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导向教学策略:在亲近自然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2023-04-21诸芳赵娜
诸芳 赵娜
摘要:让儿童亲近自然,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既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幼儿园可以运用自然导向教学策略提高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创建亲近自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探究的热情,为后续科学探究提供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探究实践,促进不同探究能力的儿童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儿童和家长深度参与的科学探究项目活动,拓展儿童科学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科学探究;自然导向;教学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探究中提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教育建议中也提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大自然中蕴含的丰富资源,是儿童观察、探究的重要内容。美国艾瑞尔·克罗斯在《如何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一书中指出,“为了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应该将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中,使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关联起来且更加有意义”,并提出了“自然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自然導向教学策略强调把自然融入课程以增强其效果,将自然驱动的体验融入课堂,支持儿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习。幼儿园探索自然导向教学策略,对于转变科学探究活动中教与学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创建指向自然的学习环境,支持儿童亲近自然
指向自然的学习环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创建亲近自然的物质环境,如构建能够激发儿童进行探究的自然环境;其次是创设自然的学习氛围,即创设儿童可以自由探索和操作的氛围。
(一)创建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时刻与环境进行互动并在其中学习。资源丰富的环境能够带给儿童多元的体验。教师可以把儿童带到户外,也可以把自然元素带入教室,让儿童时刻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创设开放式或者单用途的自然活动区域,如创设“四季桌”“奇趣桌”等,让儿童共同参与、有计划地收集和呈现自然资源;教师还可以配备用以支持观察、探究和表征自然的工具、材料等,使儿童自然地开启探究,如打造“种养角”“自然体验角”等,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打造具有自然美学特征和体现儿童文化的自然角落,让儿童在操作中体悟自然。
同时,教师可以实施自然资源的多样化布局、多元化呈现、多样化利用等策略。例如,基于科学探究中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种养角”呈现的南瓜可以包含不同大小和种类的南瓜、不同成熟程度的南瓜以及呈现南瓜的不同切面等;“种养角”豆苗的水培实验,可以采用连续接茬的方式呈现,每隔1天水培一批同样的黄豆,以便儿童直观形象地观察不同时期的黄豆。
(二)营造宽松的自然学习氛围
大自然能支持儿童在更加自然和平常的状态下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儿童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儿童创设的自然环境也应该是可触及、可操作的,提供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和充足的,让儿童感受由观察和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如某班级的自然角只有下午才能晒到太阳,其中有喜阳的植物和喜阴的植物。当儿童提出“我想带着自己的那盆花到户外散步”时,教师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与儿童一起讨论哪些花需要晒太阳、哪些花不需要晒太阳,并针对某几种植物开展晒太阳和不晒太阳的对比实验。
二、开展基于自然的实践探索,鼓励儿童动手操作
幼儿园里自然导向的科学探究活动,既有正式的学习活动,也有非正式的学习活动,这两种类型的学习活动都有其教育价值,可以相互补充,以顺应儿童不同的学习节奏。
(一)鼓励儿童自由自主地开放式探究
儿童有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开放式探究就是由儿童主导的学习。在自然导向的科学探究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非主导。因此,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时间接触自然,还需要为儿童提供有效的探究工具,以支持其开放式探究。如案例1中,儿童在自由自主的开放式探究中发现阳光反射的秘密。
案例1:阳光反射(大班)
一个男孩在太阳底下举起未去除保护膜的画板,阳光被反射到墙上。他不断地移动画板,以便反射到墙上的亮光移动。他一定是玩过这个游戏的,看起来经验丰富。他的行为带动了更多的孩子去探究阳光与画板的秘密。几个女孩子先是站着不动,后来想距离墙近一点。可是发现过于靠近墙面,就会走到没有太阳的地方。她们发现没有太阳的地方是无法进行反射游戏的,便又退回到有太阳的地方。他们还发现已经去除保护膜的画板无法玩反射游戏。于是,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材质反光、什么材质不反光。
当儿童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自然探究时,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对哪些自然资源感兴趣、以怎么样的方式探究、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与引导等。如教师将儿童带到户外开展自主探究时发现,儿童对幼儿园里的花感兴趣,教师就把教室里有关花的书籍和记录工具带到户外,儿童拿着书籍在各个区域寻找幼儿园里的花,统计出幼儿园里有哪些花、分布在什么位置等。
(二)支持儿童有计划地聚焦式探究
在充分观察儿童主导的开放式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支持儿童开展聚焦式探究,即围绕某个自然物、某种自然现象开展有针对性地探究活动或者开展系列探究。如当儿童对某个自然资源感兴趣,但是在提出疑问或者在观察和探究时出现经验重复的现象,呈现出的经验水平低于该年龄段的经验水平时,就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以帮助儿童提升经验和水平;当教师发现儿童科学探究的技能、方法单一,仅靠个体活动难以突破,需要集体智慧和教师引导时,教师可以及时介入,引导儿童有计划地开展探究,以发展探究技能。如案例2中,教师发现儿童对树胶感兴趣,但是探究的方法不足以形成对树胶的深入理解,于是设计了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儿童有计划地进行探究。
案例2:树胶探究活动(大班)
儿童在某个场地发现了树胶,在其他场地也找到了树胶,便把树胶捡起来带回教室。他们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树都会有树胶、为什么会有树胶。教师基于儿童的困惑,设计和组织了“大班科学:哪些树上有树胶”的活动,引导儿童采用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哪些树上有树胶,让儿童尝试用对比观察、调查等多种方式探究。儿童发现李子树、樱桃树、桃树等树上有树胶,而其他树上没有树胶。教师又设计和组织了“大班科学:树胶的秘密”活动,使儿童通过对比不同树上树胶的颜色差异、硬度变化等了解树胶。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链接《指南》中的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活动目标,如“大班科学:树胶的秘密”,参考《指南》科学探究中“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制定活动目标。
幼兒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应基于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对自然的兴趣、探究的方式和技能、需要的经验支持和工具,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等。
三、开展基于自然的项目活动,支持儿童深入探究
自然导向的科学探究项目活动基于儿童的探究心理,主张尊重儿童亲近自然的天性和好奇好问的天性。因此,开展自然导向的科学探究项目活动需要追随儿童的问题来设计和实施。教师不是项目活动的唯一设计者,儿童也要参与其中,与教师协同推进项目活动开展。同时,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一)鼓励儿童参与设计项目方案
项目设计可追溯至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做中学”,其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策略。在项目活动中,讨论、表达、表征和反思是儿童从活动中建构理解和发展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参与项目方案设计和调整的重要途径。如在“探秘西瓜虫”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利用探讨的方式与儿童共建项目活动预设网络图,共同制定阶段性项目活动目标和成果展示方式等,使儿童深入探究学习。
(二)引导家长参与实施项目活动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既是教育伙伴,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开展基于自然的项目活动时,教师应充分与家长沟通。如涉及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教师提出建议“接下来的一周,我们要带孩子们搜集自然物,跟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可能会弄脏弄湿孩子们的鞋子和衣裤。下周一开始请家长们给孩子穿着防蚊裤和不怕脏的衣服鞋子”。再如案例3中,教师在开展扎染项目活动中,充分考虑家校共育,布置了亲子制作草汁的任务,引导儿童持续探究植物颜料的特点。
案例3:儿童讨论亲子制作草汁(大班)
教师组织儿童参与扎染杨梅汁的活动,并把相关活动照片发送给家长,还提出了亲子制作的小任务。第二天,晨间来园时,儿童共同讨论自己跟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草汁的过程,并交流经验。小雨说:“这是我和妈妈一起采摘的紫色的三叶草,用石臼打出来的,我们还用了榨汁机,一打就出汁了,用纱布挤出来的。”淇淇看到昊昊带来两瓶草汁,惊呼道:“你带来那么多瓶草汁啊!你好厉害!”
孩子们带来的草汁有绿色、紫色、红色、橙色、黄色等,他们迫不及待地拿到美工区开展扎染活动。
总之,自然导向的教学策略不仅指向室外的活动,也指向室内的活动;不仅指向儿童主导的自由探索活动,也指向由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指向在幼儿园的活动,也指向在家庭中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美]艾瑞尔·克罗斯.如何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M].柯星如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英]克莱尔·沃登. 自然幼儿园与森林学校[M].汪文汶,霍小雨,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诸芳,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幼儿园教师。赵娜,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研员。
课题项目:本文系1.2022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滚动推进幼儿园‘在自然中学习的创新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JSQZ0313。2.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在自然中学习的项目化实践范式建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S/2022/ZD0505-0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