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历史教学走向深处
——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

2023-04-19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王建云

天津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驱动历史探究

■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王建云

任务驱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是驱动历史教学走向深处的必然选择。围绕具体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一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本文围绕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属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即“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通过对北宋政治、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学生对两宋的整体印象可以概括为“积贫积弱”。但是,为何在“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中会有两宋时期“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呢?显然,这种反差会导致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正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切入点。从课程结构来看,本课主要呈现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贸易的发展,且三个板块之间属于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两宋经济的发展最终在南宋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基于此,本文从教学目标和任务驱动过程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实现路径。

一、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也要遵循新课标中的这一目标定位。“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在唯物史观方面,通过提炼技术引进、耕作面积、市场、商贸等关键元素,揣摩其对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时空观念方面,调动学生既有的历史认知,并梳理自东汉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在史料实证方面,借助教材与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综述两宋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因;在历史解释方面,借助相关史料信息阐述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因果关系;在家国情怀方面,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途径。其中,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是重点,而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与经济重心南移是难点。

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第一原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知识,即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以及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协议,如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宋夏和议”、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同时,在协议内容方面,均是两宋以岁币换取和平。由此可见,学生对宋朝的直观印象就是积贫积弱。正如钱穆所说,“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倘若遵循这种认知,那么两宋的百姓生活绝非生活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中,这就触及学生的认知冲突。余秋雨曾说,他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可以选择,他愿意生活在中国宋朝时期。带着这种疑问,学生对“宋朝经济的发展”一课便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任务设计

无论是余秋雨还是汤因比,都向往宋朝生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派繁荣如此具有吸引力呢?教师设计了以下几项任务。

第一,巧用多元活动探访宋代人民的精彩生活。为了贴合本课的结构安排,可以将本次的任务细分为三个,分别针对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和商业发展进行多元展示,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宋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真实的生活。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技术。

第二,探究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人,分工合作,分别从本课内容、相关史料以及之前所学知识中寻找答案,最终由小组代表负责整合、概括和展示。在史料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元代《宋史·食货志》或《宋史》中的相关叙述。如“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届而换之……谓之交子。”

第三,根据第二个任务结果探讨两宋的经济重心,并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三)任务驱动展示

任务一:全方位探究宋代人民多元的生活图景

1.探访宋代人民的农业生活。

本任务对应的是教材中的子栏目一“农业发展”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对宋代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全新认知。农业是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代农业发达,尤其是南方农业发展相对较快,人民生活富裕,所以透视农业生活对管窥宋代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针对该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猜图辨生活”的教学活动。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整理“秧马”的图片;其次,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并引导学生猜测该事物的用途。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这一事物,有的学生猜测是板凳,有的学生猜测是摇摇椅,还有的学生把它当成小船。此时,课堂氛围被激活,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趁着学生的好奇心最浓时,教师揭开谜底,告诉学生这是古代南方的一种劳动生产工具,叫“秧马”,顾名思义,就是人们骑在上面进行插秧种植。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教师短视频播放该工具的使用方法,更加详细地讲解宋代农业的发展相关内容,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

2.探访宋代人民的手工业生活。

该任务对应的是教材中“手工业的兴盛”这一子栏目。宋代手工业发展十分繁荣,尤其是当时的南方等地区,纺织业、制造业以及造船业异常发达,为宋代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教材主要对纺织业、瓷器和造船业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视频鉴赏助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借助当前流行的多媒体技术,整合“宋代五大窑”以及“宋代沉船考古”等相关纪录片片段,剪辑成视频短片放映。学生被视频内容吸引,惊叹于我国文化的灿烂,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其次,视频将教材中枯燥、无聊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视听内容,学生对宋代的手工业生活场景有了画面感,让“死”的知识“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方便记忆,符合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历史教学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意义。

3.探访宋代人民的商业生活。

该任务对应的是教材中“商业贸易的繁荣”这一子栏目,该部分内容是对宋代商业贸易情况的展示,讲述了宋代商业贸易的基本概况、宋代货币以及海外贸易等内容,为教师的任务活动设计提供了思路。

例如,针对教材中提到的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内容,教材仅仅提了一句,并没有展开详细论述,学生对“交子”的出现意义的了解可能没有清晰的概念,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辩论”活动,以“交子出现的利与弊”为核心论题,学生分为两个阵营,在课堂进行公开辩论。正方认为“交子的出现携带更加方便,更好地推动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反方认为“交子的出现容易被模仿或造假,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学生各抒己见,极大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辩论中提升了历史辩证思维和历史整合能力,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在子栏目中,教材编选者还将十大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引入其中,给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资源。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图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尤其仔细观察其中的细节,如商船、货摊等,从中体会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完成相关内容的渗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二:小组展示南方农业发展之原因

第一,政治因素:宋朝重视发展经济。

第二,经济因素:随着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耕作经验。

第三,社会因素:北方连年战乱,南方安定。

第四,环境因素:南方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

任务三:小组展示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

东晋南朝时期:南北方趋于平衡。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四)任务评价

1.生生互评。

首先,组内互评。组内评价的原则是评议组员是否积极参与本次任务的全过程,以及哪些组员值得鼓励或者需要反思。通过组内互评,学生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合作任务中的价值与不足,进而增强任务参与热情,并针对性改进。如在故事创作方面,是否有创新空间;在知识点嵌入方面,是否更加自然;在表演方面,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智能优势。

其次,组间互评。在组内互评的基础上拓展评价范围,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与建议。例如,围绕历史情景剧演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点评:故事是否新颖、吐字是否清楚、声音是否洪亮、动作是否惟妙惟肖、神情是否自然舒展、知识点是否完整、内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总结是否到位。围绕小组探究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点评:声音是否洪亮、表达是否流畅、答案是否正确、总结是否完整。小组互评有助于调动班级探究氛围,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与学习自信心。

2.教师点评。

除了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引领着任务价值导向。首先,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任务成果,如查阅史料、创作历史情景剧、嵌入知识点、认真演绎;其次,要从历史核心素养角度点评任务完成情况,如围绕小组探究任务点评学生是否坚持了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是否做到了“论从史出”,是否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以及是否涵养了家国情怀;最后,要针对共性与个性问题分别点评,确保能够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的激励要中肯且有针对性,细化到每一个值得鼓励或改进的点,而不是浮于表面,如学生的参与态度、表演热情、语言表达、任务完成度等。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点评要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情景剧“寿宴与送礼”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礼物与送礼的区别。此外,在任务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整合性思维,如通过梳理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引导学生重组知识架构。显然,这种点拨与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互动性,进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思

以任务驱动教学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法宝。本文聚焦《宋朝经济的发展》一课,围绕宋朝经济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以历史情景剧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等设计任务,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一方面,导入环节重视学生的参与,以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任务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历史情景剧等展示过程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毋庸置疑,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践行了以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标要求,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核心素养。整体而言,设计思路基本顺畅,任务驱动效果明显,突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

尽管如此,针对《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的任务驱动设计仍然存在值得反思与改进之处。首先,在任务评价方面,可以考虑将评价置于每一个任务之后,甚至是任务之前,倒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与板书标准进行精准演绎。其次,本课重点放在第一个任务,而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任务中,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较少,为学生提供的相关史料信息有限,局限于历史教材。最后,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还处于“旁观者”身份,参与意愿不高,尤其针对部分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做到针对性设计。这些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创新教学理念及模式的呼声不断高涨,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深度学习的具体呈现,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模式,有助于学生在任务参与过程中养成历史思维。更重要的是,任务驱动契合以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标要求,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本文构建了众多教学策略和鲜活的案例,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驱动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