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生逻辑

2023-04-19钟贞山胡会燕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钟贞山, 胡会燕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历程中,共同的事业把中国各政党结成一个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形成了独特的政党政治结构形态和完善的功能机制,构建了新型政党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实践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1]35。如何从学理上阐释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生逻辑,成为学术界当前及今后重要的理论课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政治认同为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多党合作机制与政治大团结大联合的新的政党政治模式,铸造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政治认同联合体,彰显了党的统一战线发展的政治整合、政治参与、政治自觉的同心圆形态。深入探究并全面把握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生成之历史脉络、理论支撑、实践遵循,可以为新时代发展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何以生成、何以发展、如何巩固提供学理支撑。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逻辑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使命任务的必然产物。“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日渐成熟,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模式。”[1]35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孕育形成是以政治认同、党派合作为基础,以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拥护、自觉和始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创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历史逻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认同,从而建立亲密的党派合作关系。在协商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从拥护中国共产党到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政党合作同心圆形态,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与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一)政治认同是党派合作的基础

政治认同是政治发展及政党制度建设的基本前提。“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2]政治认同能够激发各政党的凝聚力量,促进各政党成员的政治理解与遵循,规范政党成员的政治行为,直接影响政党制度的兴衰与存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党派合作是以政治认同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政治认同之核心内容,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前提,是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也是在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愈发坚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崇尚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政治追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认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密切合作的政治基础。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其他爱国人士的代表人物,组建了独立于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党派,民主党派应运而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抗日救亡运动合力,焕发了民主党派的爱国意志。民主党派在这一政策的号召下,同中国共产党积极互动并展开合作,在合作中逐渐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开始支持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假民主、真独裁的反动行径不断暴露,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推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逐渐转变为完全放弃“中间路线”,自觉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并未改变发展统一战线的战略方向,始终坚持党派合作的主基调,广泛动员各民主党派参加政治协商,坚定其政治认同。各民主党派制定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政治制度、战略方针等得到各民主党派的广泛认同,增强了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动力与责任担当。各民主党派坚守政治定力,强化其政治使命和担当,将政治认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浪潮和贡献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使命赋予多党合作新的发展动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迈入新阶段,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更加全面、坚定,稳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基石。

(二)政治拥护是多党合作机制的关键要素

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3]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能否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是多党合作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党的多党合作机制在政治拥护中确立。1948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召开新政协会议,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共同协商筹建新中国。4月30日,“五一口号”的发布,表达了党派合作的美好期盼,激发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共鸣和积极响应。1949年1月22日,《到达解放区的民主人士李济深等五十五人发表对时局意见》提出:“在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中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4]180同年9月,人民政协顺利召开并通过了《共同纲领》,体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坚定的政治选择与政治拥护,党的多党合作机制正式确立。

党的多党合作机制在政治拥护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时,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强化了多党合作的战略地位,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普遍拥护,激发了其政治热情,推动党的多党合作机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巩固发展。但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机制开始走上曲折发展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事业拨乱反正,党的多党合作机制逐渐恢复和发展,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锲而不舍地簇拥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多党合作事业迎来新的发展。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党的多党合作机制开始步入制度化建设的轨道。此后,伴随着党的多党机制越趋健全,形成了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拥护的良性互动,保障多党合作机制行稳致远。

(三)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大团结大联合的首要前提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在同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合作中就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砥柱磐石和希望所在,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历史使命和重任。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成为政治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主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政治大团结大联合的主心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凝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力量,努力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赋予党强大的前进动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攻坚克难、赢得伟大胜利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握斗争这一利器,发扬斗争精神,不断磨砺坚强意志,淬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铮铮风骨和品质,熔铸中国共产党奋勇前行的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携手对敌斗争,铸就了政治大团结大联合的美丽图景。

(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同心圆形态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指出:“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是政党合作同心圆的圆心。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围绕圆心同向齐心发力,才能真正锻造坚如磐石的团结力量。

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合力、和衷共济的发展历程,夯实了政党合作同心圆形态的基础。在党和国家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凝聚各方力量的优势,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团结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成员共同奋斗,擘画民族复兴蓝图。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守望相助、肝胆相照、同心合力、和衷共济,不断跨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各民主党派始终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共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圆。

“以党为师、永远跟党走”是各民主党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葆同心奋斗政治本色的重要表现。在思想引领上,各民主党派以中国共产党为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同心奋斗的理论品格,锤炼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以党为师、永远跟党走”的思想觉悟。在政治保障上,各民主党派以中国共产党为师,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守合作初心,保持政治定力,增强和捍卫“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坚定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的政治本色。在行动落实上,各民主党派以中国共产党为师,践行行动自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勇于担当作为,激发行动的自主性,积极履行好参政党职能。

(五)共同创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政党命运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制度优势构建了新的政党政治关系,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党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保证政党命运共同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6]。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充分发挥各政治力量的作用和优势,鼓励各政治力量代表和反映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对话和沟通协调各方利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广泛凝聚共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利益差异性的有机融合,保障政党命运共同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其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设了合作型政党整合模式,有助于保证政党命运共同体目标的一致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6]。中国各政党之间迥异于西方政党政治的竞争关系,超越了西方政党间相互倾轧、彼此掣肘的竞争性关系,表现为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合作性新型政党关系形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的这一政党关系形态,增强了各政党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凝聚力。它以广泛的协商等形式,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能和作用,增强政党间的精诚团结,保持稳定和谐的政党关系,促进各党派力量有效汇聚,达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共识。

再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拓展了民主政治形式,有助于协调政党命运共同体行动的一致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6]。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规范和保障各政治力量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各政治力量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在制度的框架体系中发挥其政治职能。协商民主是各政治力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遵循协商民主的价值原则,推动各政治力量有序政治参与,在协商中使各种利益诉求和呼声期盼得以整合和表达,不断统一各政治力量思想、凝聚决策的最大共识,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催生强大的政治合力。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逻辑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指导与方向指引,是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力量,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价值支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7]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411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9]9,“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10]。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贯穿于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主线中,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各方面,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密钥。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表达,是以人民至上为其动力源泉和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价值支撑,奠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根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支撑促进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思想共识的达成,激发其团结合作的强劲动力。正是基于人民至上的共同价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才有了价值根源和价值归宿。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力量之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伟大政治创造。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和灵魂,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有效整合和积极回应人民所表达的利益诉求,激发和汲取人民的创造伟力,发挥人民推动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中,构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力量之基。另一方面,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凝结了政治合作的共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旨归。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11]267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旨归,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其组织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始终保持着为民服务的宗旨本色。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各政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协作、不懈奋斗。

(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奋进合力,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治力量要保持奋进意志,围绕共同目标团结奋斗,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筑牢同心奋斗的思想根基。

“理论上坚定清醒是思想政治上坚定清醒的前提,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照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治力量的思想灯塔,是坚定信仰信念的理论指引,是保持矢志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的滋养,理想信念不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治力量精神上也会“缺钙”,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政治力量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预防“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坚持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做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论断,不断夯实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思想之基,推动着多党合作事业创新发展,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就有了思想武器,能够保证各政治力量在政治立场、方向、目标和原则上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行动的协同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是“两个维护”的理想信念之基和思想认识之本,“两个维护”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集中体现和实践指向。

(三)坚定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底气

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是关系到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是约束和保障政治行为的政治规范,是维护和实现稳定政治秩序的重要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展现中国政党政治的独特形态和时代光芒,彰显强大的制度生命力,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支撑。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底气和信念,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来自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生长的制度之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具有深厚的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其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统一战线思想和民主理论为科学指引,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奠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二是中国的历史发展实践检验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不是突然就形成,不是脱离历史实践而产生,是从历史中走来,是长期历史传承和实践发展的产物,是在救中国、建立新中国到推进富国强国的历史实践中锻造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党制度。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注入了精神力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6]。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融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血脉,浸润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灵魂中,为其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分,滋养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来自其独特的制度样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含团结、民主与和谐的内在追求,在政党结构、政党关系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展现独树一帜的制度样态。从制度结构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展现出圆形结构形态,是以圆心为支点,围绕圆心共同发力的制度创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紧扣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始终以‘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巩固同心圆‘圆心’力量,不断延伸同心圆半径”[13]。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圆心,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守和围绕这一圆心,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利益诉求。从政党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是合作性政党关系,而不是竞争性关系,维护了政治格局稳定,构建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党政治格局,保障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从组织形式来看,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丰富了协商民主形式,坚持各政治力量在协商中求同,发挥协商凝聚人心、聚集智慧力量、增进共识效能,提升同心奋斗的战略定力,创设和谐统一、协同共进的政治局面。

(四)致力促进政治大团结大联合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独特优势

力量生于团结。政治团结是形成强大政治合力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政治密码。没有政治团结,就难以真正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也难以发挥政治大联合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9]55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推动着各政治力量向着共同的方向前进,致力促进政治大团结大联合,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实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政治大团结大联合要持续坚持和发展好统一战线这一法宝,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治力量齐心奋进、共襄复兴伟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深入推进,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参加和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奋斗,风雨同舟,经受考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促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团结合作更为紧密,同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多党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绘就政党合作的同心圆。习近平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14]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下,在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命运与共、荣辱与共,铸就和发展政党合作的最大同心圆,奏响政党齐心、团结奋进的乐章。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强大生命力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及效能,不断增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凝聚力,一以贯之地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推进新型政党制度落细落实,彰显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强大的生命力。

(一)增强政治凝聚力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强大生命力的实践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15]。政治凝聚力是基于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等一致基础上所形成的聚合力、吸引力。这种聚合力和吸引力能够极大提升合作效能,推动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诚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仅靠中国共产党“千里走单骑”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发挥和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必须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发挥政治凝聚力的制度效能,不断增强各政治力量的政治凝聚力,携手实现共同目标。“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共同目标。”[1]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治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贡献积极作用,凝聚团结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已步入砥砺奋斗、爬坡攻坚的关键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为复杂严峻,更应增强政治凝聚力,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形成强大政治合力。与此同时,共同的事业追求是政治凝聚力的黏合剂,促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治力量凝聚在一起。

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凝聚效能的关键。政治力量的凝聚力必然要有凝聚核心,没有核心的政治凝聚力是分散的、不稳定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各政治力量追随的核心,是其成员实现同心协作的关键力量。从范围来看,政党的政治凝聚力是内聚力和外聚力的有机结合。内聚力是外聚力的前提和基础,外聚力是内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治力量凝聚力的大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愈强,发挥效能愈高,愈能赢得各政治力量的信任和支持,就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越加具有强大生命力。

(二)坚持 “十六字方针”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强大生命力的实践原则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遵循的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和协调政党关系的根本原则,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永续发展、建立长期和谐政党关系提供遵循。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这“十六字方针”为遵循,同各民主党派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形成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关系,促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协同发力、高效运转。

长期共存表明党派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各政党“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16]350。互相监督是遵循共同政治准则基础上的政治监督,以提意见、批评和建议的方式进行。肝胆相照体现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真诚合作,坦诚相待,做知无不言的挚友、过失相规的诤友。荣辱与共就是要形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彼此联系、互为促进。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前提和基础,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保证。

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承载着凝心聚力的政治责任,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有机政治整合和高度政治自觉的重要政治平台。 “十六字方针”奠定了人民政协发挥政治优势的基础,成为人民政协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遵循和贯彻“十六字方针”,促进各政治力量的广泛合作。在政治协商的实践中,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各政治力量积极参与政治协商,鼓励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真实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在协商中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凝聚共识,增进团结,提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

(三)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强大生命力的实践要求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统一战线中的具体应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是唯物辩证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致性是事物统一性,即矛盾中统一的方面;多样性是事物差异性,即矛盾中对立的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前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统一战线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深刻把握这一矛盾,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两者间关系,不仅有利于拓展和延伸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各政治力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汇聚各方力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各政治力量关系和谐发展,推动构建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以强大的政治吸纳和包容共生能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使各政治力量稳固发展和壮大。

如何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两者的关系,坚持求同存异是其重要原则和方法。“一致性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一致,多样性是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的反映,要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17]296-297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制度优势,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增进一致性。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凝聚各政治力量团结奋斗的基石。正是由于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积淀与催化,各政治力量才有了思想上的志同道合,才能产生行动的耦合效应。中国共产党与各政治力量要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守同心圆政治底线不动摇,扩大和发展新的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包容性,充分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激发各政治力量在多样性中追求团结一致,凝聚一致性的巨大力量。只要把握政治合作的政治底色,在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探求政治合作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就能广泛团结各政治力量,共同奋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

(四)坚持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强大生命力的实践动力

坚持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是激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合力,增强和发挥党派合作政治功能的重要方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焕发蓬勃生机的动力源泉。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要实现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有效整合政治合力,以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

“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增强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更好保障和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尤其是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政治力量才始终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

要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生动力,支持推进参政党的建设也是重要环节。一是践行“四新”“三好”为参政党建设的总体要求,即“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18],“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6]。二是加强“四个建设”。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四个建设”夯实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基础,增强民主党派的综合能力,发挥好参政党优势,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责使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三是聚焦“五种能力”。民主党派要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9]267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参政党的参政水平、履职尽责本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合作要互融共进、协同发展,增强共同奋斗的政治凝聚力,提升政治合力。

小结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根植于中国土壤形成的独特现代化政党制度模式,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绽放于坚持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夯实政治认同基础、创新发展多党合作和政党协商的机制设计中,构建了政治团结同心圆形态。新时代激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要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不断夯实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形成团结奋斗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无党派人士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普洱学院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新时期加强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