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筑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2023-04-17本溪市委编办
●本溪市委编办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基层治理在“党的事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中的功能定位,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辽宁省本溪市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更好服务保障本溪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机构编制,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一)综合设置机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优化党的执政资源配置,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突出问题导向,构建党(工)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适应基层事务特点和工作需要的组织架构,聚焦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主要职能,全市26个乡镇、23个街道均统筹设置综合办事机构和事业单位。加强党建工作,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在所有乡镇(街道)单独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更好发挥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带动作用。健全完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制,设置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公室,强化基层对执法力量和执法行为的指挥协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相关工作,设置平安建设办公室、综合事务服务中心等机构,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统筹编制配置。根据人口规模、区划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核定乡镇(街道)人员编制。树牢强基导向,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力度,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向乡镇(街道)下沉事业编制1345名,平均每个乡镇行政事业编制60名,平均每个街道47名。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赋予乡镇(街道)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切实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效益,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编制保障。
(三)完善配套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明确基层权责,使基层运行更加高效。一是调整优化派驻机构管理体制,除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县(区)直部门设在乡镇(街道)的机构实行属地管理。继续实行派驻管理体制的,建立了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机制,工作考核和主要负责同志任任免听取所在乡镇(街道)的党(工)委意见。县(区)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党(工)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的意见,赋予乡镇(街道)行使对派驻机构的指挥调度、日常管理、考核督办等综合管理权限。二是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编制《本溪市乡镇(街道)法定权力事项指导目录》,确定乡镇(街道)法定行政权力109项,逐步厘清了县乡两级职责边界。编制乡镇(街道)权责清单,确定所辖乡镇(街道)承担的行政权力事项。平均每个乡镇行政权力88项、每个街道行政权力34项。三是建立健全职责准入制度。对县(区)直部门派交基层承担的权责事项,实行准入审核,规范工作程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增强基层为民服务能力。
二、加强网格智治,筑牢基层治理体系
(一)建立“党建网格化”阵地。依托党建引领“总引擎”,打造网格管理“桥头堡”,实现网上完善基层治理、格中见效公共服务。以做实基层网格为切入点,将所有村、社区科学划分为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整合党建、政法综治、公安、民政、城建、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变“多网林立”为“一网统筹”,做到“多格合一、一格多用”,事在网中办、人在格中走。充分考虑区位、面积、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网格、确定网格员数量。以配强基层网格员为着力点,每个村、社区在所辖区域内选取威信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党员担任网格员。以建立网格“九定”工作模式为落脚点,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定线、定时、定性、定质、定量、定论”的“九定”工作模式,明确网格巡查、诉求处置等网格工作任务,实现网格管理精细、责任主体明晰、问题解决到位。各县区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理、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打造“12345平台+网格化”工程。作为全省制度性创新试点城市,积极构建“市级统筹、社区承接、网格落地”的指挥运行格局,积极推行“即问即答”“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工单直转办理一线”等工作新模式,从逐级转办变为一键直达,缩短办理时限。探索12345平台与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有效融合,按照“1+4”模块完善数字平台,“1”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2345网格化指挥中心,“4”即社会治理、信访稳定、安全生产、文明城市创建四个模块,通过信息对接,形成问题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网格队伍第一时间响应、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分转、上级部门第一时间处置的基层治理模式,把矛盾问题消除在网格、化解在基层,最终实现“事要解决,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2023年以来,共受理各类诉求19万件,办结率97.91%,满意率94.42%。
(三)大力推进数字智治。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整合现有数据平台资源,归集政务数据,打造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公众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助力基层提高办事效率。新建市政务服务中心新址正式运行,集中办理“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整合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公积金、公安、税务、市场监管、商务、银行、交通等涉关民生领域业务,着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机制、一流效率、一流服务”政务服务新体验。梳理政务数据资源目录2089个,完成764个接口的对接开发工作,通过市共享交换平台调用接口2253万余次。目前已进驻单位41家,设置窗口166个,1178个事项实现“一站式”服务。深化“办事方便”改革,实现“全市通办”事项519项、“部门联办”事项46项、“免证办”事项191项、“容缺受理”事项1567项、“证明告知承诺事项”166项。183项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辽事通”用户超102万。让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少跑腿,让信息数据多流通,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三、完善强基举措,筑牢基层治理优势
(一)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市委编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调研,与基层代表面对面谈心交流,听取需求建议,解决基层治理难题,亲自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级层面强化部署考核,县(区)强化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化狠抓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协同发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四级党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各项事务中的领导作用更加凸显。坚持党建带群建,支持引导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市场力量、居民群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
(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新招聘社区工作者420名,全覆盖派驻社区第一书记210名,配备专职网格员1693名。创新实施“归雁行动”,选聘35岁以下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到村工作。树立选贤任能的鲜明导向,对优秀“归雁”在评先评优、培养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有124人通过换届进入村“两委”班子,4人当选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有60人被推荐提名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5人获得“本溪好人”“五四青年奖章”“抗疫优秀志愿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57人发展入党。通过实施“归雁行动”,有效夯实了基层人才队伍基础,激发了村干部队伍活力,村干部年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比由6.4%提高到26.6%,大专以上学历干部占比由40.2%提高到52.6%,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9岁;储备了村干部后备人才。优选一批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确定为村干部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其中已有7人被确定为村书记、主任助理。
(三)加强基层经费投入保障。市县财政列支经费为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增薪100元,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三、四级网格员干事创业,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就在身边。提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村“两委”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三项合计达到规定标准,实施“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薪酬待遇制度,有效调动村“两委”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县(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余元保障“归雁”薪酬待遇落实,出台关于“归雁行动”选聘人员报酬待遇有关规定,确保“归雁”进入村“两委”班子后,薪酬待遇不“缩水”,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