级剧)放在仙侠剧上,每到暑期,各个平台纷纷拿出最有“爆火”可能的作品对阵,也算是仙侠世界映射在现实的一场比拼吧。
对比仙侠文化与魔法体系,它们几乎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始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畏惧、崇拜,以及人类想要掌握自然力量的期望,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与宗教进行了或多或少地结合;两种法术体系都希望通过提炼药物、修炼器物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两者都是在20世纪诞生了一部“开山之作”奠定了现代仙侠与魔法世界的框架。两者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在修仙者眼中,修仙是道,是目的,不管是炼丹还是修炼,最终目的都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而在魔法师的眼中,法术是工具,大多数魔法师炼金或者修炼,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强大的力量。不过,不管是魔法还是修仙,直到今天都并没有真正的定型,两者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补充和完善。随着全世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以这两者为主题的作品越来越多,你方唱罢我登场,都从对方身上取长补短,自我更替。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人们真的可以看到一个“仙侠大战魔法”的新世界。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