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3-04-19张海滨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弘扬工作者科学家

张海滨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1]35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必然要求。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科学家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2],成为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科学家精神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演变,丁俊萍、李庆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向科学进军”的系列科技攻关行动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3]。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冯道杰、程恩富认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精神品格和意志品质,蕴含着真、善、美三个维度[4]。关于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万长松、程磊认为,要以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杰出科学家的模范作用为引领,以追求自立自强和爱国爱民为动力,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5];朱芬、孔燕从塑造科学家形象的视角,对媒体中科学家形象的塑造路径与策略提出了反思,提出要注重科学家形象构建的多元性、鲜活性、人文性[6]。但从现有的文献看,对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就弘扬科学家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厚意蕴和丰富内涵,深刻揭示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事业发展规律。这是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遵循。

当前,研究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其时代背景、科学内涵、鲜明特征、践行路径,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国际战略竞争博弈的深刻洞察,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战略竞争博弈的深刻洞察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全球力量格局悄然变化,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往往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进步、拉动全球经济结构重塑的重要引擎,必然会对全球产业格局和国际战略博弈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今天世界科技强国对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的争夺更是日益激烈,以此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进而占据国际产业链的高端领域,确保国家竞争力的绝对优势。随着大国竞争博弈加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参与,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工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妄图通过技术封锁、发展脱钩等手段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习近平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7]238-239应对国际战略竞争博弈,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拼搏,以抢占全球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

邓小平强调:“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8]8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并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行了战略部署。当前,我国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总体上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科技“领跑”的领域仍屈指可数,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面对当前科技创新广度、深度、速度、精度都在发生显著而又深刻的变化,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对我们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看,科学家精神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就不可能有一批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就不可能有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跨越。为此,习近平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9],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从0到1”的新突破。

(三)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大国竞争博弈,关键在于争夺科技创新制高点,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我国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然而,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科技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比较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用科学家精神捍卫科技伦理道德。但现实中,一些违背科学家精神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挂名窃取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学术评审活动中“打招呼”“走关系”等“圈子”文化仍然存在。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把弘扬科学家精神总结概括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人才强国建设的八大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之一,强调要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7]267。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必将有力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从政治方向、科技创新、学术风气、品德风范、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六个维度,深刻阐述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政治方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政治底色。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冲破层层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生动诠释了科学家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初心所在。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就是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保持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习近平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7]302023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10]。弘扬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必须把爱党与报国、为民统一起来,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坚持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二)科技创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是向科学进军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对弘扬科学家创新精神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攀高峰,要求科技工作者对标“四个面向”,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敢为人先,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开展原创性理论研究,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多次号召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为天下先,“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7]84。当前,我国在科技领域深受“卡脖子”之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较少。破解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厚积薄发,加大科技投入,而且需要科技创新的勇气,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无中生有”,勇闯“无人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开辟更多科技创新“新赛道”,在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技攻关清单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三)学术风气: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是科学家优良的作风学风的集中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国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无不是科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体现。正是由于科研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半点浮躁,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7]15。追求真理,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不迷信学术权威,把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严谨治学,是追求真理的必然要求和应有态度,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敢于大胆假设,善于小心求证,一丝不苟,十年如一日,才能不断攀登科学新高峰。弘扬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就是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术道德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殷切期望两院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15。这不仅是对两院院士的期盼,也是对全体科技工作者的要求,更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

(四)品德风范: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我国科学家的高尚品格。习近平对两院院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肯定和赞扬,对学习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的重要指示,正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淡泊名利是奉献精神的内核,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静心笃志,心无杂念,始终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出发,不为虚名所困、不为功利所惑。习近平对科学家的奉献精神高度重视,要求必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7]245。潜心研究是创造一流科研成果的唯一途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才能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的突破。习近平指出,科学家的优势“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7]245。为此,他不仅多次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聚焦本专业领域,潜心研究,多出成果,而且强调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而是要给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专心科研,不为利益牵绊。

(五)协同合作: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协同精神是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科研日益复杂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部科技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1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秉承团结协作理念,集智攻关,才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对此,习近平十分重视,多次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拿出更多成果,不辜负党中央重托,不辜负人民期盼。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就是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跨界融合思维,改变“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通过科研团队的通力合作汇聚科研实力,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关。另外,较之以往,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更为突出,一个重要症结是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12]70。因此,不仅科研攻关需要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解科研成果自我封闭循环也需要大力发扬协同创新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还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化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

(六)人才培养: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育人精神是科技创新基业长青的不竭源泉。科技创新实力提升的根本出路,在于育天下英才、聚天下英才、用天下英才。习近平历来高度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7]12。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家发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确保了科技创新事业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就是要慧眼识才、用心育人、大胆用才,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就是要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弘扬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尤其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习近平对两院院士发挥育人作用寄予厚望,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科技人才的责任”[7]88,带领广大青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三、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深厚的科技为民情怀、强烈的科研问题导向、辩证的科技创新思维、包容的科技创新格局和厚重的创新文化底蕴等鲜明特征。

(一)深厚的科技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基于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他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7]244。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殷切希望广大两院院士“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7]14。科技创新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他明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通过科技的力量,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保障生命健康安全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高度重视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科技为民”的价值追求,在人民生命健康、疫情防控、清洁能源、粮食安全、科技扶贫等各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不断释放科技红利,科技创新成为民生福祉的强劲引擎。

(二)强烈的科研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和运用的观点方法。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问题导向作为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和科研工作的突破口,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一方面,要研究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真研究问题。真研究,既是态度,也是勇气;既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也是对问题不回避、不畏惧的表现。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往往也是对既有学说的突破和发展。为此,习近平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7]244。

(三)辩证的科技创新思维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13]210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芒和智慧力量。一是善于抓住关键。例如,针对科技界存在的论资历、设门槛、重出身等陋习,习近平强调,“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要求不拘一格用人才,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7]11。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此习近平对科学家提出了“四新”的要求,即“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7]14。二是善于抓重点。例如,对于科技创新的方向,习近平提出了“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三是善于把握规律。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有着内在的发展规律,习近平善于洞察把握规律,强调“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7]160。

(四)包容的科技创新格局

科技创新具有路径不确定性、结果不确定性等特点,这是由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包容的务实指向对科技创新而言显得极为重要。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彰显了包容的务实指向。一是要包容失败,也要容忍“异端学说”。基于科技创新的特点,习近平多次强调,既要包容失败,也要容忍“异端学说”,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二是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改进科研管理,明确要求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三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科研合作格局。科学无国界,合作开放才能共创美好未来,要构建开放包容的科研格局,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针对西方大国对我国进行科技封锁打压,习近平强调,“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7]243。

(五)厚重的创新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多次引用凝结着中华文化精髓的古诗句来阐述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寓意深远、精准传神。例如,在阐述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时,他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209,充分肯定了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深厚情怀。在阐述科学家创新精神时,他引用“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7]14,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引用“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7]29,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引用“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7]154,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阐述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时,他引用“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7]209,寄语广大科技工作者善养浩然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谈到科学家的育才精神时,他引用“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7]210,希望广大院士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引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7]88,强调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四、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在大学生中的践行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高度重视的充分体现,也是践行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路径。

党的二十大立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统筹部署,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承载着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大学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新时代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未来科学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践行习近平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要在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聚焦大学生这一群体,让科学家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偶像,让科学家职业成为大学生向往的职业,让科学家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更好地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澎湃精神动力。

(一)强化价值引领,树牢大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14]49。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崛起,迫切需要以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塑造新时代大学生,让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绵绵发力。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而且对于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特别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确保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事业基业长青、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牢大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将弘扬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爱国精神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把爱党、报国、为民有机统一起来,把春春和智慧奉献给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一是,引导大学生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迅猛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引导大学生自觉把聪明才智奉献给党和人民的科技创新事业。二是,引导大学生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需要和人民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15]331。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攻破一个又一个的“卡脖子”难题,推出一项又一项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特别是,我国基础研究总体上还比较薄弱,急需一大批无私奉献、甘坐冷板凳的拔尖人才加入,才能确保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在源头和底层上取得重大突破。这就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大学生科技报国、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主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二)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家的内在动力

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大学生、教育大学生,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家的内在动力,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创新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推进更多科技元素、科学家素材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二是要讲好科学家故事。榜样需要塑造,故事需要讲好,才能更富感染力。树典型立榜样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加大力度宣传大学生身边那些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事迹,发挥好他们的榜样带动作用。要通过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科学家精神进网络活动等,把科学家的故事讲好、讲生动,让大学生充分地从科学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三是在创新宣传手段上下功夫。要建好用好各类科教馆和教育基地,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平台一起发力,坚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科学力量。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科学家立志报国、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提升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效果。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在虚拟仿真中让大学生体会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崇高,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三)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大力弘扬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占领世界科技前沿战略制高点。要把科学家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勇攀高峰的创新活力。要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拔尖人才。一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普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足,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培养的重视不够,制约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难以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探究真理、发现新知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精神,要从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入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推广互动式、场景式教学,把知识传授与启迪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深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重大创新的重要生长点。学科交叉融合,既可以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所具有的交叉融合,也可以是跨学科团队的交叉融合。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就必然要求深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大学生多学科交叉意识和能力培养。三是注重科教融合,把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科教融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以体制机制突破带动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加快推进科教融合改革,进而将科技资源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学优势,构建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优化学术生态,涵养大学生严谨治学的良好风气

学术生态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没有良好的学术生态,就难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作风和学风建设,用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涵养大学生严谨治学的良好风气。一是发扬学术民主。学术民主是科技创新的生命力所在。学术创新的火花,往往需要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没有学术民主,科技创新就会停滞不前。因此,高校教师要大力倡导学术民主,增加学术交流合作。二是坚守学术道德。科研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底线。守住诚信底线对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意义重大。要构建科研诚信屏障,实现作风学风建设的刚性约束,推动作风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科技伦理是学术道德的延伸,在科研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准则导向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科技伦理提出挑战。为此,必须提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意识,为大学生做表率。三是反对学术腐败。优化学术生态,既要正面引导,加强规范,也要坚持刀刃向内,加大力度打击学术腐败行为。只有敢于向学术腐败亮剑揭丑,依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才能发挥威慑作用,净化学术环境。

猜你喜欢

弘扬工作者科学家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假如我是科学家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