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脑髓-脑神”论治正常颅压脑积水

2023-04-21张凯歌付月婉张新宁陈志刚

吉林中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脑髓痰饮五脏

张凯歌,付月婉,王 垚,张新宁,薛 静,陈志刚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007;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2)

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是一种以脑室扩张伴认知下降、步态障碍及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发病年龄为70岁左右[1],发病率为10/10万~22/10万[2],大约12%~60%的NPH 患者出现3 种症状[3],由于三联征症状未完全表达且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不足,其发病率统计存在较低的情况。脑脊液分流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可症状可缓解,但仍存在术后效果不佳、症状缓解程度不一、并发症多、治疗费用高的现状。中医在治疗NPH方面有独特优势,能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NPH 在中医中并无确切病名,根据其症状可纳入“痴呆”“风痱”“遗溺”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陈志刚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从脑之髓神气络窍理论论治神经系统疾病[4-6],认为本病病位在脑,提出从脑髓-脑神论治NPH,脑髓充养脑神,脑神统率脑髓,二者功能失常构成NPH 的发病基础。

1 脑髓损伤是NPH 的发病基础

1.1 脑髓 脑、髓,因功能似脏形态似腑被称为奇恒之腑,皆由肾精化生,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故脑为髓海,脑中内容物称为脑髓。脑髓是脑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能化生脑神。脑为元神之府,脑神藏于脑髓,脑神控制统帅人体精神活动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脑髓充足,脑神化生有源,藏之有居。气血津液构成脑髓的基本物质,与脑髓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为用。《灵枢·五谷津液别》提到“五谷之津液……补益脑髓”,津液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能供给脑髓所需的精微物质;《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云“凡脑中血虚者,其脑髓亦必虚”,《诸病源候论》亦云“腑脏血气虚弱,不能上充髓脑”,指出气血对脑髓的重要作用,是脑髓保持功能和形态正常的必要物质。脑与脏腑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脑髓通过经络将脑气输送至五脏六腑,也通过脑气筋联络官窍与脏腑[7],散布脑气,脑髓利则脑气运行通畅;反之,脑髓消或壅滞,则气机逆乱于脑;脏腑通过经络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脑,若气血津液不足或运行输布障碍,气血运行不循常道,水津不能四布,则瘀血内生,痰湿内蕴,阻滞脑髓,脑髓失养萎缩,进而影响脑功能正常发挥。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本草备要》)、“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灵枢·海论》)、“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气”(《医学原始·记心辨》),指出脑髓的功能,即主持人之视、听、言、动、思维、情感、记忆,控制人之行为活动及统帅全身。NPH 影像及病理表现为脑室扩大、脑实质损伤,可能的中医病机为脑髓消。

1.2 肾充脑髓 “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成,则髓脑不足”“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指出脑髓始生于先天父母之精,肾精依督脉上行充脑,并受水谷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充养。《灵枢·本神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脑髓由“两精相搏”产生,故先天之精的盛衰直接影响脑的发育与神明的功能。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髓海得养,脑髓充满,脑形态发育正常,脑功能健全,则神思敏捷,精力充沛,是以张锡纯认为:“脑为髓海,乃聚髓之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蔡陆仙亦明确提出“脑髓实肾主之”的观点,均强调肾对脑髓生成的重要作用,肾精经过肾中阳气的温煦蒸腾入髓,髓聚上行而充脑。

1.3 肾虚髓减发为NPH NPH 多发于老年人,患者年过半百,素体肾虚,肾主水司开阖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小便异常;精亏不能充髓则脑髓消,肾精化气不足,脑中阳气温煦及推动无力则水饮内停;脑髓不充,脑神生化乏源及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不足,导致脑神失养,出现认知障碍,若对肢体的控制下降则步态障碍。故陈志刚提出本病的核心病机是肾虚髓减,肾虚为发病的源头,髓减为发病的基础。肾虚髓减,脑气不足,虚气留滞,因虚致病,正气虚而饮邪生,饮积酿毒,毒损神机,正虚积损[8],脑神失于控制和协调,形成髓减饮停,神机失用的病机。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作强的功能是脑髓充足的发挥,伎巧之所出为脑神统帅的体现,正如《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与运动、感觉、智能等密切相关,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肾充髓足则官窍敏感,肢体灵活,行动敏捷,强劲有力,平衡自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若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故NPH 患者多见腰膝酸软、平衡力差,走路不稳等。“年老肾精虚衰,髓源亏乏,使髓海不充,则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医林改错》曰:“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人至老年,精气血皆亏,无以充养滋润脑髓,脑髓逐渐萎消,脑消则神机不用,导致记忆下降、淡漠、反应迟钝等髓亏症状。究其原因是以肾虚导致髓减。现代研究发现NPH 患者脑白质病变明显,即脑髓减,同时脑脊液冲击造成脑室扩大,影响了纹状体和皮质脊髓束,导致各脑区的功能连接下降,协调性降低,从而造成运动障碍[9]

2 脑神失用是NPH 的外在表现

2.1 脑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神的分别,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体现;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本草纲目》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即指人体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元神之府”,说明脑主管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头者,神之所居”“头者,人神所注”,指出头是诸神汇聚的地方;“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说明脑中藏神,参与人的反应、记忆等。综上,可见脑神控制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等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主宰。

《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能化神,是神的物质基础,《素问·刺法篇》云“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精充则神聚,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败。《灵枢·经脉》云“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心主血脉,既主生血行血,又主脉络,水谷之精在心气的推动下入血脉上行,与肾精共同上充于脑髓而化神,故脑神的形成与肾、心、脾三脏密切相关。

2.2 脑神与五脏神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脏又对应怒、思、喜、悲、恐,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五脏内藏神,称为五脏神,脏腑功能的发挥是以精为基础,气为动力,依赖五脏神的调控,因此可以调节神志及精神活动。《颅囟经》曰:“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脑神具有统帅支配众神的作用。《锦囊密录》曰:“脑……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脑神统五神,协调五神发挥作用,为总帅,是五脏神功能的集中,五脏神功能是脑神发挥作用依托于脏腑的具体表现形式,故人的感知觉、运动、意识、思维、记忆、志向等皆由脑神所司。精、气是化神的基本物质,神能驭气调精,脑神下行以协调五脏,使脏腑之间处于平衡状态,以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脑神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心的推动、肝的疏泄、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肾的生化。因此,脑神与五脏神相互作用,人精神调畅,情绪稳定,灵机敏捷。

此外,亦有“心主神明”之说,“心藏脉,脉舍神”,心藏神,此神是因为以心主血脉为体才有心藏神之用,心不断为脑提供血液以营养脑神,“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心神之用依赖脑神的健旺,因此神明之用主要在脑,脑之神包括了神明之心的功能。因此,对于中风、痴呆、癫痫等疾病多从“脑主神明”论治。

2.3 脑神受损,百病从生 《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肝内藏魂,藏血,肝疏泄失职,对血液输布失职时脑中血量不足,脑神失养则眩晕昏蒙、视物昏花;肝神之魂不守舍,魂之思维活动减弱,出现神思迟缓、反应力减慢,睡眠梦境生动[10]。脾藏意,主运化和统血,若运化功能失调则水液在体内停滞,上犯脑神蒙蔽清窍则头昏沉、不清醒,甚至出现水液积聚于脑的病理变化;脾神之意不藏则记忆下降,意念减弱[11]。肺藏魄,主司宣降,宣降功能失常则清浊之气交换减弱,导致吸入清气不足,脑内新陈代谢减低,脑神气无源以化,气尽而生命终矣,通调水道失职影响脑内水液代谢,肺神之魄不藏则感知觉及运动能力异常,出现视觉感知和视空间能力下降[12]。肾藏志,主封藏,肾精能化生脑神,若肾失封藏则精气外泄,脑神失充,肾神之志不藏则长时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13]。故五脏病变引起脑神失常,表现出一系列精神意识感知等活动异常。

脑神与五脏皆参与人体运动。肝主筋,约束骨骼连接关节,受肝血濡养而灵活自如;脾主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脾主肌肉,肌肉是运动的主要承担者,肌肉丰满则壮实有力;肾藏精,主骨生髓,人体重量依赖骨承重,骨充则强健有力;心主血脉,主神明,心神能控制肢体运动,心血运行全身为运动提供原材料;肺主呼吸,主治节,通过宣发肃降调节气机,并辅心行血。若脑神失控,则五脏失于协调,肌肉、骨骼、筋脉等组织失养,日久痿废不用,协调性下降,出现步态不稳,平衡减弱。“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志意即脑神,形体运动灵活是脑神的外在表现。“年老肾精虚衰,髓源亏乏,使髓海不充,则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脑神失养,神明不清,脑神失于对肢体控制,则行动迟缓,出现步态障碍,平衡能力差,走路不稳。

3 痰饮内停是NPH 的致病因素

3.1 痰饮内停责之五脏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能入脑化为脑汁,濡养脑髓,若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缺失或病理产物痰饮内生,则脑髓缺乏滋养,产生脑髓病。脑脊液具有支持营养和代谢废物交换的功能,与津液功能相似,颅内脑脊液增多类似中医所说的痰饮,即津液代谢异常,水饮停积。因此津液代谢异常直接影响脑功能正常发挥,与五脏关系密不可分。《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正常运行依赖脾运化水液,肺通调水道,肝调畅气机行水,肾的气化及推动。若肾精气化不足则水液中营养成分不能重新吸收而随废液下注膀胱,排出体外,久之脑髓无津液所养发为脑髓消;肾虚脑髓生成乏源,脑气化生不足,脑中津液排泄不及时,则脑汁淤瘀积,导致水湿内停。肺通调水道失职则津液停聚,司呼吸功能障碍则所需清气不足,不能充脑气,引起脑气虚,痰饮上犯,脑气虚弱,推动无力,痰饮聚脑,阻滞脑窍。肝主疏泄,肝受损势必导致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紊乱,导致痰饮内生,亦会犯脾,引起脾功能障碍。脾主运化水液,能够吸收和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为“散输水津之本”[14],若脾运化水湿失调,水液在体内留滞,留滞脑内化生痰饮。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论及“血液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而停滞,出现“血不利则为水”,导致痰饮内生。

3.2 饮停于脑,髓神受损 饮邪流窜髓内,脑髓受损引起脑神不足,神机失调则对脏腑及肢体协调能力下降,出现步态不稳、平衡障碍,行动缓慢等运动症状;脑神以清明为宜,水饮之邪蒙蔽清窍,则头痛昏蒙、记忆力下降,清阳郁闭日久则发为痴呆、淡漠。因饮邪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致病广泛,引起认知损害的领域更大。所谓“饮者,水浆停积”,现代医学认为NPH 发病是脑脊液搏动慢性紊乱,脑脊液生成和吸收不协调引起脑脊液相对增多[15],其可能的中医病机为老年体虚,肾虚髓减,脑气生成不足,推动无力,动力不足,脑汁蓄积导致脑脊液增多,即病理性痰饮,最终饮邪停聚脑室,二者均解释了脑脊液增多、脑室扩大的原因。此外,NPH 患者存在类淋巴清除率下降产生的tau 蛋白和Aβ 神经毒性物质沉积[16],这种神经毒性物质即中医所说的毒邪,饮邪流窜,脑髓消减则脑气络结构受损,与髓鞘和髓鞘轴突等脑结构损伤类似,导致各脑区功能连接失常[17],脑气和神机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血液运行失于调控留而成瘀,瘀血与饮邪相互胶结,酿积成毒,即神经毒,毒损脑神,脑神受损则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神机错乱则健忘、失认等。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伤神损络,导致病情逐渐加重。

脑神控制人体生命活动,是总司令。无论是脑髓消之虚,还是饮邪停之实,均会影响脑神功能正常发挥。五脏神是脑神功能的具体体现,受脑神统帅协调,脑髓充足,脑神功能正常,则五脏协调;五脏失常,气血不足,则脑髓不充,脑神虚损。饮毒为阴邪,留滞脑室,阻碍气之运动,脑中清阳不升而郁闭则昏蒙眩晕,饮滞脑络,阻碍气血运行,则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具体表现为拖曳步态、转身困难,四肢僵硬。

4 髓神共治,侧重不同

NPH 病因病机复杂多变,脑髓、脑神为病各具特点:脑髓病为主患者多见言语障碍、运动迟缓、走路不稳、平衡差、肢体僵硬等;脑神为病多见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淡漠、焦虑等;兼见痰饮多见头昏、不清醒感、肢体沉重等,但临床中多以相兼症状为主,故治疗时要针对疾病出现的主要症状分轻重缓急。

4.1 以脑髓病为主 髓海不足是NPH 发病的重要原因,脑髓根于肾,故脑髓损伤为主时,陈志刚多采用补肾填髓药物,本病以肾虚为本,故以补肾填髓为法,以地黄饮子和还少丹加减。“肾苦燥”,用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黄精、肉苁蓉、枸杞子等温补药物,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徐徐图之。叶天士认为“精血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之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故用鹿角血肉有情之品温肾阳、填精血。若肢体僵硬疼痛明显,加葛根、姜黄活血通络止痛;肢体乏力、不耐久行,加牛膝、杜仲补肾壮骨、强腰膝;尿频、尿急、夜尿多,加锁阳、金樱子补肾固精缩尿。

4.2 以脑神病为主 脑神损伤为主时,当治以醒神安神,多用石菖蒲、远志化痰醒神益智,使脑气得运,气血得行,神智得益。亦要从五脏方面进行调神:《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臭香。”脾藏意,香入脾,温病大家吴鞠通首重“芳香开窍”,提出芳香之品有“化秽浊而利诸窍”使邪随诸香俱散以复神明的功效,用来治疗神志病[18],陈志刚常用陈皮、山药、白术、香附等调理脾胃,恢复脾的功能;《灵枢·淫邪发梦》云:“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安而喜梦。”肝藏魂,肺藏魄,患者多梦、噩梦、易惊,加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安魂摄魄。脑神损伤严重,夜间踢打喊叫、不自主抽动、噩梦多甚至坠床者,可加用灵芝以补心气、安五脏,茯神、首乌藤以安神定志,辅以升麻、荷叶轻清宣窍、升清阳;若记忆力下降明显,加核桃仁、益智仁;症见失眠加茯神、首乌藤等;症见淡漠、抑郁加合欢花、柴胡等。

4.3 兼以温阳化饮 “阳化气、阴成形”,NPH 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脊液增多,与阳虚阴盛关系密切,治疗中要重视痰饮在本病中的重要角色,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阳化饮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易损伤阳气,阳气虚则温化无力,痰饮内停,若阳气充足则饮邪始化,故在治疗中用温补药物温助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水精四布,向脏腑经络布散,使饮邪从肌表和小便而去。黄芪、人参甘温补气药能健脾益气,助脾运化痰饮,黄芪补气健脾,助饮温化,亦能利水,使饮邪从小便而出,并能升举清阳使清阳之气上充于脑,补益脑气,使脑脊液运行动力充足;附子、肉桂壮命门之火,脾阳根于肾阳,命门火旺则脾阳充盛;茯苓利水渗湿,共奏温阳化饮之功用。且补髓药物中亦有大量温性药物,可加大温阳力度。

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石菖蒲-远志能够减少Aβ 生成、抑制Tau 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患者认知[19];黄芪对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抗氧化应激、延缓神经元丢失,从多角度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0];巴戟天能提高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21];黄精能抗自由基氧化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22],故本方从多角度发挥作用改善患者症状。

5 病案举例

患者,男,80 岁,主因“记忆下降伴行走不稳1年”于2020 年8 月27 日初诊,就诊时患者运动迟缓,蹒跚步态,步速慢,起步稍困难,平衡力差,四肢灵活性下降,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认知稍下降,记忆下降,反应慢,大小便尚可,夜尿1 ~2 次,无失禁,眠可,纳可,近期无明显体重质量下降。舌暗淡,苔薄,脉沉。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计算力下降(100-7),四肢肌力肌张力尚可。辅助检查:头颅核磁示幕上脑积水,第三脑室-侧脑室扩大、圆钝。西医诊断:正常颅压脑积水;中医诊断:痴呆;证型:肾虚髓减,痰饮内停。治法:补肾益髓,温阳化饮。处方:鹿角30 g,附子6 g,肉桂4 g,熟地黄12 g,山茱萸15 g,巴戟天15 g,制何首乌10 g,肉苁蓉25 g,桃仁10 g,水蛭4 g,土鳖虫10 g,黄芪15 g,黄精15 g,石菖蒲15 g,远志12 g,茺蔚子6 g,白芷6 g,独活6 g,荷叶6 g,灵芝10 g。14 剂,日1 剂,水煎2 次服,早晚饭后分服。完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及头颅核磁。嘱患者按时服药,调节情志,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适当进行平衡训练。

2020 年9 月10 日二诊:运动迟缓、平衡力较前稍好转,乏力稍减轻,可进行少量活动,活动时间稍长则乏力,二便调,眠可。舌暗淡,苔薄白,尺脉沉。检查:头颅核磁示脑积水,中脑导水管尚通畅,局灶性狭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3 分,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双侧大脑皮质变薄,摄取功能弥漫性下降,白质和脑室相对扩大;右侧顶叶后部灌注减低,左侧顶叶、右侧颞叶、右侧基底节区和小脑右侧灌注明显减低。处方在初诊基础上附子加至12 g,肉桂6 g,黄芪25 g,鹿角60 g,加茯苓15 g,泽兰20 g,锁阳15 g。28 剂,煎服法同前。

2020 年10 月22 日三诊:精神状态良好,反应力较前快,日间困倦减轻,乏力、腰膝酸软明显改善,可进行适量活动,运动迟缓、平衡力等运动症状明显好转,步速较前增快,活动量增大,四肢活动较灵活,舌暗淡,苔薄白,脉沉弦。二诊方去独活,肉桂加至9 g,锁阳20 g,黄芪45 g,加桂枝12 g,三七4 g,怀牛膝15 g。28 剂,煎服法同前。

1 个月后随诊,诉体力同前,步态及平衡力好转,记忆力认知等较前好转,计算力(100-7)未出错。嘱患者规律服药,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衡训练,定期复诊。

按:患者年老,素体阳虚,脏腑功能减退,肾精亏虚,可见腰膝酸软、乏力;伎巧不能则步态蹒跚、起步困难;肾虚日久则脑髓失充;气虚不能运化水液,聚为痰饮,痰饮内停上蒙清窍,则认知下降;饮邪阻碍气机则脑气运转不灵,气机运行失常血行不畅发为血瘀,瘀血阻窍则脑神不清,故见反应慢,困倦、灵活性下降;瘀饮于停四肢经络则活动不利。治疗以补肾益髓,温阳化饮为主,兼活血化瘀,方中附子、肉桂壮命门以充脾阳;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何首乌、肉苁蓉补肾之阴阳,使脑髓得充,脑中痰饮得化;黄芪、黄精健脾益气,助脾运化痰饮,黄芪升举清阳使清阳之气上充于脑,利水使痰饮从小便而去,黄精能补益肾精,补肾益髓;茺蔚子、水蛭、土鳖虫活血化瘀之力强,桃仁活血兼能利水,合用共奏化瘀逐饮之效;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醒神益智;白芷、独活性味辛温,能行能散,散寒化湿,使痰饮之邪从肌表而去;荷叶健脾化湿、升清阳,清神明。二诊患者尺脉沉,肾阳虚,故将附子、肉桂、黄芪、鹿角加量,患者侧脑室扩大圆钝,脑脊液回流不畅,加茯苓、泽兰利水渗湿、祛瘀通络;三诊加桂枝温通经络,助阳化气,发散水湿,牛膝补肾强骨、利尿、引药下行,二者共用益气活血通经,同时使痰饮水湿从肌表小便而出。补肾益髓同时温化水饮兼活血化瘀,标本同治,共治脑积水。

猜你喜欢

脑髓痰饮五脏
中医脑髓学说发展沿革与国医大师任继学脑髓学说撷华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失眠与五脏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