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现状调查研究

2023-04-20孙倩文

现代英语 2023年4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大学内容

孙倩文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一、 引言

随着对外交流日渐深入,社会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2020 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了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要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学生,让其能发挥语言的力量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 该指南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其本质是跨文化教学,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传播互动的过程。 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趋势,大量一线教师对此开展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探索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路径。 理工科院校(除国语专业外)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安排,学生所接受的中国文化分散零碎不成体系,其母语文化素养亟待提升,继而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以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这一教学举措变得更为迫切,亟须学者对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融入开展研究。 基于此,文章以太原理工大学理工科学生为例,调查并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现状,提出策略,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提供支持。

二、 调查方法

文章以太原理工大学2021 届理工科本科生和一线大学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以学生问卷为主,教师访谈为辅,从融入意愿、融入方式、融入内容、融入效果四个维度,全面调研了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 问卷调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太原理工大学理工科专业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共收到403 份有效问卷。 问卷满足样本数量要求,能较好代表太原理工大学理工科一年级学生总体情况。 为更好地反映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获得真实的数据,考虑大学英语课程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故将问卷调查发放时间定在2021 学年即将结束时。访谈对象为十位太原理工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一线授课教师,教龄5 年以上,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融入现状有较深入的认知和了解。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融入意愿强烈但融入效果不佳

对学生融入意愿和融入效果的调查采用同意程度五级量表,用数字1,2,3,4,5 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调查结果如表1 和表2 所示。 融入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浓烈的兴趣(得分为4.42),愿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得分为3.52),且当有真实的异族文化对象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生的母语文化身份会被强化,会有强烈的文化输出意识和态度(得分为3.97)。 该现象表明学生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持积极态度。 融入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文化输出能力的各项能力指标,无论是表达中国文化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得分为2.78),语篇语用能力(得分为2.75 和2.59),文化调适能力(得分为2.64),还是跨文化思维能力[2](得分为2.67),得分均处于“不同意”和“一般”之间。 该现象表明学生对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价均较低,反映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欠缺,亟待提高。 综上,学生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意愿度高,但大学生使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中国文化融入效果不佳。

表1 学生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意识调查结果

表2 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调查结果

(二)融入内容较浅

对融入内容采用单选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 所示。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中用英语最难表述的内容是心态文化(50%),其次是制度文化(30.8%),只有部分学生认为物态文化(12.5%)和行为文化(6.7%)最难表述。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教师访谈结果相一致,访谈结果表明,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倾向于补充一些具体的中国文化内容,如名人名言、中国名人事迹、风俗习惯、饮食文化、风景名胜等,讲授时侧重于补充该类文化内容的英语词汇短语表达,却很少深入挖掘文化案例背后的中国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也很少普及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内容。 该现象表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具象化的、浅层的中国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讲解较多,而抽象化的、普遍的、深层的心态文化和制度文化则容易被忽略,而后者恰恰是一个文化中相对稳定、不易变动的层面,是文化的内核,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3]。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仅实现了表层中国文化的融入,核心中国文化的融入还存在困难。

表3 中国文化中用英语最难表述内容调查结果(单选题)

在现有中国文化教学内容比重下,中国文化融入效果得不到保障,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首先,学生无法学习掌握中国深层文化内容的英文表达,在输出中国文化时只能描述出具体的、表层的中国文化内容,却无法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故而无法增进国外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其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层了解,不利于学生认知自我和建构母语文化身份,使其无法在输出中国文化时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豪感。 最后,在缺乏对中国文化内核的了解时,学生无法深入对比思考中西文化差异,不利于其跨文化思维意识的培养,影响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3]。

(三)融入模式单一被动

对融入方式采用多选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 所示。 教师经常用的中国文化融入方式是在课堂上补充中国文化内容,如针对英语课本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直接的文化背景信息补充(60.7%),针对单元主题增加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46.2%);使用较多的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思考,如提问题(36.5%),对比分析总结(35.9%)等,但响应频次明显减少;使用较少的方式为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或任务,如课堂汇报演讲(25.6%)、交际活动(21.6%)或写作任务(17.1%);使用最少的方式为课后多渠道组织开展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活动(13.9%)。 该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融入方式单一被动,教师虽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融入意识,但侧重于中国文化信息的被动补充和讲解,很少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理解文化信息,很少有机会练习运用所学知识,使得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自主性不高,无法实现文化信息整合内化和迁移使用。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能灵活、批判、有创造性地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而单一被动的讲授式教学难以完成这一能力培养目标,导致中国文化融入效果不佳。

表4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融入方式调查结果

续表

(四)融入测评体系缺失

教师访谈结果表明,大学英语现有教学体系中中国文化融入教学的测评机制缺失,测评效果有限。 其一,中国文化学习效果测评缺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鲜少对学生的文化学习效果或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给予动态细致的即时反馈评价。 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测评中也几乎不包含对文化内容的考查。 目前,唯一的中国文化测试项目即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中的翻译题目,但该题目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如文化调试能力、跨文化思维意识等)。 其二,中国文化融入教学评价缺失。在学校层面上,中国文化融入教学质量这一指标未被纳入大学英语评教系统中,教学督导和学生均无法给出针对融入教学的反馈;在课堂层面上,教师也鲜少开展问卷访谈以了解学生对融入教学的评价意见。

测试评价对教学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 在融入测评缺失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通过测评反馈了解自我知识能力水平与文化教学目标的差距,无法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不利于其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教师无法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无法根据反馈信息修订教学方案,调整教学行为,容易使融入教学成为堵塞视听的单向输出。

综上,调查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效果不佳,其原因为教学过程中存在融入内容浅显、融入模式单一被动、融入测评体系缺失的问题。

四、 融入路径优化策略

(一)增加核心中国文化内容,丰富教学文化资源

首先,提升中国文化素养。 教师可广泛阅读中国文化典籍,深入了解中国经典哲学、经典文学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提炼文化精髓,洞悉中西文化核心差异[4],从而深入浅出、准确适时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讲授深层中国文化。 其次,合理增加核心中国文化内容。 教师可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教材,梳理其中的西方文化元素、文化案例,分析其所蕴含的西方价值观念、思维心态文化。 然后,根据教材中的西方文化主题融入对应的中国经典文化内容,如中国经典文化故事、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古代诗歌等,确保中西文化教学素材能多维度、深层次地对照呼应,激发学生深度探究中西文化的热情。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文化,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构建母语文化身份。

(二)优化教学设计,改进中国文化融入模式

教学设计决定了教学资源能否在课堂上被充分利用,在中国文化融入教学中非常重要。 首先,提升教学理论知识。 教师应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认知理论,按照英语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中国文化融入内容、融入环节、融入方式。 其次,融入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接收文化信息的局面,优化创新融入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意义教学[5],设计如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跨文化学习活动,从而使融入教学从机械被动地讲授中国文化知识变成学生自主整合梳理并迁移使用中国文化知识,实现中国文化有机融入。 最后,丰富中国文化融入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微信、学习网站等平台组织跨文化教学活动,促进中国文化多渠道融入。

(三)建立测评体系,关注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首先,完善测试内容。 在期末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等标准化考试的听力、阅读、写作等多种题型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多方面考核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其次,建立多方位课堂评价模式。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开展针对学生文化输出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活动,给予动态及时的教师评价,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6]。 教师评价侧重引导,自我评价侧重反思和纠错,小组评价侧重肯定、欣赏和鼓励,多方位的评价驱动学生从多个角度认知自己的中国文化输出水平,查漏补缺,加深对文化内容的深化整合,巩固、修正且优化其意义建构。 最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和中国文化融入质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考核体系中,从中国文化融入内容、融入方式、融入效果等多个方面组织教学督导、学生开展融入教学评价反馈,督促教师优化融入教学设计,重视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

五、 结语

文章针对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开展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持积极态度,但教学过程中存在融入内容浅显、融入模式单一被动、融入测评体系缺失等问题,导致中国文化融入效果不佳,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不足。 为提升融入效果,文章给出了融合路径优化策略,具体为:增加核心中国文化内容,丰富教学文化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改进中国文化融入模式;建立测评体系,关注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大学内容
“留白”是个大学问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主要内容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