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唐代绢甲的研究

2023-12-25居怡婷

纺织报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甲片防御能力明光

居怡婷,刘 文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古书云:“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在冷兵器时代,铠甲作为战场上作战的必需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铠甲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用藤、木等原料制作的简陋的保护身体的护具,经过各朝的改良与钢铁加工技术的进步,铠甲的坚固程度不断提升。除了防御能力不断提升,铠甲也开始衍生出装饰、美观等功能,其中最独具一格、以华美闻名甚至背离了铠甲最初的防御保护功能的就是唐代的绢甲。虽然唐代绢甲只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但为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1 绢甲特色分析

1.1 绢甲材质分析

《唐六典》卷十六记载了唐朝的13种常见铠甲类型,合称“唐十三铠”,绢甲就是其中之一,其以制造材料命名,是由皂绢、皮革和部分金属材料制成。绢甲所使用的绢通常拥有华美的图案,有时也会将织锦作为主要面料,内衬常加数层厚棉。整体来看,绢甲十分柔软、舒适[1]。绢甲上还镶嵌了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装饰片或甲片,使绢甲更显华美。绢甲的华丽和高超的做工实现了铠甲“肃穆神圣”“等级差异”意象的外化,彰显出盛唐的繁荣强大。

1.2 绢甲形制分析

绢甲保留了其作为铠甲的基本构造,但因不具备防御能力,所以多出现在唐朝壁画、人俑中[1]。从这些唐代出土的、着绢甲的人俑中可以观察到绢甲也有多种形制。

以1971年从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马寨村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为例,该人俑上身着红色阔袖短袍,外罩两档式绢甲,下身着乳白色长裤。该绢甲由前后两片构成,以红绿色为主色调[2]。人俑面目俊秀、高鼻浓眉、文雅而不失威严,无不彰显出盛唐国力的雄厚。两档铠形制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便于穿着者进行俯仰活动。两档式绢甲参考了魏晋南北朝的两档铠形制,结合绢甲的材质,使两档式绢甲的质感介于金属与布面之间,保证了铠甲的形制与外观的同时,又提高了华丽度并减轻了铠甲的重量[2]。

莫高窟194窟的天王像所着铠甲为包裹式绢甲[1],也称一体式绢甲,即后背绢甲和裙甲包裹到前腰部固定,再抱肚而穿。其中,抱肚是绢甲上的标志性部件之一,其覆盖面积相比金属铠甲大得多,除了腰部,抱肚上缘大部分直接覆盖到前胸[1]。包裹式是绢甲最常见的形制,也是因绢甲问世而产生的形制。包裹式绢甲的甲衣可以紧紧包裹在穿着者身上,形制和穿着方式更加利索与合理,制造工艺也更加精巧细致,体现出盛唐的高超制甲技术[3]。因此,有学者感叹:“绢甲开创了属于唐代自己的风格。”这种形制也影响了后世铠甲的形制,如山文甲。山文甲使用了华丽的异形甲片结构,甲片之间环环相扣,形制上参考了一体式绢甲,防御能力强。

1973年,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文物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在形制上使用了明光铠的造型,但没有明光铠的实用作用[1]。铠甲将大红色作为主体打底色,并在上方绘制流云纹牡丹花卉纹这一传统纹样,使整副铠甲更加瑰丽绚烂。由于唐代天王俑大量使用了这类明光铠式绢甲,使明光铠式绢甲成为唐代天王俑的一个重要标志[1]。明光铠形制实物形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朝是明光铠的全盛时期,明光铠被誉为“唐十三铠之首”。明光铠形制的绢甲抛弃了明光铠的实用作用,只保留其形制,符合绢甲对华丽外观的需求。

2 绢甲在唐朝出现与没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1 绢甲在唐朝出现的原因

唐代社会繁荣、文化包容,在继承了前朝铠甲的形制与功能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盛唐时期,国力鼎盛、天下和平,达官贵族的奢靡之风盛行,因此,铠甲也随着社会奢靡风潮加入了更多的装饰,逐渐丢失了部分实用功能,变得更加美观与华丽[3]。铠甲作为军队的必需品,除了起到保护防御的作用,还有彰显军队威严与国力强盛的作用,因此,铠甲华丽的外表与复杂的做工也能从侧面宣扬国家的繁荣昌盛,绢甲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绢甲不仅有作为仪仗甲的作用,还是铠甲的外衣。首先,绢甲较轻薄,作为外衣能更好地贴合金属甲,又不显臃肿影响活动;其次,防止因阳光直射而导致金属材质的铠甲温度过高;最后,如果在战场上沾染上血污可便于清洗,减少战后给铠甲除锈保养消耗的精力。由于绢甲暂时没有文物出土,上述观点都是从出土人俑与文献记载推测而来,而绢甲为仪仗甲的观点则更为主流。

绢甲的整件甲衣采用上下连成一体的设计,如图1、图2所示[4],展开后像一整块裁剪开的衣片;穿着时,先披挂上身,再从后向前围裹起来,借助胸部和腰部上下两重束甲,使甲衣紧紧包裹在身上,如图3所示[3-4]。这为铠甲开创了全新的样式,这种式样更加利索、合理,制造工艺精巧细致,体现出盛唐高超的制甲技术,也对后世铠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绢甲华丽的外形甚至使用织锦作为主要面料,更彰显出唐朝不凡的国力,所以绢甲才会在唐朝出现。

图1 一片式绢甲

图2 绢甲结构

2.2 绢甲在唐朝没落的原因

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爆发的安史之乱是背叛唐朝的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战争[5],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次内战直接导致唐代人口的大规模下降,综合国力锐减。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唐代的甲胄服饰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如盛唐时期的绢甲过分注重装饰性而忽略了其作为铠甲应有的防御能力,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处于战乱中的唐朝国力衰落、社会动荡,使绢甲这种华而不实、缺乏防御能力的铠甲被淘汰和摒弃。因此,绢甲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般的存在[5]。

2.3 绢甲的出现与没落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之前以明光甲、两裆甲为主,直到唐朝绢甲的问世才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传统铠甲形制,即改上、下旧制,创新为一体式铠甲,使铠甲更加利索、合理。可以说绢甲的问世开创了属于唐代自己的甲胄服饰风格,这种一体式铠甲形制对唐及以后的铠甲形制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由于绢甲过于华而不实而在安史之乱后被淘汰,让唐朝中期的人们又开始重视铠甲防御这项最主要、最原始的功能,而取代绢甲的则是创新后经过改良的新式铠甲山文甲[5],其摒弃了绢甲由于材料限制而没有防御能力这一致命缺点,又开始回归到金属材质的铠甲这一轨道上。山文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绢甲作为一体式铠甲形制的优点,并且山文甲甲片的细致程度大大提升,可以更大程度地保护人体。正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人们重新回归到铠甲需要有防御功能的本质上[5],推动了铠甲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3 结语

唐代铠甲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大大超越了唐朝以前的盔甲制造水平。但盛唐时期出现的一体式绢甲又大大改变了之前的铠甲制式,将铠甲推向了一个更高、更为先进的水平上。盛唐之后,人们没有完全摒弃没有防御能力的绢甲,而是在一体式绢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良,出现了继承了绢甲优点又将防御能力提升的山文甲,使铠甲制造工艺发展到更深的层次,也为后世的军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绢甲对现代舞台美术、影视服化道也有较深远的影响,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中大量使用绢甲元素,如宫廷仪仗队穿着的铠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众通过影视剧对古代铠甲产生兴趣,开始了解中国的甲胄文化,进而广泛传播,吸引更多人对甲胄文化产生兴趣,这样更利于甲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甲胄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甲片防御能力明光
俏奶奶
苏州姑苏区紧盯防汛关键期 扎实提升全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俏奶奶
哪种动物的防御力才是最强的呢?
未来导弹在联合赛博空间行动中的能力探究
WeatherConnect the dots and write. Fill in the missing letters.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谢师宴
防不胜防
安徽明光方言语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