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长型课堂的构建路径探析
2023-04-20崔雪
崔 雪
(长岭县集体乡中学,吉林 松原 1315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颁布后,“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人被置于一个绝对核心的位置,从教育内容的组织安排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都围绕着人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了调整。这使得生长型课堂理念获得实践的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完整、自主、自动发展落到实处。生长型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关键问题为核心,以启智、增能为过程,以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成长为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让学科教学遵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去真正地服务学生。物理学科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教育理念、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上都做出了重大改变,从传统的负载知识和技能转向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生长型课堂的理念取得了高度的一致性,所以研究初中物理生长型课堂的构建路径意义深远。
一、采用激学策略,生长物理知识
激学策略,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持续学习行为的策略。这是建立在学生情感动能和认知规律上的策略。首先,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其次,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甄选和运用上,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更多地去挖掘知识中存在的“智趣”,让学生产生层层探究的动能,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的“生长者”。以“浮沉条件” 的教学为例,教师摒弃传统的讲授法,转而使用演示、设疑等教学方式,将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呈现出来,请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如把一个木块和一枚铁钉分别投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出现的现象,而后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木块浮于水上而铁钉沉于水底呢? 学生普遍给出的答案是铁钉比木块沉。在得到这个答案后,教师将橡皮泥投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其沉入水底的现象,紧接着将橡皮泥捞出,捏成船的形状,再次放入水中。学生会观察到这时的橡皮泥船浮在了水面上。教师结合木块铁钉的浮沉实验提出第二个问题: 同一块橡皮泥为什么会因为形状的变化而发生浮沉的变化? 学生由此发现,重量并不是决定物质浮沉的最重要指标,其探求真实原因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整个过程中,围绕知识点的关键问题是由学生的观察、思考和疑惑牵引出来的,学生对其探索、探究的动力会比教师直接布置任务的动力要强。最后,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寻求答案。考虑到学能差异较大,可以把不同水平的学生置于一个学习小组,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在本小组负责一项明确的任务。如观察问题、搜集资料、记录观察过程等,通过“高引领,中实践,低启发”,让不同学能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最终发现物体沉浮与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有关系的关键知识点。
激学策略是构建生长型课堂最先使用的一种策略,相当于构建课堂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必须秉持着“关注人人,人人生长” 的原则尽量给予每一位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在解决知识点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而不是越俎代庖,过分追求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是在充分观察、全面了解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后,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或是实施一些巧妙的方法,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如通过少问、精问、巧问、追问等方式引领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些储备不仅来自物理一门学科,更可能是其所有储备知识的整合,以此为其建立新的知识架构提供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生长型课堂其实也是一个激发学生最大潜能的课堂,这与持续生长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采用自学策略,生长物理技能
在生长型课堂中,自学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应该停留在传统范畴内。像上文所述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一种自学策略。除此之外,所有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激励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都可以被称为自学。物理课与其他课程在属性上的一个最大不同是其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为基础,需要学生充分地体验自然科学的规律,真正地去理解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其他人不能取代或是通过硬性灌输可以达成的。这就使得自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还是学生形成能力的一个具备延展性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秉持的一个理念是“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到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物理课堂上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从旁应该做的是创造条件、鼓励实践的工作。例如,在“光的折射” 的教学中,教师先讲明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开发工具去进行实验。除了惯常使用的白纸、玻璃外,有的同学还找来了不锈钢板、塑料泡沫等。在实验工具变得多样之后,它们呈现出的实验效果肯定也是有所不同的。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几组实验,自己总结出不同材料在光的折射中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呈现叠加的方式,多次重温实验步骤,无形中强化了知识要点的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写出实验的步骤时,学生不仅可以把自己的实验步骤详细地写出来,还可以将其他同学做得比较好的步骤完善到自己的实验方案中,由此从设计到完成,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发挥到了最大化,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学习顺延到了技能的培养上。
其次,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这是一种直接经验的输出,它可以避免出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积极性被打压的情况。以“杠杆” 这一知识点为例,这是初中物理力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经常出现的一个难点。教材给予的学习思路是让学生先进行体验活动,总结物体运动的一些共同特点,由此引出杠杆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运用。虽然整个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学生生活经验少引起的负向迁移往往会造成学生在理解这部分知识时出现困难。而教材对生活实际的说明也不多,学生想要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其实是有很多困惑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在概念讲解的部分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方向盘、旋转门等。在力臂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几何知识,尝试用“三角形高” 的做法去找一找力臂。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使用羊角锤、扳手、起子等工具的场景,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一系列带有启发式的操作,学生会借助各种方法与经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的都是“牵引者” 的角色,最终的学习过程其实还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在运用自学策略培育学生的物理技能时,不可以死板教条,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要其核心思想确保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可以将其归入自学策略的范畴中。而且教师给予学生良好的示范后,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运用教师引领时使用的方法去尝试自行解决问题,由此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用在物理课上,还可以用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上,从而形成 “知识—技能—素养” 的链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采用评学策略,生长物理思维
物理学科抽象、灵活、逻辑缜密且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会非常明显。为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另一方面去尽力弥补学生之间的思维差距。在这里就运用到了评学策略,这是一种对学生的思维、态度、行为、语言等方方面面的表现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促进其成长的策略。教师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首先,必须坚持评价标准的差异性,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衡量,即“起点不同,目标不同”。尽力将着眼点放在对学生态度转变、个体经验、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评价上,也可以再进一步细化出进步的幅度与可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始终对自己的潜能抱有信心。其次,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与细化,教师需要把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行为、思维方式的表现,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其表现出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当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是积极进取的态度时,即使最终没有解决问题,教师也应该给予正向的鼓励与支持。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 时,为了验证液体在容器各个方向是否都存在压强这一问题,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对于物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桩难事,但是对于物理成绩中等和偏下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教师当然可以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通常这样的“预学习”,能够被成绩中下的学生吸收的部分是比较少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的状况,再为学生做可能不止一次的查漏补缺工作。在查漏补缺的工作中,教师会使用各类教学方法,同时针对每一个教学步骤细化提问,如在感知液体压强的教学部分,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游泳或洗澡时的感受;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尝试着对现象做出归纳;在讨论阶段,让学生算一算某一位置的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这些细致的设计不仅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还为了给教师留出更多的空间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为接下来的评学提供客观素材。如有些学生在经历了教师多轮的讲解后仍然收效甚微,但却能一直保持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那么这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优秀的学习品质。有些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开启了学习的思维,教师的评价就可以侧重于对其学习潜能的肯定上。
除了教师的以讲促评、讲评一体之外,教师还要“邀请” 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来。如组内同学之间的评价、组际同学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扩大评价范围,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无论是组内评价还是组际评价,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绝不能出现只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评价学习成绩稍差学生的单向评价的情况。评价的内容应该以正向肯定为主,但也不是不能出现负向的声音。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一边观察评价对象的反应,一边思考或询问出现这种评价的原因。只有教师采用不回避的态度去对待所有评价时,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尊重与被重视,在这之后的每一次评价中积极参与,学优补弱,对学科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即使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消极的情绪,教师也要努力挖掘其中的生长点,例如,肯定学生的消极情绪,告诉学生其消极恰恰是因为对这门学科重视,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总是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的评价,也会潜移默化地变得积极起来。
虽然物理学科相比其他学科需要更加严密和严谨的思维,但是当教师始终采用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信心,他们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集合了思维和思维品质的全面的发展,更符合“生长型课堂” 倡导的理念,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可见,生长型课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运用是把传统的“教为中心” 转向了“学为中心”。而伴随着中心的迁移,学生被置于课程与课堂的中心,他们的心智水平、情感需求、学习任务是形成系统教学方案的第一依据。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激学策略、自学策略和评学策略的运用,把物理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串联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课课累积、层层递进,获得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让生长型课堂真正为学生持续健康的成长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