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以教科版教材为例

2023-04-20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小学生

于 凯

(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 宿迁 223800)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指出,将科学与现实生活贴近,利于学生将已学知识学以致用,并基于应用角度了解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事物展开教学,选用更契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全面渗透到课堂教育中成为重中之重。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内涵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指出,科学教育需“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使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融入小学科学授课中,受到了师生的密切关注。一方面,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彻于教学全过程,需要融合小学生生活实际及教学目标,总结并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制订更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小学科学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在课内外主动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为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夯实基础,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 契合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中,全面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案时,需重点做好生活化学习素材的选取工作。一方面,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素材时,要与教学内容、目标之间保持一致,决不可出现“为了生活而生活” 的教学现象,避免教学目标偏离课程标准,把控好此阶段的教学管理,方可真正打破限制课堂质量提升的框架;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要严格将新课程标准作为育人要义,掌握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选用紧密贴合生活的素材,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意识。

(二) 贴近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学习认知挖掘生活化教学素材时,首先,要考量素材内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契合度;其次,要关注素材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经验、心理特征之间的贴近度。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在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筛选出更贴近小学生年龄特征的生活化教育素材,为小学科学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为学生未来参与更深奥的科学研究中创造条件。

(三) 常态化原则

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属于一项系统性育人工作。因此两者的融合,应以潜移默化乃至常态化的发展模式,逐步渗透至授业解惑环节,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助推其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想要进一步呈现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就必须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 “生活” 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和举措,将生活化教学及生活化素材融入每个教育环节中,最终为小学生创建更具生活气息、生活经验的科学课堂。

三、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一) 积极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精力基本都放在学习结果上,而对教学过程并未给予必要的关注,导致学生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环境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创设生活化课堂学习情境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课堂专注力,让其在更加愉悦且欢快的环境及氛围下,构建和谐的师生思想交流氛围和情感表达空间。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及意义。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科版“食物” 单元的教学期间,教师总结单元内容时,可以发现该单元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小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却并未意识到,导致知识的实际学习成效不理想。当前时代下,很多小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宠爱,很少关注家务内容,能主动帮助家人承担家务的学生甚少,因此,对于与食物有关的营养问题自然也知之甚少。面对该状况,教师在围绕“食物” 这一单元展开教学前,可以先为小学生布置任务: 调查并搜集家庭中一周所用的食材,包括数量、种类等,随后结合调查信息,自行制作一张“周营养食谱”。

上述调查任务的布置,可以很好地让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沉浸到生活化学习情境中。参与调查活动后,小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明显提升,且每一名小学生手中整理的调查表还可作为科学实验课堂的原始材料,该份材料是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直接性证据,能促使小学生在后续的科学知识学习中调动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内小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每个小组代表着一个完整的家庭,随后教师为每个“家庭” 布置如下任务: “下面,每一组家庭思考一下: 今天午餐应吃哪些营养食品呢?”为每个“小家庭” 留出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沟通,小学生不仅自己会在提出讨论意见前深入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特性,在与他人交流时也可不断拓展自己对食物营养的了解范围。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观察各个“小家庭” 的营养午餐搭配讨论过程,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科学知识学习效果。对于部分讨论中持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教师可适当点拨,提出“这些食物对于人体的好处有哪些” 一类问题,很好地转移组内矛盾焦点,顺利过渡到讨论的主线内容之上。当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小家庭中的“一家之长” 来到台前,介绍本组的午餐搭配方案,且在分享中,其他组成员拥有直接提出反驳意见的权利,并引导其勇于表达自我观点,帮助台前分享的“一家之长” 补充午餐搭配中的不足。上述真实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小学生之间得到了很好的思想意识交流空间,掌握了更多食物营养知识的同时,对于信息搜集能力、方案制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乃至学习成就感的提升和学习自信心的强化,均发挥重要助益。

(二)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均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将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应用于教学中,为科学课堂探究提供素材。其中,包括课本、课外读物、实验器材乃至生活中熟悉的物件等,均可作为生活化教育材料。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科学教科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课时,就可以在课堂上为一位同学发放一把梳子,让该名同学使用梳子梳理头发,并向其他学生提问: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头发飞起来了!” 面对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借此契机引出课堂教学主体“静电现象”。由于静电现象的原理本身比较抽象、复杂,为避免小学生学习理论时感到枯燥,教师可充分借助微课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小学生播放动漫形式的静电现象生成原理、正负电荷之间运动规律解读的短视频,并将该微课视频发送至班级群内,以供小学生后续再次温习,帮助小学生在脑海中加深对“异种电池相互吸引” “同种电池相互排斥” 等科学知识点的理解。

(三) 巧妙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小学生求学过程中,年龄太小是导致其生活经验不足的重要因素,也同样源于此,小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授课时,应主动思考并挖掘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帮助小学生丰富个人的学习与科学实验素材,让小学生在理解并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朝向更为深奥的科学知识探索方向前进,从而理解科学现象背后蕴含的原理。此时,教师需调查班级内小学生的兴趣与喜好,掌握其日常生活规律,方能从生活实际视角切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学习活动,让小学生主观上乐于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去,并在面临问题时,主动分析、协作解决,锻炼其综合素养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科版“种子发芽实验” 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丰富科学实验的生活元素,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鼓励小学生自行准备自己喜爱的植物种子,可以是花生、瓜子、玉米等。科学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围绕即将进行的实验内容,阐述自己对于实验的认知和了解,确保实验流程更加顺畅。随后,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面向班级内学生提出问题: “有没有同学知道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都有哪些?” 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实验前主动思考。此时小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总结答案,包括“阳光、水分、土壤” 等,但由于每一名学生之间的生活经验会有差异,因此会对部分答案生成质疑,对此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以生活实验的方式帮助其找出答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验证个人观念正确与否,教师还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为学生引申研究的目标、方法及内容,满足小学生在科学实验课堂上的求知欲。另外,在科学实验期间,教师需主动关注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及时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提升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最终为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带来帮助。

(四) 设计课后生活化科学作业内容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外活动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科学课教育中,设计生活化的课外作业自然不可或缺。对于小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其有效将课内书本知识与课外生活实际连接起来,此时课外作业布置,就成了连接课内外知识学习的桥梁和枢纽,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深刻体验科学知识,主动探究知识,对于小学生自主性创新能力培养也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科版“水的污染” 一课教学时,可以充分组织班级内学生来到室外,亲身参与生态类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并引导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结合个人的感悟和考量,分析导致水体被污染的原因都有哪些,并回忆身边比较常见的污染行为和污染事件有哪些。当小学生完成“混合” 的学习后,就可以充分将所学习的相应科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自行调配一款饮料,促使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之中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并就此喜爱科学这一学科。另外,教师在为小学生布置科学作业时,应跳出课后习题的框架束缚,带领小学生主动面向课外世界,延展个人生活空间,深度挖掘可以刺激小学生体验科学现象的生活体验。例如,在学习完“植物的花” 一课后,教师可为小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亲自动手制作一张统计表,随后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各色花朵,统计不同种类花朵的花瓣数量。一方面,可促使小学生在探究中产生学习乐趣,另一方面,在兴趣的驱动下,小学生会更加出色地完成科学研究任务,最终提升科学课程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强化知识巩固成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要积极为小学生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知识点。其次,教师要重点挖掘生活素材,将其作为科学学习的教学资源,拓宽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巩固课堂知识环节,为学生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为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质量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活化科学小学生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我是小学生
科学拔牙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