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校合作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4-20王丽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家校心理健康家长

王丽萌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引言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各级人民政府要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消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危机,或者是保持学生心理健康,而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更是反复强调“强化家校育人合力”这一任务要求。

一、开展家校合作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人一生的影响可谓最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应对心理问题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同时,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大多数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也不愿意主动跟学校老师报备特殊情况,一旦发生问题会让人措手不及。因此,为了尽可能详细地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给予需要进行重点关注的学生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只有家长信任学校、放下芥蒂,主动及时地将学生特殊情况与学校老师沟通,才能家校携手。

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合作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资源,当学生感受到来自家校双方坚定不移的支持时,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来应对各类困难与挑战,保持身心健康。目前,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就无需一一列举了,当务之急是如何引导家长投入足够的重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才能配合学校共同发挥作用,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地生根,为学生成长提供互补性、系统性的能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系统论影响,其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针对学生,而且面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同时兼顾到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2]。例如: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是面向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服务,包括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的监护人;德国学校则坚持把学生所处的各种关系和环境视作一个完整系统,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中,与相关人员开展合作;英国学校则致力于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成整个系统的干预者,希望能通过改善系统中各种关系的变量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日本学校心理辅导强调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矫正不能由学校独自完成,需要借助于各种专业机构的力量,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和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国外的研究趋向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重视心理干预形式和途径的研究,包括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如何对心理异常行为进行矫正,如何对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等。

近年,随着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如何将家校合作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并围绕这些重要问题展开了理论层面和经验层面的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3]。目前,基于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主要为参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五年制中学生,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大学生。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概念和边界、现状和问题、策略和路径,以及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构建家校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关注趋向于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层面。结合时代特点与现实情况进一步明确家庭和学校的工作边界,提升合作双方的意愿,明确双方的合作理念;二是实践操作层面。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和方法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途径和完善合作模式等。

三、开展家校合作的现状

(一)问题与困境

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的当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必备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工作网络外,还需要协调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其中,家庭教育资源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已有的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学校和家长双方存在合作认知偏差,工作平台缺乏、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家校合作有很大的实施难度,使得多数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持续下去。从主观原因上看,家长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不充分,对家校合作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家长认为学生到了独立的年纪,具有了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放心让他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和关系,万一干涉过多会影响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自己应该减少对家庭的依赖,选择性地与家长汇报在校生活。这就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缺乏全面了解,尤其是学生的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从客观原因上看,高校学生的生源分布广泛,老师教科研任务较重,受时空限制,线下家长会、家访这样古老却有效的手段很难普及到所有人[4]。

(二)优势与出路

首先,家校双方目标一致。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学校方面与家长、社会的期望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成绩优异、身体健康、心理阳光,有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期待和共同目标,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其次,家校双方优势互补。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权威性等特点,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因假期、实习等不在校时间段,这是高校教育难以取代的。而高校教育则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专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教育资源,是家庭教育不能给予的,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科学理念

目前,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新生入学后会组织开展心理普查,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列入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后续跟踪。但从现有情况看,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个别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开展家校合作只需要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而家庭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主体,部分家长可能将学生心理问题归咎于学校,部分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而延误了心理问题的早期治疗。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家校双方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合作育人的理念,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厘清家校合作的概念和家校双方的责任边界,确保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合作有度而不越界。一是要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充分认可家校合作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把握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重要转折点,例如在开学报到前,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结合学生学业挂科、家庭变故、身心健康状况等情况,与家长进行主动积极的沟通;家长也要留意学生是否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如果在日常交流中,发现学生出现明显不同于以往正常状态下的迹象时,例如情绪低落、话语减少时等,需要及时告知学校,以寻求专业帮助。二是要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严格规定、规范和限定各自的职责,把握好合作尺度,尊重双方在学生教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学校要适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和思想动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成长目标等;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需要配合学校尽快将孩子送医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三是要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消除家长顾虑。包括建立促进心理素质发展的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打造线上交流互动平台,有计划地围绕学生在不同阶段常见的主要问题类型,进行精细化的反馈、指导,提供精准的咨询、服务。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校合作的策略探索

无论是国外的研究成果还是国内的政策导向,家校合作已经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家校合作问卷调查为例,在被问及“如果家校双方可以实现良好的沟通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那么比较有效的方法会是什么?”时,被调查者的主要建议有以下几点:首先在理念方面。家校双方都需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共同督促;其次在举措方面。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家长群和公众号的作用,定期公布重要通知、班级工作和学生动态;家长能够畅通直接联系老师的渠道,及时交流学生在校表现和在家情况;家长和老师都要多关心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好情绪,学校方面需要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户外活动、专业实习、专业比赛);同时都希望学校能够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线上家长会,条件允许的话每年安排一次家长开放日。在问及“联系学校或老师存在什么顾虑?”时,部分家长担心给老师添麻烦是被调查者考虑最多的因素,其次是考虑到想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再次是自身不擅长沟通、忙于工作没时间、孩子不愿意家长联系学校老师等因素。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本身没有什么需要联系老师的情况,以及不太会使用新媒体等。少部分被调查者由于在大学阶段前的家校联系中有较差的体验,因此不愿意主动联系学校,个别被调查者会考虑到普通话交流有困难、心态以及担心老师态度等“其他”因素。

结合上述调研结果,学校要从准确把握关键节点,用好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等角度,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主动参与的家校育人共同体,才能切实推动家校合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以家校合作理念宣传普及为出发点,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心理育人

虽然大部分家长认同家校双方都对学生成长负有责任,但实际上,除了入学初期或者学生出现问题外,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的情况并不多见,既是担心打扰到老师的日常工作,也是担心会过度干涉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因没有足够精力与老师进行沟通[5]。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理念的宣传普及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高校要把握新生入学的契机,印制家校合作宣传材料,通过学生社区和迎新现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环境,让家长亲身感受到学校心理育人的正面氛围。之所以强调新生入学阶段,是因为在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管理方式等方面与中学阶段有较大差异,再加之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等特点,很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因此,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对于新生入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来自父母的温暖、信任和呵护将会给予新生重振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同时,由于某些心理困扰与新生入学前的经历有关,父母一定比学校更了解学生的过去,因此,该阶段的家校合作宣传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举办“家长课堂”等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讲座,消除家长担心暴露子女心理问题而影响子女在校正常交友的顾虑,让家长明白放手不等于漠不关心,处于大学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还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助力,指导家长获得有效的帮助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方法。

(二)以家校合作路径实践研究为着力点,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联合家长来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对学生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及时排查、科学疏导和稳妥解决[6]。因此,家校合作的内容必须贴近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际,围绕学生,体现时代性、实效性和延续性。例如,加强家校合作制度建设,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效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工作;设计家校合作的专题问卷,收集家长关注的问题,通过家长课堂或公众号对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家校合作的形式要结合线上线下,搭建多层次的家校合作平台,拓宽互动交流渠道。例如,以新生报到和入学教育为契机,建立家长微信群,举办以“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如何能让我的孩子兼顾学业和兴趣?”“学校能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哪些支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用访谈或者案例的形式,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以家校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为落脚点,有序形成家校心理共育模式

从学生入学前,班主任、辅导员就可以通过联系家长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了解新生适应可能遇到的困难,提醒家长关注学生情绪和身心状态,让家长了解家校合作对于提升心理育人实效的重要意义;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结合心理普测结果建立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与处于心理问题恢复期的学生及其家长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在这里,需要准确把握法律和条例的政策支持,例如:201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学校、家庭的责任以及对监护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一定要主动与家长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互通有无,彼此信任,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结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未能充分结合国情,挖掘本土化优势和潜力,还需要整合更多外部资源,尤其是家庭和社会资源;需要结合国内外家校合作最新动态,找准开展工作的切入点;需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精准把握学生和家长需要,发挥校本特色,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从零散的、自发的实践经验模式转向稳定的、可持续的制度化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家校心理健康家长
家校距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