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变”与“不变”

2023-04-17韩瑞欣孙于麟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形态和平文明

韩瑞欣 孙于麟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标志性成果,代表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最新发展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图景。借助比较研究方法,在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横向比较中,通过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发掘文明新形态在思维方法、认知视域、原则态度等价值取向方面的新“变化”,更好理解文明新形态“新”在何处;在纵向比较中,梳理中国共产党追求文明创造的百年历程,发掘文明新形态在领导核心、根本立场、实现路径等文明原则方面的“不变”,加深理解文明新形态“行”在哪里,进而在统筹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变”与“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辩证把握其价值意蕴,以期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其理论与实践形象。

一、横向比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明嬗变

(一)系统观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维方法之变

系统观念是当代共产党人创造性发展的结果,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和科学思想,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工作方法。不同于西方现代性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总体性文明叙述。在这个意义上看,它“不是单调的,或者说不是局限在狭义的文化层面,而是丰满的、立体的”①吴海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J].理论视野,2021(11):49-54.。反观西方文明,在主客二分的工具理性逻辑的指导下呈现出把人与世界完全对立的景观,将物的追求视作是世界历史的终极真理和评价人的唯一取向,在把人从“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后,又为人戴上了“物的依赖性”锁链。在商品交换机制面前,人俨然成为资本增殖逻辑的一部分,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同资本逻辑一起搭建起西方的“文明大厦”。然而,在这种物的繁荣景观的背后却是技术至上、霸权主义、地区动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现代性问题的接踵而至,并时刻威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当下亟需破解的时代难题,秉持资本增殖逻辑的西方文明对此显然无力回答。

作为一种整体文明的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系统观念,突破停留在器物层面的逻辑理念,创造性提出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做到了全面性和均衡性的有机统一,是在整体意义上用实践话语写成的新型文明形态。“五大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呈现出整体协调共进的文明新布局。其一,丰裕的物质文明是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础。物质文明在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与发展中发挥了支配性作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各项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是确保文明新形态焕发出真实活力的坚实基础。其二,民主的政治文明是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保障。政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基石,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形式的提出,为丰富人民政治生活、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制度设计的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可能。其三,高质量的精神文明是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为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共同富裕、培育文化精神气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精神助力。其四,健康的社会文明是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抓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发展了人的自由维度,是当之无愧的“真文明”。其五,和谐的生态文明是文明新形态的条件。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发展了人与自然的共生文明维度,最大限度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重大生态课题中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五大文明”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发展体现出对系统观念的应用和贯彻,使文明新形态具有了新质的整体性的效应和功能,实现了对单一发展逻辑的西方文明的超越。

(二)胸怀天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知视域之变

胸怀天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复杂国内外环境,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潮流后所作出的世界观调整,体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旨归,具有鲜明的世界指向和天下情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现代国际社会秩序发端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将其视为近代国际秩序和国际法诞生的政治前提和法理基础。该体系明确将民族国家确立为国际关系的基本政治单位,承认民族国家拥有全部主权,主张对各国主权界限进行清晰界定,从而构建出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即“民族国家本位主义”。客观地讲,“民族国家本位主义”在维护各国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当下,国际社会中除了民族国家间的传统外交事务外,仍有诸如全球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等全人类公共事务和风险挑战需要应对。这就对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使得超越民族国家的狭隘界限,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进行必要的调适成为一种必须。

在尊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基础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动作为,积极扬弃“民族国家本位主义”,坚决摒弃“国家优先”的狭隘思想,始终关怀全人类前途命运,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各类风险挑战作出重要贡献。相较于民族国家本位主义容易滋生过度强调本国利益的倾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天下观和全人类中心主义,以全人类的整体发展和前途命运为导向,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新的价值向路和价值遵循,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虚幻性和迷惑性,引领着不同国家共同关注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有助于克服全球现实危机和创造美好生活,是实现各国广泛团结、凝聚普遍共识的共同价值纽带和追求人类社会普遍和谐与持久稳定的崭新形态。在践行胸怀天下的全球化实践过程中,文明新形态强调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倡导通过国家实践和国际间合作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共享机遇,在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生活准备了充分条件。

(三)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则态度之变

交流互鉴是指文明诸要素在时空维度上的互动,体现出各文明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合作景象。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抢占文明发展的“先发”优势,主张搞文明“清一色”,先后炮制出具有歧视色彩的“文明中心论”“文明终结论”,企图变一家之文明为世界之文明。西方并非没有看到文明间差异性,但在非此即彼的价值观和谋求掠夺世界财富的思想引领下,要求扮演维护旧秩序的“堂吉诃德”,利用客观存在的文明差异,人为制造“风车”作为假想敌以开启对其他文明的征讨。然而,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明冲突敌视是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才能为世界文明和谐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任何认为自己文明高人一等、以本文明改造或取代其他文明的做法都将自食其果。

面对西方“文明优劣论”话语霸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明霸权,强调“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③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26(002).,创造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新形态。事实上,人类文明从来不是单一形态,而是丰富多彩的。地位平等是其本质属性的要求,傲慢态度只会导致自身文明的封闭与孤立,人为地划分出优劣好坏、先进落后,不仅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文明多样性,提倡文明间交流互鉴,展现出同文明霸权主义截然相反的原则态度。一方面,文明发展模式从来没有最优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着力推动实现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对话过程中的包容,提出平等尊重才是应秉持的正确态度,主张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或贬损某种文明为前提,构筑起世界文明形态的全新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不同文明之间谋划开放包容的契合点,摒弃零和博弈等错误思维,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取长补短代替冲突矛盾,从而为真正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契机。包容互鉴不仅是文明共处的和谐状态和理想形式,更是“文明共荣之桥”。没有哪个文明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去,“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④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6):7-9.

二、纵向比较: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的文明坚守

(一)核心不变: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什么其他性质的‘新形态’,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性质使然。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国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救亡图存之路,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引领,以期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新文明的曙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高举社会主义的思想大旗,推动和实现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开创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根本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开拓者,毛泽东着眼文明进步,提出“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⑤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制定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规划,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基础。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于文明发展进行深刻思考,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探索出一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正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准确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关系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系统回答了当今世界要建设什么样的文明和怎样建设当今世界文明的根本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造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得以成型,并逐步成为现实。

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新格局,成功跨越社会形态发展的“卡夫丁峡谷”,开辟出一条追求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道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文明、也善于建设一个新文明。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动力来源于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号召力、思想引领力、灵活适应力的彰显和体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自我革命精神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之源。如果脱离党的领导,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如同航船失去风帆,从而丧失动力。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向度,是对中国共产党新文明观的集中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新文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文明的指向,是党基于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知、对已有文明的科学态度和创造“新文明”的科学立场三者的综合呈现。作为实体意义上的理性建构和实践层面的自发演化相统一的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意味着一条文明形态演进的新路径已然成行。

(二)立场不变: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

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观的继承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立场坚守和根本要求。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发展放在文明发展全局的最高位置,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毛泽东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号召全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的重要论断,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群众路线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邓小平“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党和人民”②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05):3-9.,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改革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之一,把人民的态度取向看做“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③邓小平.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03-0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发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告白,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将“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作为党攻坚克难的先决条件,要求开展工作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矢志不渝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⑤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04).的庄严承诺。

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贯彻到构建文明新形态的全过程,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本身的关系上迈出文明发展的一大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强调将人与自然视作生命共同体以消解二者之间的紧张对立状态,推动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转换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主动对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统筹社会要素的协调运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递进式推进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人与人本身关系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诉求,关注人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知识素养、品德修养的全方位提高,注重解决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人与自身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进行合理解读和合理矫正。

(三)路径不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和平发展的价值内核与实践理性,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引领着世界和平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而非寄希望于侵略的文明新形态。作为赓续中华文脉的传承者,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天然蕴含和平发展的基因。无论是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亦或是儒家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诸子百家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追求和平发展的思想底蕴。建国之初,共和国事业百废待兴,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探索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石。邓小平多次论述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地位,明确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作出裁军一百万重大决策,提出“一国两制”和平解决港澳回归问题,用实践行动证明了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决维护和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阐释中国主张和平发展的理念,强调“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的极端重要性,公开表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的政策主张,主张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绿色低碳呵护地球家园,找到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路径,开辟出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演进的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主张以世界和平促进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创造出带有和平属性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和平意蕴深厚。与资本主义文明谋求武力扩张与经济掠夺的道路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和平方式发展的文明形态,对于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推动构建更加美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引领世界和平发展为诉求,在基于人类共生共在的文明事实的基础上,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实现世界大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和平实践内涵丰富,以和平崛起走向伟大复兴,创造了和平文明新形态。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在个体、社会、国家和自然生态四个维度创造性地非暴力地推动冲突转化,实现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的一体推进、协调统筹,充分彰显出爱好和平的文明形象。特别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国际秩序新主张蕴含对人类文明的前瞻性思考,势必为文明发展路径与价值导向注入了全新内涵,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三、在统筹“变”与“不变”中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一)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局限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发端于近代中华文明式微的大背景,是对中华文明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演进过程的深刻总结。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武力叩关,中华文明危机立现,不断刺激国民觉醒意识的迸发。在救亡图存的号召驱动下,“西学东渐”渐成风气,中国各阶级纷纷将学习目光投向西方。“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然而,“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从“大历史观”来看,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的做法并没有使中国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反而加剧了本国文明传统和当下的割裂,引发“水土不服”的问题。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所展现出的野蛮一面使得“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先进分子开始自觉反思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众多思潮中选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顺势而上开启创造崭新文明形态的新纪元。

作为后发型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着重注意规避和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原罪”,强调对其进行“扬弃”和批判性吸收,凭借自身的文明创造性、示范性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面超越,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在文明立场上,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超越原子化个人,将人的发展视为评价文明发展的根本指向,彰显了文明新形态的人文光辉;在物质发展上,主张以资本有序增长克服资本野蛮生长,强调缩小贫富差距与探索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不依附、不扩张、不掠夺道路,强调平等协商、和平共处,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在价值观念上,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代替普世价值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拓宽了价值认同的真理论域。放眼当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以崭新的活力向不平等的旧“世界帝国秩序”发出最有力的辩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谱写成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样板”是和平的,是和谐的,也是能够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在理论与实践上证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气。

(二)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重焕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生机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过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成功推动实现了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的转变,使社会主义文明重焕澎湃活力。在接续奋斗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社会主义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跨越“卡夫丁峡谷”、以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现代文明建设的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蓬勃生机的最好证明。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出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提供发展路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文明载体和当代阐释,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全新境界。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标志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崭新文明形态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验证与发展。从世界历史发展方面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着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方向,特别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举,在人类文明史上首次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稳定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为人的存在方式打开新的空间。

(三)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过程中,同样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做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跨越,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中华文化基因,作做出原创性理论贡献。“一个结合”是党在革命时期提出的重大命题,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强大理论武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创新认识不断深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将中华文化所体现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有机嵌入其中,体现出对文明发展更为深刻的思考,勾勒出中华文明崭新图景。

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了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进程新篇章,中华文明以丰厚底蕴滋养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从容应对一切惊涛骇浪的深厚精神底气,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智慧滋养,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作为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定向和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坚守的立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绽放新时代生命力提供时代契机。作为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向而行、融合创造的结果,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对过往“集体记忆”的文明重构,实现了中华文明“换羽新生”,是中华文明时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体现。在这层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的新生,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华文明的新生。

猜你喜欢

新形态和平文明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博弈·和平
文明歌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