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唐代宝相花纹样的影响与造型研究
2023-12-25韦露阳
韦露阳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宝相花纹样源自佛教,其原型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历经数年传承和发展,与我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度交融,其形态最终完全被中国文化渗透,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纹样。
1 唐代宝相花纹样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国力昌盛的一个朝代。唐朝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交通便利发达,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为装饰纹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装饰纹样能吸收不同的时代特征以及审美意趣,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装饰纹样在不同的载体上发展。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人充满了文化自信,唐代装饰纹样追求创新和自由,具体表现为造型丰富、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感,由此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唐朝贞观后期,河西政治稳定,丝路畅通,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唐朝广揽人才,唐文化学习并有选择性地吸收了各族优秀文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作出融合多元文化的文艺作品,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为传统纹样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唐代装饰纹样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也是该时期装饰纹样中常见外来风格的原因。唐文化在此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也不断得到丰富,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从文化背景来看,自印度佛教东传后,佛教艺术在我国得以传承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莲花纹样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在本土文化的艺术风格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外来文化逐渐式微,莲花纹样不断发展,宝相花装饰纹样应运而生并日趋成熟,从其结构特征来看,包含了莲花纹、云气纹等纹样,丰富多样。
2 宝相花纹样概述
2.1 宝相花纹的历史溯源
宝相花装饰纹样是融合中外文化的艺术结晶,从发展进程来看,原始时期到秦汉时期可视为其发展初期,该阶段的纹饰构成主要包括本土莲花纹样和忍冬纹样,纹饰构成较为简单,表现手法较为抽象。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我国,莲花纹样开始应用于汉帛、画像石、画像砖上。魏晋之后,石榴纹等植物纹样与莲花纹样相融合,形成了初期的宝相花纹样。莲花纹的产生、传播较为曲折,在传入中国后得以改造和转变,成为中国纹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
2.2 宝相花意蕴
“宝相”一词源于佛教,意为佛像庄严之相,佛教常以“宝相庄严”描绘佛像,因此,宝相花纹样在佛教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宝相花装饰纹样作为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盛行于隋唐时期,其纹饰构成一般以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其他花叶作为装饰,在花蕊和花瓣基部饰以圆珠作规则排列,加以多层次晕色,显得富丽华贵,故名“宝相花”,蕴含吉祥、富贵、永生等美好寓意,常见于金银器、铜器、藻井、壁画、帛画等器物。
3 多元文化的融合对宝相花装饰纹样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为外来文化的传入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宝相花纹样是文化融合的产物,表现了唐人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心态。
3.1 各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合
贞观年间,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大唐,因此,西北民族成为对唐代影响最大的“胡风”,他们刚毅剽悍的性格以及风俗文化都深刻影响了中原地区,直接表现在饮食、服饰、艺术等方面。“胡化之风”的盛行也带来了各种外来纹样,包含以西北民族文化为主的热情似火的风土人情,至此,装饰图案得到了高度发展,也形成了唐代豪放而不失浪漫的时代风格。唐代宝相花纹样则吐故纳新,不断产生新的样式,打破了唐人固有的思维和形式的局限,具有浑然天成、弧度自由的线条,突出大胆的同时又井然有序,最终形成了圆润华丽的风格特征。
3.2 佛教的世俗化
宝相花纹样在隋唐时期的盛行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联系。早在公元前2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逐渐传播到全国,并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的大规模传播促进了植物花卉纹样的流行。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是一个佛教大发展时期,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题材开始盛行[2]。印度佛教东传之后,逐渐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从客观意义上看,佛教美学为世俗文化的渗透带来了良机。
莲花在印度佛教被视为宗教圣物,随着佛教东传,莲花也随之走向了世俗。人们将佛教“圣花”—莲花与我国传统审美意趣相结合,使莲花纹在我国本土莲花纹饰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富丽华贵,莲花形象也在多个载体上(如敦煌壁画中)有所呈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3]由此,宝相花在佛教艺术世俗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印度佛教艺术间接地接受了中亚和希腊-罗马风格的花卉纹样[4]。佛教文化的传播为本土植物纹样带来了新鲜“血液”,世人将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莲花与本民族的审美追求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纹样—宝相花纹。随着世人审美的提高,许多不同形式的装饰纹样也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宝相花也逐渐形成多层次、丰富的饱满花瓣,圆润丰满,不仅是佛教装饰文化的一个主流,还蕴含美好的寓意,为社会的不同阶层服务,雅俗共赏,是难得的大众之花。宝相花纹样也凭借其美好的寓意迅速在唐朝各阶层流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纹样之一。
3.3 西方文化的传入
东汉时期,“黄巾起义”使儒家文化在当时的思想统治地位受到冲击,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这也成为魏晋时期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思想的解放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外来文化在这时大量传入我国,使植物纹样成为装饰纹样的主流题材,也为宝相花等纹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1 石榴纹
石榴纹是宝相花纹样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壁画中,画中出现了挂满果实的石榴树,可将其视为以石榴作装饰的最早形式。希腊艺术中也常出现石榴纹,可见石榴纹是西方艺术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3.3.2 莲花纹
莲花纹是早期宝相花装饰纹样的重要构成元素,以莲花纹作装饰的传统最早出自埃及。莲花在埃及被视为国花,代表太阳与生命,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远大于装饰意义,常作为死而后生的象征装饰于墓室中。佛教莲花传入中国后,经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对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莲花纹也因其蕴含的佛教意义和吉祥寓意迅速成为我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壁画等各种佛教艺术中大量出现。
3.3.3 忍冬纹
早期构成宝相花纹样的忍冬纹最早源于莲花,其后发展为棕榈纹。希腊式的叶形忍冬纹经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其样式并不是对希腊叶纹的完全模仿,而是传入后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后的创新改良。从造型上看,我国早期的忍冬叶片形状纤细,线条上具有流动感,这些特点已经区别于希腊时期的叶形纹,后期受本土纹样的影响,原本纤细的叶片逐渐变得圆润肥大。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忍冬纹在魏晋时期广泛流行,是我国佛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
4 唐代宝相花纹样的视觉语言分析
4.1 纺织品中的宝相花纹样
在盛世大唐,各行各业发展水平优越,织造技术也随之更新。由于织造技法的进步,纺织品的花色纹样也更加丰富。唐朝前期,胡服盛行,其中的纹样多为胡人所喜爱的走兽纹等;唐后期则开始选择花鸟等自然题材的纹样。其中,宝相花纹样因迎合了唐人的审美而深受喜爱,取代了西方传入的联珠团窠形式成为主流形式。如图1所示,宝相花的四方连续形式在织锦图案中表现尤为突出,属于散点式的团窠形式。团窠结构的宝相花纹样由一个主宝相花纹样和一个辅宝相花纹样构成,这也体现了唐人对满密的构图形式的喜爱。
图1 唐代丝织品中的宝相花纹样
4.2 金银器中的宝相花纹样
唐代金银器十分发达,宝相花纹样也大量出现在金银器上,一方面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层社会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丝绸之路的兴盛使与西方贸易的往来增多,波斯等地的金银器传入我国,促进了我国工艺技法的发展。唐代铜镜中的装饰纹样极为丰富,在唐代出土的大多数金银器上出现的宝相花纹样与敦煌壁画保持了风格上的一致。盛唐中期,金银器纹样已形成了本土化的风格,宝相花纹样也是唐代金银器中典型的花卉纹样。
4.3 敦煌石窟中的宝相花纹样
宝相花纹样在石窟艺术中大放异彩,因其属于绘画工艺,以石窟为载体有易于表现的特点,同时显得更加精巧致密,层次也更加丰富。宝相花纹样常作为边饰饰于敦煌藻井、壁画中。藻井通常处于石窟顶部,而宝相花纹样常出现在方形藻井的中心位置。中心饰一完整的宝相花纹样,在四角各饰一部分宝相花纹样或莲花纹样,构成方形内的角隅纹样,中心与四角的宝相花瓣形相呼应,整体具有稳定感。敦煌藻井中还有一种宝相花纹样,随方井轮廓做适合发展(图2),这种形式在墓志宝相花纹样中十分常见。敦煌龛顶上的宝相花纹样与藻井中的类似,多以圆形填饰在小方格中心位置,有的四角无角隅纹样,做棋格式四方连续排列。
图2 敦煌藻井中的宝相花纹样
4.4 唐三彩中的宝相花纹样
瓷器是中国艺术的特色,以唐三彩最为著名。唐三彩是唐代特有的釉陶制品,有光面的釉面和多彩的釉色交错,主要作为殉葬的明器[5]。唐三彩的器物种类丰富、造型多变,纹样制作手法多样,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宝相花装饰纹样也常装饰于“罐”“壶”等日用器皿的腹部或肩部或“盘”等大口浅腹瓷器的盘面中心处,如唐代三彩贴花宝相花纹罐(图3)中的宝相花纹样作为适合纹样被饰于器物腹部。
图3 唐三彩中的宝相花纹样
5 唐代宝相花纹样中的图形构成法则
中国自古就有对称、统一、均衡的审美法则,唐代宝相花纹样结构便是在传统“十”字形对称结构之上产生的,其艺术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文化等发展而不断演变,后来逐渐演化为“米”字形八瓣放射式结构,之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对称的骨骼线将装饰空间分为数等份形成五瓣、六瓣、八瓣等同心圆结构。每个单位空间饰以相同的图形或两种单独纹样交错分配,构成重复与对称共存的装饰画面。圆形辐射下各层花瓣大小套连,内外两层花瓣左右交错移位,少数的宝相花每层瓣型都出现在一条中轴线上,纹样层次趋于华丽。外轮廓形状随着瓣形而变化或呈菱形、圆形。
“十”字、“米”字、同心圆结构之间存在继承关系,后一种由前一种变形发展而来,不同的结构呈现的风貌也不尽相同。唐代宝相花纹样在结构特征上始终遵循着这3种模式,条理与反复则是其主要的构图特征。
6 结论
宝相花纹样作为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也是我国植物纹样与多元文化融合后有所创新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从魏晋时期的莲花、忍冬纹样到隋唐时期宝相花纹样的演变,佛教的传入在其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研究着力分析外来文化对宝相花纹样演变过程的影响以及宝相花纹样在不同载体上的造型。通过前文所述可见,宝相花纹样原型为莲花纹样,在其演变过程中不断受到宗教、西方植物纹样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发展脉络:(1)本土莲花纹样是宝相花纹样形成的基础。我国莲花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本土的莲花纹样以及变形莲花柿蒂纹中的桃状瓣形、“十”字纹、“米”字纹以及与之相组合的卷云纹元素等都为宝相花纹样进行了本土溯源。(2)莲花纹伴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宝相花装饰纹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本土莲花具有佛教意义,与我国本土的莲花文化在一些思想上不谋而合,造型上也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宝相花纹样的圆形多层放射式结构特征。(3)在宝相花的演变过程中,外来纹样的融入是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宝相花的造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结合当时的元素创造出来的。宝相花装饰纹样盛行于隋唐时期,受到了正面莲花造型以及外来植物纹样的影响。唐后期宝相花向牡丹发展,是自然写实花卉风格盛行历史阶段下的产物,其样式多受侧面花卉的影响,如写实风格的莲花、牡丹及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