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设计色彩审美取向的变化

2023-04-21李诺男

纺织报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酸性色彩疫情

李诺男

(沈阳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2019年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感染迅速席卷全球。3年来,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冠病毒感染调整实施“乙类乙管”,各地疫情管制全面放开,疫情进入低流行状态,也标志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后疫情时代下人们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取向。美国当代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卡洛琳·M·布鲁墨[1]在其著作《视觉原理》中阐释:“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色彩美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其产生了学习的热情。不同地域、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经济水平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不尽相同,颜色甚至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载体,单独以抽象形式成为流行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碎片符号。疫情之前,工业化时代的色彩理论研究和流行趋势试图将色彩理性化,使人们的审美视角趋于统一,更易预测和掌控,将色彩的传播置于科技发展和商业流通中,以便更好地将工业化产品推销出去,这是消费主义盛行带来的结果,也属于感官体验的心理范畴。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这样一句对白:“你认为是自己挑选出来的颜色,其实是经过无数人筛选、加工之后推出来让你选择的。”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消费主义给流行色带来的影响。疫情前的一段时间非常流行莫兰迪色,这种以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的名字命名的色系饱和度非常低,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灰色,使颜色整体看起来不会特别鲜艳。莫兰迪色在国内备受瞩目得益于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播,该色系自2018年起在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广泛使用,并广受好评,甚至在文物修复领域也推翻了“翻新”的色彩修复方式,开始推行“修旧如旧”、降低色彩饱和度的修复原则。莫兰迪色将所附着、描绘的物体本身的纯朴感发挥到极致,营造出宁静、温柔、神秘的氛围感,也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很高级的色系。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灰色调的莫兰迪色已不能适应时下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感受,逐渐退出流行色的舞台,一些更适合疫情后生存状态的色系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对文化、审美产生了较大影响,重新装点人们的生活。这些经历过疫情的人们创造的流行色趋势因各人主导的审美联想、思想厚度、情感感知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正视色彩在科技与经济方面的现实需求,是理解色彩的关键。

1 多巴胺色彩抚慰创伤,感知生命的力量

2023年4月底,一条名为“多巴胺穿搭”的词条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热搜话题之一,仅在“抖音”平台,该话题的播放量就已达到了62.1亿次。其中,一位86岁的老人发布的短视频获得613.1万点赞、31.8万评论、21.8万收藏和163.3万转发,成为该话题在抖音平台上排名最高的短视频。视频中的老人分别展示了绿色、黄色、蓝色、红色、粉色5种高饱和颜色的穿搭,色彩明亮、鲜艳的衣着让人产生丰富多彩、明亮、愉悦、生机盎然的心理感受,遂受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追捧。多巴胺配色流行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对多巴胺这种快乐神经递质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疫情后逐渐恢复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病毒的肆虐打乱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限制了人们的出行自由,并造成了经济方面的巨大冲击。压力使人们常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悲观、孤单、消极等情绪,缺乏安全感。因此,后疫情时代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应对疫情引发的失落和无力感,色彩对心灵的慰藉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自19世纪末起,西方医药领域和宗教领域就已经注意到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1890年,生理学家查尔斯·费列(Charles Féré)开创了色彩疗法。如今,关于色彩在医疗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颇具成效,这些理论将人对色彩的选择与心理因素相关联。时尚心理学家Dawnn Karen[2]认为“保持外表与内心情绪一致,有助于人们在充满不稳定的外部世界中拥有实在掌控感”,她将这种能刺激人体释放大量“幸福激素”多巴胺、自我调整情绪、令人愉悦的穿着方式总结为“多巴胺穿搭”,并且强调了服饰色彩的重要性。服装不再是静止的,服装的色彩也不再是静止的,它们成为人们构建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的媒介。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色彩开始的,色彩作为构成美的事物的感性材料,本身具有审美特性。其独有的联想性、表情性、象征性等特点在疫情之后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可调整人们的焦虑状态。多巴胺配色通过艳丽的高饱和色彩刺激人们多巴胺的分泌,使其重新梳理当下的生活方式,重新追求新颖、与众不同的刺激,重新走向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动,起到了情绪疗愈的作用。在现在这个注重个体表达与诉求的时代,身心健康成为人们追逐的终极目标。多巴胺配色恰到好处地于艳丽色彩中寻求心理上的协调与平衡,传达自信、快乐的感受,成为后疫情时代下人们调整情绪、缓解焦虑、释放压力的流行配色方案。

2 大数据、虚拟现实与数字化时尚的渐变流体和酸性美学

色彩的流行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由于疫情的影响,之前的社会秩序、生活秩序被打乱,餐馆、影院、商场等娱乐休闲场所被迫停业,线下行业纷纷向线上转型。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线上娱乐、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等行为成为常态,虚拟体验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活力,“宅”文化盛行。这些审美客体基于真实场景进行视觉优化和概念创新,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虚拟体验。在虚拟互动中,颜色成为最直观的视觉情绪载体,同时逐渐成为一种直观有效的商业卖点,追求时效性和新颖性,避免设计语言的同质化。为使艺术设计成为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最直接、最易于实现的就是形色刺激。颜色的个性表现是艺术品的核心生命力,对于同一个审美客体,不同颜色的加入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审美体验。为避免流于俗套、落入平淡,在颜色的使用上就要杜绝符合人们习惯的审美,寻求具有动态、随机、情境性特点的综合性色彩体验。此时的色彩不再只是一种感官体验或事物的特质,而是作为一种心理范畴与生产、传播及呈现的方式共存[3]。酸性设计与渐变流体等色系因其未来感、迷幻感、科技感的特点,具有随机、反秩序的趣味性效果,打破了主流色彩审美的“理性与秩序”,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而异军突起,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酸在化学中的狭义定义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性设计用英文表达是“acid design”,而“acid”这个词在英文中原指一种致幻剂—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SD)的主要成分,翻译成中文不仅有酸的含义,还有尖酸、尖刻的意思,以此形容、概括酸性美学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颇为恰当。这种设计风格源于电子音乐文化,音乐周边的推广给酸性设计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美学基因。虽然酸性设计的概念出现于2018年,但带有酸性特质的视觉美学效果在正式命名前就已经出现在电子音乐演出场景。色彩作为一种通过视觉传达的信息碎片符号,比文字更具象,且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不同的色彩指向不同的情感寓意,依照主题选择色彩搭配基调、烘托酸性情感氛围是色彩在酸性设计中的核心作用。外在形象可以成为人心理的对应物,外在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可以唤起人的情感共鸣,空间的节奏和色彩的对比也可以丰富平淡、单一的布局[4]。酸性设计融合了迷幻艺术、超现实主义、科幻艺术等艺术风格,色彩是酸性设计中突出审美客体、提升其视觉吸引力的关键。在颜色的使用上,酸性设计的典型特征是用色丰富、色彩对比强烈、色彩饱和度较高,采用明度较低的颜色作为背景色,如黑色、灰色、紫色等;视觉中心则采用高饱和度、色彩鲜艳的荧光色,流体渐变色组合,与深色背景交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通过色彩震动创造迷幻的观看感受,造成视觉冲击,依附光感强烈的液态金属、透明干净的玻璃以及光彩夺目的宝石、气泡、石膏等载体产生独特的激光效果。当处于不同角度与光线下时,激光效果所展现的色彩往往带有渐变属性,用反秩序的色彩衍生出眩晕感、未来感,打破现实与虚拟的桎梏,如同液体在二维画面流动、扩散、变化,营造出视觉错觉,呈现出类三维的持续动态变化。传统色彩审美取向强调的经验与传统的传承不再那么重要,酸性色彩更多的是模拟光线变化,打造霓虹闪烁的效果,强调审美客体带来的感官刺激。酸性色彩以其特立独行、繁杂激烈的标签在海报、潮玩手办、包装、影视综艺等设计领域大放异彩,颜色绚丽灿烂且有浓郁的迷幻气息,带有未来艺术的先锋感,硬核又科幻。好奇是人的天性,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大众更倾向于追求新颖、与众不同的刺激,如强调极简、抽象和符号化的扁平化设计反而更关注颜色的应用。酸性配色与高饱和流体渐变的方案刚好迎合了后疫情时代的审美转向,佐证了时尚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既吸引了一群追求视觉刺激、与众不同、个体表达、标新立异的受众,又提炼出酸性设计独特的精神情感和价值主张,避免审美单一化。

3 传统民族色彩符号的再创新

2022年2月,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奥会;2023年9月,杭州举办了第19届亚运会。这两次盛会的接棒举办为我国对外宣传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对内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完美的契机和渠道,都将审美意识扩大到优先考虑色彩文化,将传统色彩作为整个盛会的审美出发点。古人为色彩命名时,用词往往是具象与意象形态交织,如2022年冬奥会色彩系统中的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2023年亚运会的虹韵紫、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颜色的命名蕴含传统美学思想,展现出当下国人对色彩的审美情趣,饱含文化怀旧意味。

“艺术不存在于单一单元中—它是自身文化的一部分”[5],传统色彩历经千年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和审美迭代,展现出“和谐”的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和设计中,“和谐”意味着平衡、秩序、连贯与协调的哲学观念、美学情趣与意境,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核和时代价值,是中式审美的基本原则。在调色方面,中式美学注重颜色和水、墨的搭配,以阴阳五行为基本骨架,此消彼长,阴阳相克,五行相生的“五色说”思想是中式色彩学的起源。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蕴藏在所有国人身体里的“时尚密码”,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后疫情时代下,国人对传统文化更加认可,通过数字媒体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生动直观地传播传统文化,继承和使用传统色彩,拓展设计的灵感来源,突出中华文化特色,既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如2021年河南卫视的《元宵奇妙夜》节目以穿越时空、次元交汇的手法展现河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其中,《唐宫夜宴》节目舞者所穿的演出服配色与出土的唐三彩文物颜色高度吻合,以黄、绿、褐三色为主,以三色调和的渐变色为辅,由于襦裙上的色彩面积占比不同,色彩纯度、明度对比得当,常被当代人排斥的“红配绿”色彩搭配方式反而呈现出和谐又喜庆的视觉效果,且颇具张力,俨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这种多元化的色彩表达用以凸显人物的俏皮可爱又不失典雅高贵再恰当不过。《唐宫夜宴》通过舞台艺术的包装,按照当今的审美取向将文物所传递的色彩、服饰等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促使传统文化现象级“出圈”,多角度诠释了国人对传统色彩的喜爱,也为后续宣传、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思路。

4 结语

人们对色彩的喜好是客观环境和文化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审美取向的转变与新流行色的出现本质上是商业行为,从色彩能在不提高设计成本的前提下提升设计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可见,其已逐渐脱离在设计中的从属地位,凸显独立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色彩经济和色彩竞争力逐渐被人们重视。

猜你喜欢

酸性色彩疫情
战疫情
酸性高砷污泥稳定化固化的初步研究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神奇的色彩(上)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