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体融合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

2023-04-20杨韦雷谢岗龙马燕

旅游纵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杨韦雷 谢岗龙 马燕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深入了解广东省河源市现有非遗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体育资源,进而以文旅体融合为研究视角,探索文旅体融合背景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路径。文旅体融合不仅有利于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也有利于区域产业联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认为河源市非遗产业化路径要以非遗文化为总抓手,并依托地方资源打造文旅体产业融合示范区。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进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更符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

关键词:文旅体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旅体融合: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以河源市连平县为例”(HYSK22P171)。

引言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在“主要任务”中提到非遗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非遗产业化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1]。关于非遗产业化问题,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数。但从文旅体融合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探讨。因此,笔者从文旅体融合角度,以广东省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文旅体背景下非遗产业化实施路径,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河源市作为客家人聚居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的美称。河源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22年,河源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1项(含国家级2项、省级2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2人(含国家级1人,省级17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所(花朝戏、忠信花灯、龙川手擎木偶戏);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河源市绿纯酿酒厂);市级传承基地16所[2]。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关于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较为缺乏,专著欠缺。从非遗角度来看,首先在书籍方面,虽然2016年出版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但该图典并未直接涉及非遗产业化问题[3]。其次,在学术期刊方面,研究多是从某项非遗着手,如紫金花朝戏、连平忠信花灯、龙川木偶戏等。虽然有学者提出忠信花灯需要进行“功能转化和文化产业化”,但显然从2015年至今,河源的经济发展今非昔比,需要进一步探讨河源非遗文化产业路径[4]。

“文旅体融合”,意指依托地方体育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展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的新型业态[5]。这并非新提出的概念,学术界以往多从两两结合进行研究,如“文化+旅游”“旅游+体育”等。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三者以上的融合研究,从“文旅教体融合”“体旅文商农”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学者叶小瑜的《“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与推进策略》、鲁志群等学者的《我国“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等[6]。能够看出,“体旅文商农”融合作为一种新趋势,显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7]。从河源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文旅体融合”更符合地方发展实际,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河源市文旅体资源概况

河源市以山地、丘陵为主,辖区主要包括源城区、江东新区、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和东源县,辖区面积15 654 km2。河源市被选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市(区),在“2021年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排行榜”中名列第16位,在“2021年中國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242名,在“202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位列第231名[8]。从广东省2021年经济数据来看,河源市与其他地级市相比,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位列第19位,但GDP增速位列第5位,说明近年来河源市经济正呈快速发展态势。河源市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资源,因地理人文环境不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特色。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河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文习俗,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现有资料来看,河源市有2项国家级非遗,分别是紫金花朝戏、连平忠信花灯;多项省级非遗,如龙川木偶戏、忠信吊灯习俗、猫头狮、绿茶制作技艺、龙川杂技及连平采茶戏等;市县级非遗则更多。从项目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舞蹈等方面。从产业化或市场化角度分析,河源有许多容易走向市场的非遗项目,可营利性强,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最为明显,下面重点结合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来分析。

首先,河源市传统戏剧类非遗,如紫金花朝戏,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山沟里的山茶花”。不仅如此,河源还有2项省级非遗项目,分别是采茶戏和木偶戏。从市场化角度来看,戏剧类项目很难走向市场,但并非意味着戏剧类项目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如通过演出、培训等途径获得经济收益。但对于戏剧类非遗项目,重点应放在传播、传承上,可对其进行功能性转化,在保持原真性基础上,将其与教育、影视媒体等结合,扩大其影响力、受众面。

其次,传统技艺类项目,河源市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较多,如连平客家娘酒酿制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等。不难看出,与其他类别非遗项目相比,传统技艺能够生产产品,因此更容易面向市场。此外,传统美术类非遗也容易走向市场,河源市有1项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遗,即灯彩(忠信花灯)。最后,不管是河源市省级非遗民俗类,还是传统舞蹈类、传统音乐类等,这些项目都不适合直接进行产业化,也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

(二)旅游资源

根据2021年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21年河源市旅游总人数650.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09亿元,旅行社61家。河源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文物古迹、红色旅游、名人故居及4A景区等。在文物古迹方面,位于和平县的林寨古村落,是全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广东省首批古村落之一,被誉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9]。龙川县南越王庙,是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4A景区方面,河源有9个4A景点,如东源县万绿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湿地公园;河源恐龙博物馆,是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三)体育资源

首先,从体育场馆方面来看,河源场馆较为丰富,包括河源市体育馆、连平县体育馆、东源县体育馆、紫金县体育馆等,河源市下属辖区几乎都建设了体育场馆。不仅如此,各县还积极打造文化体育广场,如紫金县文化体育广场、连平县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等,以及各乡镇的文体广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其次,从体育项目与协会来看,一方面,以河源市体育馆来说,有篮球、足球、门球、骑行等项目;室内开设了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足球场等,可见河源市体育馆能够开展的运动项目很多,为承担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河源市体育协会也非常多,主要有市游泳协会、市户外运动协会、市羽毛球和乒乓球协会等。最后,从体育赛事方面来看,河源市体育场馆丰富,能够开展的运动项目多,已经成功举办了各类体育赛事,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体育文化艺术节等,甚至举办了越野车赛、定向大赛等。总的来说,河源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同时在体育方面亦有一定基础,为文旅体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文旅体融合视域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路径

文旅体融合主要指“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模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下文讨论的“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在非遗基础上探讨河源文旅体产业实践路径。

一是要以文化为总抓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主旨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传播地方文化,也是一种传承保护路径,是文化强市的题中之义。通过充分挖掘非遗可营利性元素,加快非遗文创品牌建设,注重非遗技艺项目的产品转化。以国家级非遗忠信花灯为例,忠信花灯不仅有技艺,而且还有产品实体,显然更容易走向市场。虽然已成立连平县忠信花灯产业研究会,但不应止步于此,应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来提升产品知名度,将产品推向各大购物平台,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为文化强县服务。

二是整合河源市辖区文化、旅游、体育资源,各区域结合地方优势打造文旅体产业融合示范区。但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实现文旅体融合,显然需要有前提条件。从国内其他各省市的经验来看,文旅融合占据主流,各省市做了许多尝试与实践,如在旅游景点增加文创、建设非遗博物馆等,这不失为一种有效融合机制。河源市文旅融合也可借鉴该形式,并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注入体育力量,与文化的注入路径类似,也可在旅游景点加入体育元素,这在国内一些景区已经作了尝试,如草原景区设置的健身步道。由此可见,文旅体融合,需要依托地方旅游资源。根据河源市旅游资源,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力度,设置网红打卡点;也可借助在旅游点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达到宣传的目的,打造以“旅游+民俗文化+体育”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建立文旅体产业融合示范区。

三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文旅体融合发展布局。近年来,河源市加快最美乡村建设,如埔前镇陂角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忠信镇西湖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到处充斥着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许多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从这一层面来看,河源市也可将文旅体发展定位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体育”模式,既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也可为社会大众服务。

四、河源市文旅体产业融合的价值

(一)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传承与传播的侧重点不同,传承的重点是坚守非遗文化本色,坚守非遗原真性,不能随意更改;传播的重点则是扩大非遗的影响力,避免失传或面临濒危局面。深入挖掘非遗可市场化元素,进而产业化,并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进行融合,不仅能丰富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传播与保护路径。

(二)创新驱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河源市文旅体资源丰富,因此河源下属辖区依托地域优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路径,但缺少对文旅体融合路径的探索。显然,体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一方面,充分利用体育优势助推文旅融合,加快文旅体融合发展布局,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文旅体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于河源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省市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并着力打造最美乡村。河源市各辖区自然也重视乡村建设,而文化振兴、旅游振兴与体育振兴是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从这一层面来看,文旅体融合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河源作为客家古邑,民俗文化丰富,通过探索文旅体实施路径,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不失为一种保护传承路径,因此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积极探索产业化模式。但同时也应注意,在产业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最大限度保持原真性,坚守非遗文化本色,否则容易走向庸俗化。

但文旅体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河源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进程中,可因地制宜,选择更符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一图读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EB/OL].(2021-06-09)[2023-01-10].http://ent.people.com. cn/n1/2021/0609/c1012-32126676.html.

[2]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河源:坚持“以小见大”活化乡村非遗[EB/OL].(2022-06-20)[2023-01-10].http://whly. gd.gov.cn/gkmlpt/content/3/3953/post_3953175.html#2628.

[3] 河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广州:南方出版传媒花城出版社,2016:12.

[4] 杨媛媛.忠信花灯的功能转化与文化产业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3):35.

[5] 王程,吕勇,纪云飞.宁波“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13.

[6] 叶小瑜.“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与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4):79-84.

[7] 鲁志琴,陈林祥,沈玲丽.我国“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22(6):81-87.

[8] 环球网.2021年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发布:西双版纳登顶,贵阳领跑重点城市[EB/OL].(2022-04-01)[2023-01-10].https://m.huanqiu.com/article/47QWzd9jQm8.

[9] 和平發布.带你游古村系列之:林寨镇古村落[EB/OL].(2017-05-21)[2023-01-10].https://mp.weixin.qq.com/s __ biz=MzI0MjExNDkzOA==&mid=2650696179&idx=1& sn=9ef4f7a04e3f0d893ed201a94ea92646&chksm=f10b8 1e6c67c08f044344228afb9ccbb34e4a95d853c66f7512dd ef623409d0ecf00594fcba5&scene=2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