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的实践逻辑与方法路径研究

2023-04-18高梓馨

文化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铸魂文艺育人

蒋 楠 高梓馨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1]。”音乐类院校不仅担负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使命,更是担负着“化人、育人、培元”的“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下文艺与思政的结合呈现出了众多新的特征,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作为音乐类高校,文艺与思政的结合是思政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是思政改革的难点,理应充分开展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的实践逻辑与方法路径研究。

一、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呈现

近年来,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及其配套资源的不断扩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的运用提供了契机,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工作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载体创新、情感互动、融盐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果。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对标高质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充分认识当前“文艺铸魂”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是高校有效开展“文艺铸魂”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存在“文艺铸魂”工作和思政工作的结合流于形式问题

首先,一些音乐类院校对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认识不足,甚至存在相对偏颇的认知,将文艺工具化,仅将其看作是学生专业化学习或者丰富业余生活的手段,而不是从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角度看待,弱化了其教育功能,对文艺功能的认识仅停留在艺术欣赏、审美放松的层面,无法助力学生从“理解”到“接受”,从“懂得”到“做到”,从“知书”到“达理”的升华。其次,存在未能全面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与其他载体形式之间或文艺载体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各载体形式互相脱离,未能有机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部分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实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存在“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的问题,缺少与之相贴合的理论知识引导,学习教育效果不佳。

(二)存在“文艺铸魂”人才队伍薄弱,育人实效较低的问题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能否实现“文艺铸魂”与思政课堂的融合创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把握和利用文艺资源,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全面,偏重于政治理论知识提升,文艺素养相对薄弱,对文艺资源的研究把握程度不够,以文艺启迪思想、培根铸魂的能力较为欠缺,致使文艺资源难以有效融入思政课堂,成果转化率较低。“文艺铸魂”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文艺作品本身,同时也需要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入艺术色彩,以此实现多样化的教育目标。而音乐类院校部分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偏重于艺术熏陶,而政治敏锐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利用专业课程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不强,将专业知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较为单一,无法实现协同育人、两者兼顾的目标,致使教学过程体现思政元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2]。

(三)存在专业教学与思政工作融合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部分音乐院校的专业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艺术类活动开展与思政工作交集较少,存在“两张皮”现象。从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教学情况来看,其与思政工作的结合还存在融合不到位、不深入、融合方式单一等不足。在开展思政工作时,方式较为单一,偏向于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教育手法与文艺形式相结合的程度不深,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致使“文艺铸魂”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地发挥,也使得专业教学与思政工作融合水平未能取得明显的提升。同时,部分音乐院校当下的思政教育模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优化,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存在一定缺陷,专业类实践活动与思想方面的教育分开进行,易造成青年学生泛听、泛看,难以达到深入学习、入心入脑的育人效果。

二、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工作的内在逻辑

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育人工作应与思政育人工作同向而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梳理研究“文艺铸魂”工作的内在逻辑理路及其意义,对于音乐院校发掘自身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推动做好“文艺铸魂”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与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展开分析时,将文学、艺术现象等定位于上层建筑中的特殊意识形态,具有其特殊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3]。”他认为长期的艺术实践向我们证明,在阶级社会中,文学艺术因其意识形态性质而必然带有阶级的倾向性。同时,他也指出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而在恩格斯看来,文艺等观念的上层建筑属于“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4]。”除了上述内容之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本质问题、文艺现象、文艺的功能等都有诸多论述与见解,极大地推动了思想界和文艺界的伟大变革。

纵观百年奋斗历程,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以及“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是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指出“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等[6],进一步阐明了文艺铸魂的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文艺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宗旨。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由我党所领导的文艺事业具有并发挥了体现着意识形态特性的政治宣传功能,以及体现着认知引导性的价值引导功能。中国共产党将文艺作为思想教育的有力武器,为此后“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阐述了基本的思路。

而高校“文艺铸魂”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随着我党的文化建设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不断地承续和发展中,“文艺铸魂”育人资源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宝贵经验。

(二)价值逻辑: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旨归

新时代,高校应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场,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着力提升“文艺铸魂”育人实效。音乐类院校更应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度发掘文化育人的优势与特色,积极探索“文艺铸魂”的路径、丰富“文艺铸魂”的载体,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为目标,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青年大学生强化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革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明确自身历史使命、砥砺强国之志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为高校“文艺铸魂”育人工作提供了价值认同,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其增强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提升道德品格的重要文化力量。

强化“文艺铸魂”的内在价值导向,需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将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否坚持正确方向,聚焦主题主线,站稳人民立场;能否发挥培根铸魂育人实效,有效实现预期育人目标,都是推进“文艺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维度[7]。对于“文艺铸魂”工作来说,坚持正确方向就是恪守社会主义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坚持文艺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文艺的特征规律,强调“文艺铸魂”在实现精神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强中的重要价值。文艺之所以能够发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文艺能够与人民同向而行,与之共情共鸣,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发时代之先声,铸牢思想之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发挥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维护好“文艺铸魂”育人工作的前沿阵地。从其育人成效的评判标准来看,高校“文艺铸魂”育人工作有利于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真正践行文艺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实践逻辑:基于以艺养心、以文化人的新时代实践育人工作方向

“文艺铸魂”就是以文艺的形式,加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内涵,以先进的文化为内容,借助文艺的感召力,发挥文艺的精神引领作用,以此完成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坚持以文艺阵地为载体,营造“文艺铸魂”的育人氛围。要有效强化思政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形成铸魂育人的必要支持环境,需要考量育人方向、文化认同的一致性问题。校园文化承载着高校的育人精神和价值追求,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品牌创建活动作为营造校园育人环境的重要载体,必须始终高擎“伟大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校园文化真正服务于“文艺铸魂”育人工作。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文艺铸魂”也是整合院校优质育人资源,帮助引导和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协同多种教育力量,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方式,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与文艺铸魂同属育人工作,两者的共同追求在于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真善美的统一。高校需要通过显性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隐性教育来以情感人,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实现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在“文艺铸魂”育人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头脑得以武装,心灵得以感化,情感得以共鸣,人格得以升华。

三、音乐类院校“文艺铸魂”的路径模式构建

近年来,浙江音乐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特点,聚焦校情、学情,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载体,回应新时代对“文艺铸魂”育人工作的呼唤与期待,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征和浙音特色的思政课程教学新模式,构建起“课堂+音乐艺术”“理论+文艺实践”“教学+舞台创作”“育人+文艺惠民”四大“文艺铸魂”思政新模式。

(一)构建“课堂+音乐艺术”新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以教改项目形式大力推进4门思政必修课程教学辅导资料的编写,成功地将革命歌曲创作背景、音乐名家故事、地方戏曲介绍等音乐艺术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专题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了“艺术伦理与职业素养教育”专题教学等。同时,紧密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创新课程内容设置,转化话语体系,变革呈现形式,强化教学互动,丰富教学内容,让“文艺铸魂”更符合受教育者的诉求和需要。

(二) 构建“理论+文艺实践”新模式,不断强化课外实践教学

针对思政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结合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精心设计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专题,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纳入社会实践选题,与学生的日常艺术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进行社会实践创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今年暑假,学院组织了3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700余名师生以践行“八八战略”、喜迎杭州亚运”为主题,突出循迹溯源、杭州亚运、文艺赋美、八八战略等主题要素,奔赴全省11个市的20余个县(市、区),行程累计超过1万公里,服务基层群众达3万余人,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价值体系形塑相统一的育人目标。

(三)构建“教学+舞台创作”新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将思政课堂搬上剧院舞台,大力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发展,让学生们在“创作中”“排练时”“灯光下”“舞台上”学深专业,接受思政教育。自2018年6月至今,学院已先后举办了9场思政课程优秀成果展演。展演节目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上列出“菜单式”清单,引导学生立足课堂教学,用艺术形式演绎和再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各院系的专任教师担纲艺术指导,从专业角度确保节目的高品质和表现力;学生自创自编自演,深入把握节目思想内涵和角色演绎。三者的倾情投入,使思政课程优秀成果展演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彰显,让所有的参与者和观众沉浸式地接受心灵的洗礼,进一步强化了对党的热爱并焕发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动力和激情。

(四)构建“育人+文艺惠民”新模式,不断丰富文艺育人载体

积极参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艺星火赋美”工程,打造系列品牌艺术活动。组织“巨星之夜”城市阳台音乐会、“手握梦想”音乐巡演、杭州现代音乐节、国际室内音乐节、国乐艺术节等系列品牌艺术活动,为杭城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注入新的活力。开展“相约浙音”周末音乐会,共享高品质音乐盛宴。在每周五晚固定时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打造线上线下“周末好去处”活动。目前已举办校内演出活动200余场,同时在线上平台和全省1.9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同步直播,单次最高观看量在200万以上。组建“文艺轻骑兵”,让文艺直达基层。近两年来,学院组建了60余支“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分赴全省11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及新疆阿克苏等地,开展文艺汇演、艺术宣讲、文艺志愿服务、公益美育、艺术采风等活动300余场,相关活动报道累计阅读人数已超过千万次。

猜你喜欢

铸魂文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文艺范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珠”育人
努力在育人铸魂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