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论断裂”视域下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统一思想的分析

2023-04-20范诗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阿尔都塞唯物史观马克思

崔 翼 范诗婷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近些年来,有关学界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关注,并采取多种措施,以多元化视角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然而,在学者们的研究实践中,他们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整体性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具有关键性意义[1]。关于马克思本人思想是否在早期和晚期之间存在分歧仍存在不同观点,是否一直保持统一,学界议论纷纷但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观点。其中以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为代表“认识断裂论”认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思想属于不成熟的人本学,早期晚期的马克思思想存在断裂[2]。本文由此出发,通过分析探究马克思文本,解构“断裂说”并对马克思自身人本思想进行重新定位,从实践的角度探究马克思早期、晚期思想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一、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提出

要对于理解阿尔都塞的“认识断裂论”,我们需要追溯到苏联时代下列宁的批判,因为这个时期的观点和批评对于这一理论的背景和影响至关重要。当时自由主义民粹派领袖米海洛夫斯基坚持唯心史观,列宁对其批判时认为马克思思想和达尔文思想之间存在一定共同性,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资本论》提出之后就已经从假设转变为经科学证明的原理,此时列宁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性[3]。

除此之外,列宁还认为马克思科学思想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成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从此以后国际理论学界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认识发生转变,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注意是一种揭露社会发展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论[4]。然而,列宁在他的著作中也表明,历史的必然性思想并不会削弱个体的主观努力对结果的影响。因此,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可能仅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列宁的思想。他们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简化为仅关注社会发展的法则,同时将历史唯物主义局限于经济决定论的范畴。

阿尔都塞提出的“认识论断裂”无疑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中掀起了新的浪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一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引发了广泛争议,重点集中在讨论是否应该否定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尚未充分成熟的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辩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它具有科学性,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来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质,容易被政治利用。关于是否存在“认识论断裂”的问题,也是争议重大。一些学者认为存在认识论断裂,早期的人本思想和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根本不同,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在根本原则上保持了一致性,都围绕着对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分析和批判。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其影响至关重要,同时也反映了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思考和争论。

二、马克思思想“断裂说”解析

阿尔都塞“断裂说”提出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其断言马克思曾经说过自己在1845年前后确实存在过思想断裂的问题,但这一观点并不成立。“断裂说”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一句话,即他曾说过:“我们必须彻底清理过去的哲学信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发现了自己当时的思想和恩格斯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思想均和德国哲学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对立,换言之要清算我们之前的哲学信仰,且需要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实现这一目标[5]。换句话说,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思想在1845年之前的矛盾不是源于马克思个人的哲学信仰,而是与德国流传广泛的旧哲学信仰存在矛盾,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那么阿尔都塞所提出的观点可以进一步简化为马克思早期思想是否是德国之前流传甚广的旧哲学信仰?是否是人本学意识形态?

另外,尽管阿尔都塞在他的著作中断言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思想与当时盛行的德国旧哲学信仰,即人本学,存在一致性,但他所提供的理论依据显然不够有力。国内的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质疑了阿尔都塞的这个观点,指出对于早期马克思思想成熟度的解释通常需要更全面的考察。国内有关学者虽然也从不同角度反驳了阿尔都塞该种观点理论,但相关内容在阐述早期马克思思想并非处于未成熟时通常仅依赖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解释马克思主义早期思想是“人本主义”,另一方面则以价值观为视角,说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一贯坚持的内容。这些解读方式虽然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揭示马克思主义早期思想意义,但同时却不能充分作为辩驳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旧人本学意识形态的论点,因此还需要分析德国旧哲学和马克思思想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差异。

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意识形态环境存在鲜明差异,不同思想的现实意义也截然不同,这也是影响每一时期思想家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不同思想家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探寻方式也存在质的差异[6]。马克思在同一文章中曾提出信仰自由、出版自由、财产自由、这一观点表明,行业自由和审判自由等是一种没有特定名称的通用自由,它们属于相同类型但不同种类的自由。这反映出马克思的初始关注点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并不断强调社会现实中这些普遍自由都是具体而实际的。

可以观察到,马克思的那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时政论文与费希特、康德等人的概念体系存在相似的概念元素,留有部分旧哲学印痕,均认为自由是人生来具有的特质之一,但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脱离了旧哲学仅仅关注抽象自由的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系现实批判而具体实际的提出人的自由本质。换言之,仅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时引用了旧哲学当中所提出的抽象概念。阿尔都塞正式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才认为马克思在此之前的哲学属于旧哲学,但马克思是用具体而现实的自由对抗旧哲学中的抽象自由。

我们需要承认,阿尔都塞的观点是从一个“同时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地指出了马克思早期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意识形态环境的影响。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思想都不会脱离其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独立存在。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个人对社会状况的感知不仅是塑造思想家思考问题方式的因素,此外,这些观念是他们理解社会和历史的必要先决条件,不能被轻视。

三、马克思早期的人本学立场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一致

尽管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异化和本质是核心概念,但他实际上是以现实的个体为基础来探讨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以具体实践为依据,换言之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旧哲学立场之间存在质的差别,马克思始终坚持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入社会之初,马克思就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表现出的各种不平等问题,看到社会黑暗面,在此基础上开始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7]。

马克思早期的著作通常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讨论,这种实践和具体思考也反映了他的一贯方法。他的第一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的出发点是批判限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检查令,并在论文中指出资产阶级理论家否定普遍自由而仅仅关注特权自由,提出资本家们斥责人性普遍自由以拯救特权特殊自由。

与此同时,马克思竭力批判资产阶级理论家脱离实践、求助宗教,思想行为均脱离现实世界的做法,并提出资产阶级理论家所生活的世界并非在现实世界中,而是用想象力替代心脏、头脑,因此对实践行为产生不满并求助理论,这样的理论也就是脱离实际的神秘宗教论。在这里马克思承认的人本性普遍自由已经和黑格尔抽象自由之间存在了差异,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由是现实中具体人的自由,而非抽象概念、特权自由。黑格尔等人依旧坚持唯心史观,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思想理论和现实实际、现实实践灵活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入思想的内容,这里的思想实践和康德提出的非对象性道德实践又存在了质的差别,马克思的思想实践是在一些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对世界的改造,是紧密结合现实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批判远不能被视为唯一的批判方式。他提出,仅仅依靠理论的批判不能替代对物质力量的批判。要摧毁实际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实际的物质力量来实现,但思想理论在经社会大众学习实践后也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并强调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制度问题和法律问题,避免人的异化问题。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一方面揭露人本思想中人的异化问题,另一方面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并将两者紧密结合,应用到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去。

四、晚期的唯物史观涵盖了实践观念和人文主义目标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延续了之前的核心思想,重新整理并阐述了实践观念,建构了一种通过实践塑造思维方式的方法,并将实践视为社会历史和人类思考的逻辑起点。基于这一基础,他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并提出了全新的唯物史观[8]。恩格斯曾经称《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而《提纲》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宣言,其首条内容就严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理解人的本质时单纯从客体角度出发的片面性,并指出这样的解读没有理解客体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确立实践活动为新旧哲学之间作区别的分水岭。

马克思最终认为新旧唯物主义之间存在的最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指出,只有以实践为根本基础的唯物主义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人类社会解放的途径。他认为,旧唯物主义的关注点在于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目标则是社会人类或人类社会。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推进和强调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性。

虽然《提纲》中同样没有直接描述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但为后来学者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之间关系提供途径,并带出后续《形态》中具体描述的唯物史观[9]。《形态》著作之后的内容,马克思一方面侧重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另一方面则深入发掘唯物史观,但这一过程中他从始至终坚持着他的人文旨归和实践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思想中,实践始终是考察活动的关键基础所在,马克思提出唯物主义考察方法时认为生活决定意识,且该种方法具有前提,即人的前提,且此处的人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处于某种条件下且位于现实世界的具体的人,而非是固定不变的、理想化离群索居的人[10]。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唯物史观中研究的人是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人,而非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所形成唯物史观不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想象也不是旧唯物主义的事件聚集。

总而言之,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终其一生都在着重观察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早期的马克思更加关注人的异化、人的本质,而晚期思想却更加倾向于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看似存在某种断裂,但归根结底,其研究内容都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的异化问题,研究的内容都是着力于具体的、实际的人,且目标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归宿所在。

结语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早期和晚期思想之间的一贯性问题,并对阿尔都塞等学者提出的“认识论断裂”观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关注的人的异化、人的本质问题到晚期的唯物史观和实践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马克思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观点,但其根本立场始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哲学。他的思想一直围绕着社会实践和人的自由发展展开,旨在揭示社会问题、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并通过社会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虽然存在某些理论演变,但这一贯的理念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的思想在早期和晚期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认识论断裂”,而是表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以实践为基础,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唯物史观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阿尔都塞的镜中自舞
——重读阿尔都塞的《论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