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计 把握整体 注重评价
——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
2023-04-19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王俊英
■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 王俊英
“双减”政策的颁布明确了减少中小学作业总量、提高学科作业设计质量等教学改革要求,从宏观层面出发强化作业管理整体决策,同时聚焦微观层面切实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已经成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实践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关注“双减”政策落地实行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面临精简数量、夯实质量和多元拓展的教学改革需求,聚焦合理设计、把握整体和注重评价三大核心举措提出系列实践优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提升的方案设计提供借鉴。
一、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分析
(一)“双减”政策解析
“双减”政策锚定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减少校内作业、控制校外补课和提升教育质量等核心教改维度,明晰了具体的政策导向与执行建议。从作业设计来看,“双减”政策要求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进行统筹指导,并鼓励分层、灵活和个性化的作业有效性提升方案,主张将课中学习与课后服务结合起来,全面加强作业的体系管控与质效提升。
(二)“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导向性影响
1.精简数量,全面贯彻减负减压要求。
基于“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最主要的举措就是合理精简作业数量。小学语文教师要与课研组充分沟通,结合小学生所处的年级开展针对性的作业设计管理,减少繁冗的作业布置,转而安排有层次、有质量的精简化小学语文作业内容,帮助小学生利用好作业的知识巩固和应用深化功能。
2.夯实质量,契合课标提升核心素养。
在精简作业数量的同时,“双减”政策还对小学作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紧密围绕新课标教学改革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需求、兴趣偏好、成长地域适应性等特征,在作业设计时适度考虑校本化、项目式等范式导入,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工具,将探究性、趣味性和弹性化的创新作业设计方案与课程设计要求相融合,设计与学情相符的有效作业体系。
3.多元拓展,建构跨学科交互应用能力。
在教育改革深化推进的大背景下,“双减”政策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知识性政策,将减负和整合的理念深入到教学全周期和全过程,要求以作业设计优化为抓手,实现学科负担实质性控制减弱和学科知识的整体质量提升。在减负的同时,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考量创新教学需求,借助跨学科交互应用的教学策略执行依托有效作业设计,促进小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基于“双减”政策等教育改革要求,国家提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提升课程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导向,契合这一背景,小学也在积极推动有效作业建构策略,以期促进各学科教学融合发展。但是从应用维度来看,传统侧重于题海战术和应试考核的作业设计思维仍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切实扭转传统的作业设计思维并推广有效的创新范式,仍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整体优化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不足
兴趣作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开展自主探索的基础条件,不仅决定了作业完成质量,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语文及相关学科知识巩固与应用提升方面的学习效率。部分小学已就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导向进行了阶段性调整,从原来侧重于数量泛化提升的作业思路转向侧重于精简高效的作业思路。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革应用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很多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趣味欠缺问题。部分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度不高、作业完成率较低且自主思考范围非常有限。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受限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双减”政策,契合新课标调整教学导向,并在作业设计和课程融合方面展开一定程度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变革不仅体现在作业减负层面,更体现在优化作业设计融合实践内涵、培育学生个性成长导向等层面。但是,由于部分班级人数较多,侧重成绩考核的教育仍占据主流且创新教学模式的推广经验有限,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仍然难以兼顾学生个人需求,作业设计通过科学分层以有效匹配学生的差异成长诉求。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启发性不足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作业侧重于生词抄写、课文记背、作文写作和古诗背诵等传统形式,难以真正融会贯通知识体系或启迪学生思考。被动式的学习难以完全体现作业的价值,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完成作业时,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执行作业要求。缺乏启发性的作业设计已不再适合“双减”政策落地执行和新课标改革持续深化的客观需求。
三、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路径建构
锚定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提升的现实需求,运用合理设计、整体把握和注重评价等方法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质量,也成为新课标教育教学持续深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重点。
(一)合理设计,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执行策略
1.增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传统的单一作业和固化作业形式已不再适用当前教学需求,从学生个性成长和兴趣导向维度出发创新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基于兴趣导向自主自愿完成作业并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正在成为丰富小学语文作业体验、提升小学语文作业价值、夯实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
聚焦语文知识兴趣培育、知识巩固与迁移应用的作业设计引领,教师可以借鉴现有的作业案例形式。例如,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教师应尽量布置家庭作业,转而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就当日课程主题创作儿歌和童谣,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童谣片段,帮助学生在家校融合的趣味活动中巩固课程知识、加深学习记忆,真正培育语文审美能力和兴趣导向;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导入生字词识别和课文赏析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搭配相关的作业问题思考课程所学的字句词形,也可以编制简单的汉字卡片,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汉字对对碰”等游戏,通过家校互动的趣味作业设置形式提升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2.提升作业设计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不仅要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能力培育为导向,拓展实践融合作业机会,以培育学生的多项能力。在具体作业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当天教学所设计的重难点内容,紧密契合“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作业设计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语文作业。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神话传说》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作业设计:首先,让学生在课后再次熟读课文;其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开展情景剧表演;最后,利用组间互评等方式形成作业成果评价。
3.注重作业设计的丰富度。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也需要聚焦综合技能培育提升等具体要求,将听、说、读、写等作业形式融合到作业设计方案中。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部分作业,并保证不以成绩考核和单一成果评价作为反馈标准,减轻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心理压力;初步了解学生的学情状况后,教师也可以在进一步的作业设计中总结小学生探知未知事物的兴趣度和好奇点,引入本地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猜字谜、民俗故事互动等趣味作业类型,帮助学生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融会贯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把握整体,凸显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导向
1.分层设计,融会贯通语文教学重难点。
分层作业设计能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学情和能力差异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能够在语文素养培育的核心教学体系中取得进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基本划分,在酌情考虑成绩这一主要标准的同时,通过综合学习分析和学生调研,充分研判学生在认知基础、思维异化、态度兴趣、接受理解与习惯生成等方面的差异性,完成学生分层。
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分别就学生和教师展开全面性的铺排调研,进一步参照课堂测试、作业反馈、考试表现和学生态度等搭建分层框架;基于已完成的分组计划,教师可以深化与学生的动态交流,按照A、B、C 等多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还可以应用家校融合的作业设计优化策略,联合家长与专家共同讨论学生成长的薄弱环节,以更科学的分层和更精准的兴趣导向设计作业。以小学一年级人教版语文《小壁虎借尾巴》课程作业设计为例,针对基础技能和知识素养较强的A 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想象小壁虎的所见所闻以及其他小动物的想法,汇编形成语文绘本,并将课本所述的抽象知识以具象的故事延伸创作成课本剧或手报抄等,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对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具有基本语文知识素养的B 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时安排其扎根课文本身找出目标词汇并加以背诵默写,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词句的背诵过程,构建相应的语言体系,由小组成员对其创意度和理解正确度进行交叉打分;而对高度依赖教师讲解且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的C 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课文优美词句寻找、课文片段理解和形象思维延展等基础性作业,将课文文字转化为有色彩、有动态、有场景和有故事发展的画面,培养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文化引领,搭建文化自信展现平台。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文化引领的融合教学思路,重视培养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传统文学、非遗文化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借助沟通交流、活动实践、博物馆参观、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专业文化讲座和民俗田野调查等方式,运用好文化学习和文化展现的优质平台,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本班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并将古诗词所涉及的场景及其表达的情感进行初步描绘,应用此前学习到的古诗词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创作时代背景、人物创作风格、语言文字的人文价值以及修辞托物言志等结构特色,有针对性地感受古诗词物象、风格与意象文化内涵,升华古诗词鉴赏的韵律美感,挖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古诗词案例。
(三)注重评价,强调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总结反馈
过多的语文作业数量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课业负担,“双减”政策聚焦学生减负的教学改革目标,要求学校合理控制学生作业数量的同时提升作业质量。从提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维度出发,学校应该在优化作业设置的同时对其安排的作业予以全面、系统的评价与反馈。
在作业评价时,教师应该设定多元的评价标准,排除以单一正确率量化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方式,转而在充分审校作业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文化引领等特征的基础上,以取长补短的视角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评价维度可以是作业完成时长、作业整洁度、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家校融合积极表现以及学生创新创造等。改进的作业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文化引领、价值塑造和逻辑生成的核心素养培育需求,进而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在满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科学导入“词海拾贝”“火眼金睛”“妙笔生花”“对号入座”“小试牛刀”“各显神通”等互动环节,分别对应“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综合性作业”三个层次,并就各阶段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抽样展示,留足全班范围内的开放式讨论作业交互评价空间。
四、结语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拓展实践、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方向并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渠道。本文关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面临精简数量、夯实质量和多元拓展的改革需求,综合分析了当前作业趣味性不足、层次性受限和启发性不够等问题,聚焦合理设计、把握整体和注重评价三大核心举措提出系列优化建议,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