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4-20朱海嘉殷美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党史思政教育

朱海嘉,殷美玲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号召:“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主渠道,推进了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为此,本文立足于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历史、现实与实践三重价值意蕴,深入剖析二者融合的发展成效及制约因素,面向现实,突出问题,从凸显双主体性、突出系统性和赋予创新性三个维度提出实践路径,希翼推动二者互融、互通,从而更好地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部百年党史是“我们党成长壮大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伟大复兴历程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奋斗史,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进步史”[2]。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是全党上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总结的深刻学习与领悟,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诉求。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政功能,引导大学生对百年党史的深刻理解,从中汲取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坚定自立自强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握二者融合的价值意蕴,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与创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历史价值:学习党史知识,遵循历史规律、坚持党的领导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把握历史真相、顺应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将夯实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基石。高校思政课是知识育人与价值育人兼容的主渠道,教师要讲清楚在百年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教师要以丰富的党史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时代诉求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聚焦呈现中华文明发展的恢弘历程、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上,教师要充分运用百年党史文献资料,展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明确提出奋斗纲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执政党,能带领人民推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根本保障。

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引导大学生研习党史,要传承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自我革命精神。这是我们党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岁月,但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彰显其先进性、纯洁性的奥秘所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从艰苦卓绝的民主革命时期,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赶上时代潮流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后迎来守正与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进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走在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康庄大道上,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理清这一历史逻辑中的主题、主线以及主流本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3]必将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有总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深刻认识,不断深化对历史进程的认知、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智慧的运用,坚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4]。综上所述,从党的历史规律中预见党的发展趋向与前途命运,进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党的领导,使新时代大学生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砥砺他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青春力量。

(二)现实价值:树立正确党史观,砥砺使命担当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坐标上梳理党的初心历程,方能找准文明未来走向。今日之中国,早已告别了积贫积弱的时代,也早已告别了物质短缺的时代,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但是,中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6]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世界环境看,“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6]。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6]。内外因素的交织影响着新征程。“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6]要以“三个务必”砥砺全党上下“蕴含着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蕴含着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强大定力,蕴含着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进取精神,蕴含着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思想准备”[7]。也必须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8]

进而言之,把握历史主动,及时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明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初心使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应对当今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具体于高校立德树人领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工作”[9]。为此,教师应梳理党的历史脉络,讲好党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看待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辨方位而正则,在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善于发扬斗争精神,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明确历史脉络、现实指向与未来趋向的贯通性,从百年党史中总结经验,迎接新时代,克服新挑战。

总之,教师要以丰富的党史文献资料作为思政课堂的营养剂。通过对百年党史主题、主线的梳理与党史基本理论的提炼,帮助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树立其正确的党史观。也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擦亮眼睛、站稳人民立场,以树三观、扬正气,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与坚定“四个自信”,深刻把握“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进而言之,要引导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伟大创造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10],在历史与现实中砥砺历史使命,是题中之义。

(三)实践价值:增强历史自觉,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历史,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世界大党所应有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与历史担当。[11]历史镜鉴未来,守正方能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增强历史自觉,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思路。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具体来讲,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丰富底蕴开展理论逻辑梳理,明晰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遵循,必将提升理论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书写的丰功伟绩、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予以深刻挖掘,也会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对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与重要发展节点的深刻总结,则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历史厚度。[12]另一方面,抓住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则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师在运用党史资源讲授思政课中,不仅要抓住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干渠道,更应协同家庭、社区、乡村、企业以及红色遗迹等思政育人资源,统筹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丰富的校外实践基地和广泛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平台,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载体,让社会生态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事实上,“家、校、社协同育人既能激发思政课教学自身的创造性,又能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协同创造效应”[13]。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面审视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的显著成效

习近平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4]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制度(机制)保障之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日渐清晰、教学内容趋于丰富。

一是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目前,从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设计来看,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修公共课,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5+N”课程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主干的必修课程,又包括蕴含思政及党史元素的其他课程,特别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了解历史本真、寻求发展规律的“求善”态度,而开设的“四史”等选修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积极开发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提升了学生对党史学习的兴趣度。例如,举办有关历史人物的宣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故事、勇做担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随着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的融入,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支撑。

二是教学目标日渐清晰。高校思政课兼具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属性,汇聚于价值育人的目标方向。从知识教育层面上讲,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党的历史知识学习,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不懈奋斗历程的认知,领悟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与高尚精神品质。从价值育人层面上讲,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对百年党史历程中孕育的精神特质赋予认同与理解,这不仅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而且在精神养分的涵育下,使其成长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而言之,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育目标上有契合性,即:挖掘思政课中的党史(知识与价值)资源,汲取党史精神养分、讲好红色故事,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彰显思政课价值育人的目标。

三是教学内容趋于丰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构建为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教材体系的实践形式。”[15]实际上,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演进、理论成果、价值立场、精神力量等多个维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两方面。从理论教学层面看,教师聚焦党史理论内容的优化,“以专题的形式凝练和汇聚史料,以关键词聚焦党史内容,以党的核心领导人为主线牵引党史知识,以总结和把握规律的方式透析党史信息,有效处理内容,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将党史内容呈现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吸收、获得”[16]。就教学旨归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意蕴。因此,应组织大学生走出传统的思政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比如,红色文化基地(遗址、馆址)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实践教学场地。另外,开展历史人物宣讲活动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载体等。总之,既要以理论教学为依托,又应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与把握,恰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趋于丰富的重要体现。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当然,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部分高校教学组织机制不甚健全,课程教学内容的凝练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个别教师仍采取了传统“灌输式”的讲授方式,没有将“启发式、体验式、专题式、探究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创造性运用到有效教学过程中”[13]。三是对实践教学育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削弱、学习兴趣不够。四是在师资素养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相应党史知识储备能力,教学思维陈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体系不甚健全,负责统筹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未能及时成立,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17]一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在保障与服务方面的领导力、组织力不足,多元治理的思政课教学协同体系尚未形成。

二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教材体系转化教学体系的能力亟待提升。各门思政课程均有涉及到党史的相关知识点的情形,部分教师仍把党史知识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支撑性(辅助性)要点而讲述,并未系统性地挖掘党史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虽然党史知识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价值层面上有一定的重叠性、一致性。但是,如何在备课与教学的环节中挖掘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并非是“硬融入”与“表面化”。这对教师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来说,难度不小。事实上,部分教师在对思政课程中涉及党史重大主题的分析上没有做凝练归纳与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根源是部分教师“囿于‘功力’不够或准备不足,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欠深欠透,让学生感到‘不解渴’;也有的教师‘不愿’或‘不敢’碰问题,绕开问题走,满足于照本宣科、平铺直叙”[18]。加之,各门思政课程之间在党史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性,导致了学生在对党史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呈现碎片化等负面问题。

三是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欠佳,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弱化。人才培养是高校思政课的中心工作,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主观上讲,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多采用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在教学活动中仅对教材内容(要点)做照本宣科式的讲授,缺乏教学情境,导致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欠缺,更不能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他(她)们的心灵也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客观上讲,囿于校内、校外一些社团活动占据学生课余时间,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实施应试化(刷题)教育等现实境遇,让学生无暇顾及对党史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加之党史知识本身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等特点,也降低了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削弱其学习主体性地位。

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知识储备能力与教学思维有待提高。毋庸置疑,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能力。也须看到,部分思政课教师党史知识储备匮乏,缺乏将党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能力,教学活动专业素养颇为不足。或许正是受知识水平、历史视野的限制,部分教师在本、硕、博学习期间,可能只是在某一学习阶段接受过党史知识的学习;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党史学习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对党史知识的融会与贯通。还有部分学校具有党史专业学习(进修)背景的教师数量不足。还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场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15]。进而言之,“新媒体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校内主渠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以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新媒体载体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理论教学、日常教育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新的工作平台,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教育实效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19]然而,部分教师在运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仍停留于传统教学思维,没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顺应信息化和新媒体迅猛发展之势。由此而言,部分思政课教师未完全开拓党史知识视野、教学思维陈旧,仍需要改进与完善。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步入常态化、长效化的阶段,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汲取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赋予针对性、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看,应从凸显双主体性、突出系统性和赋予创新性三个维度出发,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一)凸显双主体性: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与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

一是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其一,强化使命担当,树立自觉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达到社会对其所期望的要求,应意识到作为教育主体这一身份与责任,对这一角色产生精准认知与认同,在教学实践之中认真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强化自己的使命与担当。[20]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自觉主动、积极进取和锐意创新的主体自觉与意识,养成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正确认知与良好态度,这是基础与前提。其次,可借助外在的保障手段培育教师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比如,可以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实施效果(可以现场教学督导、试卷成绩反馈等形式)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从而促进教师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最后,涵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家国情怀,将伟大建党精神引入课堂,把红色基因、红色血脉凝练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重要素材和思想源泉。只有教育者饱含爱国情怀、传道情怀与仁爱情怀地去浇筑教育事业,才可能使思政课真正地成为一门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其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素养。这是重要前提条件。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21],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效结合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势必要求广大教师要回应学生的诉求,增强对党史知识学习与教学方式(方法)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势必加强职后培训学习力度。由此而言,首先,各省区(直辖市)高校重点(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学科建设与教学资源的优势,完善思政课教师职后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重点以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通过“手拉手”备课与主题研修,提升教师对党史知识学习的掌握度,提升其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领悟力。其次,可在高校图书馆或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设置专门的党史类书库(栏目)与中共党史党建类期刊杂志,为思政课教师学习党史知识提供必要的资源供给。思政课教师要有主动阅读学习党史题材论著的自觉性,增强党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再次,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共享党史教学心得与教学资源。这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凝聚力,促进思政课程改革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后,创设交流学习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党史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与发展提供契机。例如,高校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教材)教研交流活动、实施思政课研修活动等,协调各方资源为他们提供实践学习途径。

其三,创新教学思维,开拓知识视野。高校思政课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具备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当代中国和世界大势的能力。为提升这一能力,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他(她)们不仅要夯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应涉猎丰富的知识。例如,教师既要领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又要把握国际形势及演变趋向,从而能引导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客观认识当今中国与当代世界。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她是一门时代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而“思政课的创造性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阐释、创造性转化及多样化创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学方法的运用”[13]。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积极开设“开天辟地”“中流砥柱”“伟大建党精神”“红色之旅”等专题教学板块,将党史资源纳入教学设计,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问题导向式、沉浸体验式、探究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去阐释百年党史与伟大建党精神,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新思想、新理论,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推动教学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

“教学本质上一项师生的协同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为的主体间性关系”[13]。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性地位。高校思政课育人目的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展开,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始终在于学生的获得感。因此,提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获得感,则是高校思政课理论课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方面要注重启发性教学,要实现从以教师单纯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具体策略如下:

其一,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讲思政课的机会。学生成为思政课学习主体,其有效的办法是激发学习兴趣,让他(她)们能够快乐学习并且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聚焦党史学习教育主题,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党史主题、主线,深化情感、坚定信念。其二,强化制度权威、增强政策制度的执行力。任何教学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原则。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落实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给予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养成学生对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主动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突出系统性:建立健全教学组织与优化供给教学内容

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组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结合,须把握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使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受红色资源的滋养,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党史的内生动力。从组织层面上讲,要强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统筹性、协调性,形成多元治理协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论述中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2]实际上,“多元主体治理不是各自为政,而是要建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共同体,形成多主体分权治理,组成网格化的科学治理模式。”[15]因此,要做好统筹谋划,形成育人合力,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纳入高校管理制度规范中。校级层面,建立高校党委对思政课教学的统一领导机制;部门级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建设主体,健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等职能部处的定期沟通机制。组建协同工作专班,细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采取相关举措,配齐建强一支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政干部、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协同育人主体,并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素质与能力,落实好组织保障。

二是优化供给教学内容。将党史资源走进教材,实现知识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在用好用活指定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基础上,辅以党史文献、革命文物材料等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作为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结合每门思政课课程均蕴含党史资源的特征(属性),从不同维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以价值立场为导向,通过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树立中国共产党具有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侧重于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理论成果、实践主题的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引导大学生把握百年党史中“四个伟大成就”的精神内核与内在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侧重从百年党史主题、主线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之维度出发,注重以中外文明的历史视野来阐述党的百年奋斗史,及其对世界发展趋势、格局带来的深刻改变,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于从伟大建党精神力量的维度,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党史中的经典感人案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力度,需在把握各门思政课程的属性、目标的基础上,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各门课程之间以及各门课程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的配合与衔接,着力将思政课教材中相关党史知识点与价值元素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把握与梳理、归纳,进而确保教学内容供给的有效性。

(三)赋予创新性:重视开展实践教学与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

一是重视开展实践教学。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因此,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在坚守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应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行价值引导,发挥实践育人功效。具体来讲,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以最直接、最鲜活的案例和故事,有序地组织“永远跟党走”等系列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要重视协同育人机制,积极聘请地方红色教育基地的专家与骨干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授,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并结合文物展览、图片文字展览等载体,让大学生在红色情境的体验中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党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从中升华思想,砥砺品格。以笔者所在地域重庆为例,组织大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系列活动,“要充分利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刘伯承元帅故居、杨闇公烈士旧居、赵世炎烈士纪念馆、王朴烈士纪念馆、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长征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等一批重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上好社会实践课程,让大学生更为直观地感悟党的百年奋斗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红色养分中汲取奋斗力量,实现人生理想。”[23]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将发挥网络育人的功效。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媒体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整合手段的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实现了图片、声音、视频 等形式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播在新媒体平台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19]这为高校思政课堂中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高校须敏锐地察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特征,并以此为根据,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送一些与党史相关的漫画、影视作品与读物等,以实现对教与学过程互动交流的强化,全面地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教育者要转变思路,提高自己理解与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中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助力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通过设置立体动感的虚拟场景,把抽象的党史知识讲解得生动化、具体化,给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从而呈现党史知识图景,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共鸣,取得教育效果。教师也可利用相关的社交公众号、微博、微信、QQ、抖音和快手等新兴媒体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或是积极运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1921》《觉醒年代》《革命者》等一批(党史)影视作品,探索接地气、有活力的多样化授课载体,把“大道理”与“小故事”结合起来。[24]另外,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形式、手段。可创设日常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结合身边家乡党史故事人物的实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也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问题导向的把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其学习主体性地位。总之,通过这些通俗易懂、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巩固了他们在课堂所学与解答学习之惑,也激发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认知与认同,推动其入脑入耳入心,从而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结语

总之,继往开来书写新的篇章,接续奋斗创造新的辉煌。新时代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创造史、实践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引导青年学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理论自觉,追求崇高境界。这为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育人功能提供了丰厚资源与精神动力。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同频共振,不仅是高校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方式,而且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猜你喜欢

党史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