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2023-04-20熊斯曼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串联文本素养

熊斯曼

(吉林市教育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中指出: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此,教师应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单元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强调真实情境与任务,旨在改变碎片化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1]实施单元教学模式,可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学习场景,通过学习任务来推动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更具实际意义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情为依据。整体性是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显著性特征,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秉持整体性的教学观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2]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必须明确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明确主要内容,然后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中有3~5 篇课文,内容较多,单元主题的提炼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体现单元核心教学内容,体现语文要素且应具有人文性。具有人文性的学习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猫》 《鸟》 《动物笑谈》 和《狼》,人文主题是动物与人,语文要素是学会摘录、概括中心思想。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学会动物描写,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并在写作中应用。

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关联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易出现过于关注整体性而忽视单元独特性的问题。每一个单元都有自身的特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应关注单元教学内容的“个性”。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内容主题是我国的山川美景,文章文体为古诗、文言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也是山川美景,但文章文体为现代游记文章,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延续性,也要考虑单元的独特性。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感受古文凝练的言语意蕴,进入古文情境,感受祖国的山川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怀。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体会现代语言描写美景的方法,了解作者的写景角度,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等。两个单元都是关于祖国山川美景的游记,但文体不同,写作方式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主题时应体现出单元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古今游记写作方式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探究作者的写作情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语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文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指引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关乎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设计应紧密贴合教学目标,立足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整合单元文本内容,确定教学资源

单元教学可以打破单一的文本限制,综合提取文本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形成整体学习资源群。[3]教师在采用单元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发挥单元教学模式的整合优势,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关键是要寻找教学内容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串联,分别是一个单元内多篇课文内容的串联;一本教材内多个单元之间的串联;课内外知识的串联。[4]

一个单元的多篇课文内容的串联。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文章有《秋天的怀念》 《散步》 《金色花》 《荷叶·母亲》 《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人文主题是至爱亲情,语文要素是把握文章情感基调,体会文章写作语气、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秋天的怀念》 教学时即可串联本单元文本内容。《秋天的怀念》 是作者对母亲无限、深切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教师在教学时可用本单元中的《荷叶·母亲》 作为教学导入,将《荷叶·母亲》 中的场景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由此引出冰心的名言“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的名言作为课堂导入,以感恩母爱作为切入点开始《秋天的怀念》 教学。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表达孩子对妈妈深厚感情的《金色花》 和描写母子、父子、祖孙之间浓厚亲情的《散步》 来进一步感受母爱,感受亲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串联了单元的文本内容,又可让学生完成其他学习内容的课前预习,加深学生对单元内容的印象。

一本教材内多个单元之间的平行串联,可打乱语文课本中的教学顺序,进行单元内容重组。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文本内容为《邓稼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回忆鲁迅先生》 和《孙权劝学》。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介绍名人事迹,除《孙权劝学》 外,邓稼先先生、闻一多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国名人,教师在授课时就可将第一单元中的《孙权劝学》 与其他具有相同主题的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例如,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修身正己,而《孙权劝学》 中也包含修身正己的含义,可与第四单元中的《陋室铭》 《爱莲说》 串联到一起教学。而其余课文可以和第二单元中的《土地的誓言》 《黄河颂》 《老山界》 等文章串联到一起教学,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教师可将这些文章重组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单元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单元主题概括,并以此主题开展爱国故事讲述班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语文学习具有开阔性,对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本,否则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开拓校外学习资源,进行课内外知识的串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女娲造人》 教学为例,女娲造人是我国传统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反映了古人的原始思维和观念。女娲的传说是我国创世神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由此拓展其他的创世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等,探索我国古人的绮丽幻想,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幻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再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单元中的课文为《智取生辰纲》 《范进中举》 《三顾茅庐》 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为节选,而教师在教学时便可适当补充相关的故事,如吴用巧用连环计、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等,延伸课外阅读,使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 依托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说写结合,锻炼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纵观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单元的阅读和写作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为《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和《灯笼》,写作的要求是学习仿写;第二单元的课文为《大自然的语言》 《恐龙无处不有》 《大雁归来》,写作的内容是说明文,单元文章内容和写作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单元教学时应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随着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对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说和写能力。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 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课下注释进行自行翻译,并将文言文转换成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论语》 中孔子的观点,教师可鼓励学生阐述自己认同的部分、持有异议的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应先进行肯定,然后再进行点评,提升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组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在讨论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写人,写作要求是抓住特点塑造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塑造一位班级的同学形象,再由其他同学猜,在此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探究分析,活跃学生思维

提出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可根据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探索,分析文本内容,活跃学生思维。[5]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为例,教师抓住“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一辩论点,要求学生立足古今,发散思维,展开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心情时好时坏?作者追求的“古仁人之心” 到底是什么?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例,教师提出问题: 邹忌的妻、妾、客中,邹忌为什么一定认为他们的回答是在恭维自己? 难道他们说的不能是真话吗? 齐王广开言路后真的能做到最后无人进言吗? 教师可先由学生自行讨论,然后再辅助解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3.深度体验,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课文中的审美意蕴丰富,包括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古典之美、社会之美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本,深度体验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中的美。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通过该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四季之美。单元文本内容包括《春》 《济南的冬天》 和《雨的四季》 等,教师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都可以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要求根据作者文字的描述进行具体场景的想象,或者利用幻灯片播放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相应美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四季美景。教学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身边吸引自己的景象,并用文字描绘出来,使学生发现身边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语言凝练之美,带领学生反复吟诵。教师也应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介绍写作背景,由学生自行分析概括,教师补充,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之美。

4.传承发扬,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心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神话、古典名著、古诗词、文言文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例如,在 《岳阳楼记》 的教学中,教师可拓展学习我国的四大名楼,并介绍、赞颂我国古代工匠超高的智慧和工艺,使学生更加了解古代的建筑文化,传播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三、结束语

单元教学模式是对语文教材的充分运用,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知识理解的深入。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串联文本素养
用提问来串联吧
用提问来串联吧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我曾经去北京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