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2023-04-19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张建辉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康 燕 张建辉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评内在目标的一体化,帮助教师把握教与学的深度与广度,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与调节,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在新课标指导下,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展开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1.“新课标”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内在一体化。
新课标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语文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追求“教、学、考”一体化。在“教学与评价建议”模块中提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体化,在评价环节注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以教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新课标对“教、学、考有机衔接”提出的要求,以及对教学与评价环节做出的指导,都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
2.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与价值性。
在新课标指导下,高中语文要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能力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为教与学搭建桥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合理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对照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以及期望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及策略。
(二)理论基础
1.教学评一体化的内在结构。
“学-教一体化”。学习与教学的一体化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保持一致,即产生高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应当与教师所教的内容相一致,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设的教学效果保持一致。
“教—评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保持一体化,也就是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一直将课堂评价作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黏合剂,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判断自身学习效果的标尺,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掌握学情,明确教学方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评一体化”。学生学习评价与学习内容保持目标的一体化,通过学习评价来衡量学习结果是否符合学习目标,将评价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反馈。学生能够通过评价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与学习路径,通过评价对照学习标准,进行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促进教与学更加完善。
2.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新变化。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学设计的程序和出发点与普通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有所不同,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的顺序以及环节之间的制约关系同样发生着变化。在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教学的设计需要以内容为起点,从教学内容中先分析教学目标,再制定教学评价方案,最终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让教学评价紧跟教学目标,使教学评价更具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地指出学生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达到的预期,以及教学活动应当达到的效果。在教学评价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更具有可行性和真实性,更加充分地落实目标的设定,同时使教学评价起到更好的反馈作用。
在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教学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模式,教师不再根据过往经验来确定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习目标设定和评价方案的设定来确定学习活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活动和学习策略紧紧围绕学生素养的发展展开,教学、学习、评价之间相互依存,教学者与学习者紧密连接,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机联合的整体,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现状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现状
1.教学目标指向模糊。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学、评三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达到目标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教、学、评三者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目标设定中,教育者不能充分研读新课标的指导要义,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的指向性较为模糊,有时直接照搬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核心,教学目标的设置会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评价任务的设定。教学目标较为笼统,教学评价的设置也难以体现其可操作性,难以完成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测量,教学目标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难以充分了解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评价任务设置随意。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下一环节便是设置教学评价内容,明确课堂教学检验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针对学习目标而设定的评价反馈常常落后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较大程度受到自身教学经验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教学评价的随意性较大,适用性不强,教学评价一般伴随课堂练习和测验产生,缺少过程性评价,难以充分反馈学生的学习动态。评价任务的设置较为固定,难以贯穿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3.学生主体难以体现。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基于学生学情展开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参与课堂学习,充分掌握知识,达到评价标准。学生需要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对照学习目标,根据评价反馈调整自身的行为。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任务了解不够充分,无法量化学习内容,也难以了解自身所达到的学习水平,并针对自身问题进行强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精确性不足。
在教学目标叙写过程中,许多目标内容难以评价和测量。部分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设定教学目标时,会出现部分教学目标不可测或教学内容没有标准可测量的问题。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一般会设定较为明确的目标,但是在教学活动中目标意识逐渐淡化,教学活动脱离目标或难以围绕目标展开,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一体化。由于语文课堂中会出现许多不断拓展和发生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因而容易导致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脱离,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取向会使教学偏离本身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成为一种模式化的过程。
2.评价任务科学性不足。
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很多教师会将评价内容建立在主观意识之上,评价缺乏量化标准,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难以体现。评价模式较为单一,没能根据评价内容做出调整。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评价内容和模式趋向于对成绩的考核,围绕高考考核内容展开,而难以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3.教学活动整体性不足。
教学活动需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和学习达到一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程设计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到位,按照固有的教学模板展开设计,教师难以把控语文课堂的灵活度,灵活性过高会导致教学活动偏离原本的教学目标,灵活性过低又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策略
1.筛选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新课标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总体方向,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细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教学内容等同于文本内容的错误。基于教材要求使目标设置更精确,教材内容和主题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语文素养要素,明确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文本体裁的不同,锁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文学阅读与写作、变形阅读与表达、当代文化参与等相应的目标内容。教学目标设定同样要考虑学生学情,根据教学对象和主体来明确教学目标设计,使学习目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要考虑学生培养的发展性目标,除了保证学生掌握现有知识,发展现阶段素养之外,还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选择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所帮助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与品质。
2.设置评价方案。
评价任务要充分体现其工具性,准确判断教学和学习是否落实目标。在评价方案设置之前要明确评价任务。根据学习目标,将评价任务具体化,使评价任务的制定与学习目标保持一体化,评价目标和学习目标高度匹配。根据目标设置评价任务后,要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新课标指导下,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方位调查,明确学生主体的层次性与差异性,根据学生素养水平的不同,对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评价任务和学习目标,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方式需要更具有整体性、合理性和综合性,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作为教学评价的主力军,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鼓励家长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掌握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素养进行多角度评价。除了传统的课后作业、课堂提问、日常考试外,教师可以发展更有意义的评价手段,如根据新课标的指导设置专题研讨等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进行评价。
3.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紧紧依托教学内容,而教学、学习和评价要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将教材、新课标等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依据,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语文教材、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社会时事热点、社会文化历史等共同作为语文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和感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擅长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更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深化学习体验,潜移默化地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八课《荷花淀》为例,进行教学评一体化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从语言、形象、意蕴和情感等不同角度鉴赏作品,由学生自主梳理,使所学文学知识形成整体结构,获得审美体验。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荷花淀》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女性形象,学习根据地人民群众积极进取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结合单元学习目标,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评价与反思
1.教学实践评价。
教学环节方面,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导向,促使学生理解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与教学环节保持高度一体化,使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加科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活动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由文本探究深入到对精神价值的思考,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实践反思。
学生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有效检测了自己的阅读水平,明确了学习目标,积极展开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培养了综合素质。
3.教学实践改进。
教学环节应当更加完善,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实践应用情境,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任务方法应当多样,全方位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结语
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和不科学的教学活动会降低教学效果,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教学评目标的一致性,使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培养,让评价真正发挥反馈与调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