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功能价值、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
——基于学术共同体视角

2023-04-18张筱园

出版与印刷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评议学术期刊

张筱园

一、引言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与鉴定,是推动学术研究活动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正式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简称“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研究者学术思想、科学发现和创新成果的集中表达,也是在对研究成果进行采纳借鉴、推广应用以及对研究人员及相关项目考核评定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依时间先后可分为初始评价和后期评价;依评价主体可分为政府机构评价、专业组织评价和社会评价;依评价方式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等等。在依时间先后进行的评价分类中,初始评价即出版前对学术论文的评价,后期评价即学术论文正式发表后对其进行的评价。当前对学术论文的初始评价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责任清晰,主体明确。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严格执行三级审稿制度的基础上,普遍采用同行评议对论文学术性进行评审,严把“出品关”;后期评价则相对处于各自为政、标准不科学以及价值体现不足的散乱状态,学术共同体对后期评价普遍重视程度较低。这种散乱状态并非因为后期评价不重要,而是因为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缺乏便于操作又能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的评价方法。由于科研成果评价任务繁重、敏感、受关注程度高,且缺少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此即使“以刊评文”长久以来被人们诟病,但仍不失为一种有一定依据和可行性的评价方法,并在各级各类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活动中被频繁使用。如果对学术论文的后期评价能够探索出一条科学、可行的优化路径,那么对于完善评价体系、发挥后期评价应有的作用,特别对于破除“以刊评文”的怪圈,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学术论文初始评价的研究较多,关于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研究则散见于关于学术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章中,专篇论述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文章多从情报科学的角度探讨对论文影响力的评价与测量,如《卓越导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一文采用基于百分位指标用于学术论文影响力卓越水平评价的原理,提出构建“两维度—三角度—两方面”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1]《基于多维度引用特征的学术论文评价研究》一文针对被引频次指标在学术论文评价中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多维度引用特征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2]《基于引证期刊声誉的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测度方法研究》一文运用加权思想,构建基于引证期刊声誉差异的论文评价量化指标WCI;[3]《科学交流视角下学术论文影响力多维评价》以科学交流为视角,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以国内数据为基础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 赋权法以及TOPSIS 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4]但当前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探讨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

学术论文后期评价在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中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在当前出版活动深度融合、出版流程不断完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后期评价应当整合和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吸纳更多的主体参与,更好地发挥成果鉴定、价值衡量、影响评估、效果反馈、信息传递等功能,促进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拟从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概念出发,总结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功能和价值,分析当前学术论文后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优化路径。

二、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学术论文正式发表之后,通过传统纸媒、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媒体面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广泛传播,供读者浏览、阅读、学习和引用,这时产生的评价就属于二次评价,即后期评价。[5]在当前的实践中,对学术论文的后期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传统的定性评价

对学术论文传统的定性评价包括:①各类学术机构对学术论文的评价;②各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学术研究成果评奖;③各行业专业组织举办的学术论文评奖;④各级科研考核成果评定;⑤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及结项验收评比;⑥各种学术会议及论坛对学术论文的评奖;⑦二次文献(如《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对学术论文的筛选评价;⑧各类人才的评选;等等。当前对科研项目及人才的考核评定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其研究成果,而科研论文是研究成果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的定性评价以专家评审为主,但因过于倚重“期刊指标”,导致“以刊评文”现象较为突出,当下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又兼顾效率的评价方式。

2.基于下载量和引用量等数据信息的定量评价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网站的壮大和普及使通过网络获取学术研究资料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和趋势。数据库中论文的下载量、被引量等数据信息成为评价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学术期刊数字化改革发展进程中,各期刊出版单位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中关于学术论文的浏览、转发、下载等数据也是对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参考。基于以上各类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对论文传播影响力的初步评价结果,这是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中常常采用的参考指标。

3.社会影响力评价

学术论文不是“藏之名山”的观赏品,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是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重要指标。

学术论文被报纸、网站等媒体引用或转载是其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表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国民阅读习惯的变化,移动阅读、富媒体阅读逐渐成为学术期刊用户接收学术信息的新趋势、新常态。各学术期刊也纷纷建立了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移动App 等新媒体平台,开通视频号、网络直播等富媒体传播途径。这些新媒体平台所产生的点击量、下载量、浏览次数、评论次数等数据是后期评价不能忽视的重要信息,而相关的点评、回复、讨论等内容也是对论文进行后期评价的重要参考。新兴技术手段为评测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可能,通过替代计量学的统计分析,可以跟踪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阅读、讨论、下载、引用、转发等行为,通过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对某篇论文价值的量化评价。

学术论文的实践应用成果也是体现其社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6]参照这一思路,将学术论文的实践应用成果纳入后期评价体系,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纳入后期评价的实践应用成果可以是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技术推广,也可以是决策采纳、模式应用,等等。

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发展,将社会影响力评价纳入学术论文的后期评价体系中,对于扩大学术共同体范围、丰富评价指标、提高评价科学性、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4.出版后同行评议

出版后同行评议以开放获取和开放评议为前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级出版后同行评议”,这种评议模式是对传统出版流程的颠覆,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编辑初审的稿件立即在线出版,评审专家在网上对文章进行公开评议,评议过程和内容成为学术论文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类是“次级出版后同行评议”,这种评议是对经过传统同行评议后发表的文章进一步评估,评估内容既可以是理论、观点,也可以是方法、数据,可以是对文章的批评、质疑,也可以提出改进建议。[7]45-46出版后同行评议促进了知识的共享,有利于学术质量的提高,回归了同行评议的本质。我国目前对出版后同行评议模式进行探索的学术期刊数量极少。西方国家虽然采用出版后同行评议模式的学术期刊数量在快速增加,但整体上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以上是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几种主要类型。由于学术期刊种类繁多,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后期评价模式,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作用和价值

学术论文初始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期刊出版单位也都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保证论文的出版质量。但出版以后,不论是作者还是出版单位,对论文评价的动力和重视程度都迅速下降。学术论文后期评价与初始评价均是学术论文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评价活动,二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出版数字化、学术传播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以及国家强调“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概括来说,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成果鉴定和影响评估

这是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基本功能,论文发表并不是出版生命周期的终点,对论文质量、价值、影响的评估和鉴定是对研究工作的肯定,能够为持续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动力,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也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构建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链。

2.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刊载论文的期刊是否进入核心期刊索引目录,或是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衡量,而应根据学术共同体乃至社会公众对该论文的综合意见来判断。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全文转载体现了从专业角度对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认可;新媒体平台上的高点击量、高转发量体现了论文在社会传播层面的高影响力;而实践应用成果转化则代表了论文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贡献和推动力。对一篇论文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种形式的后期评价有利于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破除“以刊评文”的怪圈,使学术评价能够回归其本义。

3.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不论是传统的成果评定还是网络的评论转发,或是开放的同行评议,学术评价的过程也是学术共同体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学术研究本就不是一锤定音,交流和讨论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研究的改进和完善。对学术论文的后期评价既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推动学术争鸣,又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回归学术研究的本义,最终实现学术的繁荣发展。

4.促进学术研究的持续性发展

学术论文的发表并不是研究的终点,通过学术论文后期评价,学术共同体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术论文提出意见、建议,并进行讨论,有助于研究者正视文章的不足,并收获启发和鼓励,进而拓宽思路,将学术研究引向深入。

5.强化科研诚信监督

我国论文发表总量已跃居全球前列,但科研诚信问题仍较为突出。[8]34在全球范围内,科研论文因数据造假等原因被撤稿的事件屡屡发生,被撤稿的论文在出版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但仍不能杜绝因存在诚信问题而被撤稿的现象,这说明仅依靠编辑和审稿专家来做科研诚信的把关人是不够的。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曝光撤稿论文及其背后的问题,关注此类论文出版后评价平台对于抑制学术不端有重要意义。[9]通过加强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特别是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使审稿人、读者、公众都可以就论文内容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作者则对这些意见和质疑进行回应。在这种模式下,论文内容必须真实客观、言之有据,才能经得起考验。学术论文后期评价所发挥的集体监督作用,有利于构建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6.信息反馈作用

传统意义上,学术期刊将论文付印出版就算完成了工作流程。随着出版数字化,出版流程再造,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出版新格局中,论文出版绝非期刊工作的结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论文的阅读反馈既有助于了解读者的意见,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也有助于获知论文所产生的社会反响,更好地把握学术研究动向、启发新的选题方向。

四、当前学术论文后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后期评价在构建论文完整的生命周期,营造健康良好学术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运作中,其作用发挥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后期评价过于倚重“期刊指标”

当前无论是奖项评定、项目评审还是人才评价,囿于评审时间、工作量、思维习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以刊载论文的期刊等级、期刊影响因子、期刊是否属于特定索引目录(如SCI、EI、CSSCI 或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期刊指标”作为对论文评判的主要标准,即所谓的“以刊评文”。“以刊评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原因在于对期刊的评价是一个动态评估的过程,期刊进入核心期刊目录之后也可能因为质量不高等原因被移出,仅以“期刊指标”作为评价论文的标准可能造成误差。此外,普通刊物也可能刊发高质量的文章,但由于这些刊物未进入特定索引目录,其刊出的文章即使质量较高往往也难以获得科研评价体系的认可。[10]

2.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等量化数据不能全面反映论文的研究水平

期刊数据库网站、学术期刊自建网站以及新媒体平台等产生的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等量化数据是论文后期评价的重要参考。但因这些量化数据与学科、作者知名度、话题热度等都有很大关系,且这些数据更多反映的是论文的传播量,不能等同于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单纯依靠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等量化数据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论文的研究水平。

3.社会影响力评价未受到足够重视

社会影响力评价是对学术论文在社会传播中引起反响的广度以及推动实践活动的深度的测量,是继传统专家评审、web 下载和文献引用之后又一重要的学术评价方式,但目前社会影响力评价尚未受到足够重视。衡量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定性评价、基于下载量和引用量等数据信息的定量评价等方式。

4.学术期刊对论文的后期评价重视程度低

学术出版意义重大,学术期刊对出版前的评审严格把关是工作内容的题中之义,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论文出版前评审的制度化、规范化相比,学术期刊对论文出版后的后期评价重视不够,大多数期刊只在进行考核或评奖时收集一下已发论文的量化数据,缺少基于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的深入分析。部分期刊组织了对论文的后期评价或评奖,也有个别期刊或编辑对载文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但都属于局部性的、单次性的行为,没有形成制度化,更没有形成行业性的行为规范。在很多传统编辑眼里,论文发表即完成了出版工作,而论文出版后反响如何,与前期评审是否吻合,组稿审稿策略是否需要修正等问题则普遍未得到重视。

5.学术共同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上述种种问题归结起来,皆因学术共同体的分散与疏离导致。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11]70对学术活动进行评价是学术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其中对学术成果的水平和价值进行评价是其评价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12]但当前现状是,学术期刊、作者、读者等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力量没有凝聚起来,既缺乏机制,也缺乏平台,导致很多数据未能有效整合,一些有价值的意见无法被吸纳。

五、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优化思路与对策

当前学术论文后期评价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学术共同体评价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与改进学术论文后期评价也应从增强学术共同体凝聚力出发,推动学术共同体力量整合,构建客观、科学的后期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后期评价应有的功能,破除“以刊评文”的怪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术论文后期评价进行优化。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后期评价机制

当前学术论文的后期评价主体分散,学术共同体力量未能整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要将各评价主体力量整合到一起,一种思路是从政府层面对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给予充分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工作规划,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将后期评价纳入长期性、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另一种思路是构建由学者(代表学界)、政府主管部门(代表行业管理部门)、期刊编辑部(代表学术刊物)、评价机构、读者组成的虚拟学术共同体,通过互联网建构一个大型学术交流平台,[11]80探索传统评价与新媒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学术论文后期评价体系。

2.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作用,跟踪统计论文社会影响力数据

资料显示,在国外基于替代计量学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已经较为丰富,如Altmetric.com(专门从事基于替代计量学对文章进行等级评价的提供商)、Plum Analytics(替代计量分析工具和平台)等。Altmetric.com 可以根据一篇文献的讨论次数、讨论场景、讨论者的讨论频次等数据为单篇文献计分,还能跟踪网站和纸质媒体,关注对学术论文的讨论结果。[13]The Winnower(开放存取的在线学术发表平台)引入Altmetrics 指标,通过跟踪单篇论文在社交媒体、报纸、政策文件、博客、专利、维基百科等数据源的引用状况,显示出论文的替代计量关注度分数(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8]33在国内,类似的监测新媒体用户使用数据的第三方机构也已相继出现,如新榜指数(New Rank Index,英文缩写NRI)等。学术评价不应局限于学术圈的内部探讨,论文在各种新旧媒体的传播、讨论等也应作为后期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专业机构可以跟踪统计与论文社会影响力相关的后期评价数据,为其他评价单位开展与后期评价有关的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和技术。

3.有效利用新媒体用户评价数据

当前学术传播的移动化、富媒体化、社群化趋势明显,新媒体平台上学术社交十分活跃,学术共同体在网络、移动端形成新的集结。论文在新媒体上被点击、浏览、转发、评论的次数,增强出版、视频直播的浏览量和访客量,话题讨论的热度等,都可以作为论文后期评价的参考数据。通过替代计量学的运用和专业机构的参与,将新媒体用户评价转化为可参照、可比较的评价数据,并纳入后期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目前对新媒体用户评价的统计仍以定量评价为主,主要跟踪用户行为数据,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新媒体用户评价的内容信息也会成为评价统计的重要来源。

4.探索出版后同行评议模式

出版后同行评议将论文评审过程在网上公开,作者、审稿人、公众都可以在平台上发表对论文的看法,进行互相交流。部分出版后同行评议吸纳了专业机构的跟踪评价数据,这样一来,出版后同行评议等于汇聚了尽量多的学术共同体意见,而不仅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能够为后期评价的模式改革提供探索方向。但出版后同行评议是以开放获取和开放评议为前提的,当前国内大部分期刊实行的还是匿名评审制度,从匿名评审到开放同行评议以及出版后同行评议,评议模式的改变仍需要一定的时间。[7]48

5.传统后期评价“破五唯”

虽然出版后同行评议是完善后期评价体系值得探索和借鉴的模式,但现阶段条件还不够成熟,在此情况下,可着眼于完善现有后期评价形式,优化评价内容和方式。例如,在传统后期评价(如项目评审、评奖评优、人才评选中对学术论文的评审鉴定等)中应改变简单的“以刊评文”的观念和做法,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首先,可将实践应用成果纳入评价考察范围。《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行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成果、优秀网络文章、艺术创作作品等与论文、专著等效评价”[6]。技术应用、决策咨询等实践应用成果是论文社会价值的体现,应作为论文后期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次,将新媒体用户评价纳入评价考察范围。传统后期评价局限于学术金字塔有限的范围内,仍是一种“精英话语”,与学术传播的数字化、社会化、社群化趋势不相适应。若能将新媒体用户评价纳入传统后期评价的考察范围,那么将能够极大地凝聚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将评价的精准性、客观性、科学性往前推进一步。最后,改进评价方法,对论文的后期评价应着眼于文章本身的质量和学术贡献,深入推进“破五唯”,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例如,可以考虑组合使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在初筛阶段用定量评价筛选一批达到一定水平的论文,在精细评价阶段再使用传统专家评审的方法完成最后审定,充分利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优势,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14]又如,可以使用等级化的定性评价方式,对各评价等级进行量化表述,以便和其他量化评价指标进行累加,当前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评价已开始采用此种评价方式。[15]

6.延伸学术期刊工作链条,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学术期刊传统工作流程到期刊出版就告一段落,而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期刊出版并不意味着工作流程的完结。学术期刊编辑在期刊出版后仍有一些工作需要继续推进,如进行融媒体的二次编辑和发行传播工作、收集用户反馈意见、管理网络学术社群、根据反馈情况建设特色虚拟专题、构思新一期选题方向等,工作流程由传统线性结构发展为以知识服务为中心的立体网状结构。因此,学术期刊应改变工作方法,主动延伸工作链条,对论文的后期评价给予充分重视。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借助编委会、同行专家等力量,自行组织对已发表论文开展分阶段、分专题的后期评价活动;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应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或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收集论文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作为论文后期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外,学术期刊还可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建设网络学术社区等途径加强与核心作者的联系,建立学者成长档案,尽可能地收集关于论文后期评价的信息,完善后期评价成果登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要提升学术引领能力。[16]有学者提出,新发展阶段学术期刊的功能早已超越成果发布,其作为学术共同体核心的学术引领功能愈加显著。[17]作为学术传播的引领者,如果学术期刊能在后期评价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那么不仅会对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产生积极作用,也能助益学术期刊提升影响力、扩大话语权、提高品牌价值,以更好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六、结语

后期评价是学术论文全生命周期评价的重要一环,而对学术论文的评价又是整个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以刊评文”现象突出,削弱了其他后期评价模式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当前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几种主要类型,重新审视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作用和价值,分析当前学术论文后期评价在实践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增强学术共同体凝聚力出发,提出学术论文后期评价的优化思路与对策。本文仅从有限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优化学术论文后期评价提出一点改进思路,关于如何构建更全面、科学的学术论文后期评价体系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评议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