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讲信修睦的交往之道
2023-04-18邢梦潺
◎文/邢梦潺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多个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几千年来,崇尚道义、讲信修睦成为中华民族坚守的道德准则;与邻为善、亲仁善邻成为华夏儿女遵循的交往之道;和平发展、协和万邦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思想,已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大国风范。
中华民族历来将讲信修睦视为大同世界的特征。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在大道施行时,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究诚信中正,修习亲睦和顺。中华民族历来将讲信修睦视为大同世界的特征,追求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和睦境界。诚实守信、坚守道义、和睦友善、民胞物与、天下一家,这些价值理念深深镌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缔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精神品格。
讲信修睦是人际交往的根本遵循。何为“信”?《说文解字注》解释:“信,诚也。”人与人交往需修辞立诚,信守承诺。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将“信”视为一个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德行。孔子认为,重允诺而言必信是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可以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要求弟子躬行五种品德,“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也曾以“文行忠信”来教化弟子,传播讲信修睦的价值理念。
中国人自古就把诚信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的道德价值。《后汉书》中记载了“郭伋亭候”的故事。并州牧郭伋勤政爱民,重信守诺。一次,郭伋出行,许多儿童问他什么时候回来。郭伋与儿童约好相聚日期。结果,郭伋回城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为了遵守承诺,他就在城外野亭待了一夜,第二天再进城。
对于诚信的执着与坚守,可以说已深深熔铸于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基因。千百年来,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妇孺皆知,季布“一诺千金”的佳话广为流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多元并存,但诚信却是共同推崇的道德准则。
讲信修睦,需要以崇尚道义作为前提。有子认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讲信修睦要以“义”为规,合乎道义则必履行,违背道义则不可遵守。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国与国的交往,都要遵循适宜的原则,在共同的价值标准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唯有如此,方可实现修睦的效果。孔子曾以“六言六蔽”教导弟子,其中谈道“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说明讲信修睦需通过学习以明白道义所在,否则就会偏执一隅,伤害道义,导致功败垂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