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步发展

2023-04-20

读报参考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半导体技术科学技术半导体

半导体产业作为全球的高端技术产业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虽然我国起步晚、起点低,但周恩来在领导制定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时,就将半导体技术和其他三项技术列入四项“紧急措施”。此后,半导体产业在我国开始发展起来。即使在动乱的年代,周恩来仍尽力维持和保护其发展,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建立之初,当时发达国家电子工业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却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周恩来在主持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把发展电子信息工业特别是半导体企业摆在重要位置。

1955年1月14日,周恩来向科学家李四光、钱三强了解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的研究现状。次日下午,他出席了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等人的汇报,他提出一定要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会后,周恩来批准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胡济民、朱光亚等在北京大学创办技术物理系,不久又批准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物理系。

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奇缺,而且还有一批知识分子被困海外无法回国。在半导体领域,林兰英和成众志等科學家们一直受到美方的密切监视,阻碍他们返回祖国。针对这种情况,1955年7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时提出,美国方面应采取相应的步骤,使中国侨民特别是中国的留学生有回到祖国的自由。经过周恩来的多方努力,1956年底到1957年初,半导体专家成众志、林兰英先后从美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6年初,周恩来要求国家计委牵头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10人小组,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中国科学界最短缺、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地快速建立补充起来。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为了响应当时国家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邀请从海外归来的成众志、黄昆等专家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等课程,并且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

1956年5月26日,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酒会,招待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300多名科学家。周恩来出席并发表讲话,他勉励科学家们努力开展科学工作,学习其他国家的一切先进技术,争取使我国重要的和急需的科学技术尽快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8月,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下,《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终于修改完成,修正草案中确定了57项任务、616个科研课题,其中12个项目作为科学研究重点,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4项紧急措施。12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重要的科技发展规划。从此,我国半导体技术研发和半导体产业开始建立起来。

在周恩来的积极推动和科技人员的努力攻关下,我国在半导体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1956年11月,第一支晶体三极管研制成功;1958年1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1961年,中国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块锗集成电路;1962年7月,国内第一块硅外延片研制成功……

为加强对国防尖端科技的领导,1962年11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了由周恩来任主任的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专门负责筹划和领导我国“两弹一星”及核潜艇、核电站等一系列尖端科技项目的研制、试验工作。为了抓好这一重要工作,周恩来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为了培养电子和半导体产业后备人才,我国先后成立了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设计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以及北京、南京、成都、绵阳、西安、桂林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当时还把三机部十局所属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研究所,一机部的电缆研究所一部分、电气科学研究院的微电机研究室、通信兵部所属的电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了军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院。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和工厂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比如,上海就要集中力量突破半导体技术,别的地方如果有这方面的力量就可以调来”。

我国半导体科技的研发为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65年,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正式成立,许多半导体工程师加入研制团队,开始研发中国的集成电路。在遭到外国的封锁,没有精密器件,缺乏物资设备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科研人员用自己的双手打磨硅片,使其成为精密的半导体元件。到1966年底,研制成了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这为后来国产计算机的发展打下基础。

周恩来主张并支持半导体技术不仅要用在国防建设中,也要为民用事业作出贡献。1960年代,在电子产业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下,我国陆续建起了天津无线电厂、南京无线电厂、上海无线电厂、中原无线电厂、北京电子管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北京广播器材厂、上海广播器材厂、天津广播器材厂等民用半导体企业。到1960年代中期,我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科研教育配套、地方分布比较合理的电子工业体系,半导体产业发展进入了自行设计的新阶段。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也影响了半导体产业的正常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提出“尖端工程一定要列入国家的计划,带动其他工业发展”。1972年,他在听取上海研制的“风暴一号”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准备情况汇报时指出:“如果元件的质量差,比如电子管,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都不能用。大批生产时怎么行。每次开会我都讲,现在是试验阶段,不要急躁,不要骄傲。”不严格不行,“要经过几百个工厂、几百个环节,都要准,都要严格”。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尽力保护和支持,使得我国的半导体工业产业没有停顿下来,完成了国防尖端科研任务的需要,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研制出了新的元件。

1972年8月10日,在周恩来的提议下,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通过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纪要(草案)》,再次强调加强科研工作,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同年10月5日,中国派出科学代表团和医学代表团赴美考察,周恩来在接见全体团员时强调:“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习、要吸收,但是必须要有分析地批判地学,做到洋为中用。”

1973年1月2日,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从国外进口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3月22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了这个报告,这是“文革”以来中国首次大规模进口国外先进设备,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和工业的发展。

从1950年代到70年代,在周恩来的精心领导和推动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艰难起步,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快速推进,在大动荡的年代虽然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与西方的发展拉开差距,但在周恩来的悉心维护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得以继续发展,为日后中国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摘自《党史博采》徐行、毛美华)

猜你喜欢

半导体技术科学技术半导体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黄山学院校级科研平台简介
——半导体技术与微系统研究所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韩国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应用及现状
2018第十六届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
分组合作学习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导体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半导体技术的USB蓝牙小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