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重价值维度

2023-04-17路雪莲王成云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路雪莲 王成云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0;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始终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1]通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维度进行探讨,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不仅对于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治理有着借鉴意义。

一、突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所蕴涵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不仅注重挖掘生态环境中的生态美学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而且将保障生态资源与促进社会正义相联系。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唤起人的生态本性进而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美德,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培养人的生态本性相联系,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唯物史观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理论工具,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全人类整体的、长远的生态权益作为价值取向,超越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主客二元论抽象价值观方面的讨论。

(一)培育人民群众的生态本性

现代化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现代人沉溺于对自然界的征服与占有,人的经济理性掩盖了生态本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而且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与物质生产资料,而且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其本质力量通过外在自然体现出来,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作为人本质的对象化就与人本身获得了内在同一性。人与自然的异化实则是人类自身的异化,消除这种异化就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中合乎逻辑地引出人类对自然负有的道德义务,由此消解主客二分的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

生态环境的问题本质上是人性问题,是人的生态本性与人的经济理性的断裂。一味地放纵人们的经济理性限制了人的生态本性的完善,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尊严与价值就体现在人类可以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用理智去引导和调整自己的欲望,使得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统一之中,使人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加强公民生态教育中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2],不断推动全体社会成员生态本性的回归与彰显,坚决取缔征服和奴役自然的错误观念。此外,生态自然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价值,通过生态美育的途径有助于挖掘自然人文价值与培育人的生态本性,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在不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国家中持续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的战略性作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积极推动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推动人自身获得多元化发展,在引导人的生态本性复归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予以阐释,强调以保障人民群众整体的生态权益为价值取向,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中就批判了立法者将贫苦民众捡拾枯木列为违法行为的做法,指出捡拾枯木“在贫苦阶级的这些习惯中存在着合乎本能的法的意识,这些习惯的根源是实际和合法的”[4],生态权益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基本权益,是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不应当是树木所有者通过法律贪婪地独享有限自然资源的特殊权利。维护生态环境就是保证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空气新不新鲜、水资源干不干净、花草茂不茂盛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要重视生态产品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公平分配和利用,要在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持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总体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治理,着力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资源的需求,始终践行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识到自然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有维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生活向善向上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生态环境利益就是维护人本身的利益,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战略理念为我国总体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融为一体,并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从而实现强国战略目标与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

(三)维护社会的生态正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生态正义作为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民生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改善生态民生也是保障民生,要充分发挥生态公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本质这个特点,最大限度满足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态正义要求我们持续关注生态民生问题,不断积累优质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并以合理正当的程序进行分配。

在面对生态环境时需要保持生态平等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正。生态正义是指确保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生态权益,同时还需要为子孙后代保护环境,以此来保障他们的生态权益。在共享生态权益中实现代内生态正义,以保证生态资源与生态产品在人民群众中实现公正分配。在城乡物质变换平衡中、工农业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中与降量化生产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将诸多生活及生产污染物都排放到农村地区,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愈加恶化,特别是土壤肥力受到较大破坏,切断了城乡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导致城乡生态空间发展的不平衡。因地制宜建设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于建设美好乡村以及实现城乡生态平衡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此外,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帝国主义侵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本国生产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供需紧张,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为了获得低廉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料,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仅侵占了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生存与生产的空间,而且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甚至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科技援助、经济援助的口号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掠夺生产物质资料,向其倾倒生产生活污染物。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必将使得资本主义造成成本外在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受到经济理性的驱使,没有共同体的风险承担意识,必然造成生态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国家或地区间环境正义诉求,为后发国家生产生活提供绿色发展帮助,中国始终坚持多边治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出中国理路和中国方案。

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代际生态正义,重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享有丰富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权利,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5]正义不应受到代际的束缚,生态正义更是如此。代际正义的建立,可以单向度地起源于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责任。马克思曾说:“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6]代际生态正义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凸显了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共同承担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综合施策,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7]我们要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美丽生态、人民健康和生活美好的整体推进,确保生态安全和生态资源在代内以及代际间的公平分配。同时,还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保障种际生态正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论述,强调必须要在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保障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态权益,实现种际之间的生态正义,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藩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这体现出我国在治理环境危机所体现出的担当与决心,表现出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以及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

二、体现“两山”理论的生态经济观

“两山”理论体现了维护生态环境的优先性和重要性,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完善与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体系,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生态资源上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于社会发展、关乎于民族未来。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产力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马克思认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8],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然生产力得以实现,而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具有“人化”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10]的观点,指明了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可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生产空间与动力支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产业创新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模式与经济结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视资源的利用效率,强调产业生产以及居民消费过程中应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消耗与破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持续保护自然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逐步构建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产格局。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财富观

马克思对社会财富的认识摆脱了“纯粹的物”的藩篱,主张应当站在人的角度探讨社会财富的本质,其中自然界作为人以及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始终是人们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促进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之间协调发展。反观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存在着以无节制生态资源耗费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良现象,从而造成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浪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财富观,阐明了生态环境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要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存生活最大的财富,这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为此,一方面要在不断推动“金山银山”快速发展与积累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然财富的丰富;另一方面,也要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反馈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共同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针对关系民生的重大生态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树立生态型消费观,推动绿色消费与高质量消费,注重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为此,不仅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而且要不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不断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此外,生态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潜在优势,要把保护自然资源与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以丰富人民群众多元化创收的渠道。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必须要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在不断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发挥市场要素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但环境却无法完全融入经济循环。[12]正如卡尔·波拉尼在《伟大的变革》中所写的那样:“经济功能仅仅是土地多种重要功能之一。土地稳定地维持着人类的生命,它是人类居住的场所,是人类身体安全的条件,是风景和四季。”[13]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更是人们美好生活与发展享受的平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注重利用市场要素激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资源要素,要发挥市场经济对生态环境提供物质性保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驱动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尤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具体样貌,发展特色旅游业,将生态环境与市场需求相联系,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环境向着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特色旅游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11]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使得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反哺作用,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就是确保生产力、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进而促使人们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态政治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生态政治观集中体现在党内生态政治的建设、党内执政责任的落实及其追责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治理策略、生态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地位上,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中。

(一)加强党内生态政治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执政人员的纪律性与组织性问题。构建一批生态型政党,加强执政党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决策能力与落实能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共参与生态环境治理。[14]党的生态治理能力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治理能力的彰显。在执政党的队伍建设方面,要在执政党内部建立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执政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政治的价值取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发展权益。在执政党政策执行方面,不仅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执政素质,确保各级部门积极推动生态制度法规落地实行,还要注重领导干部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环境影响,强调执政过程中的科学化、有序化、生态化。在执政党责任监督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失职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要严格践行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动态责任监察与追究体制机制。加强党内生态政治建设不仅体现在对执政党内部成员个体化的生态政治觉悟、生态政治思维与生态政治执行力的提高上,而且体现为从制度创新、行政执法与责任监督等方面严格贯彻落实我党关于生态文明理念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党内生态责任意识并积极落实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道德责任的追究体制。在加强党内生态责任落实的同时,不仅使用道德治理,而且要坚持法治治理手段,要贯彻党政领导的责任制度,加强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检测体系与责任追究落实制度,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身参与,创新义务植树责任制,让广大民众更好地参与到国土绿化中,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而营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二)增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

将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理念制度化、体系化并上升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政治观的核心表现。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强调要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15],强调加快生态文明理论内涵的制度化建成,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制度法律化层面,对相关制度予以更新完善,并出台制度配套措施,及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在生态制度履行方面,强调要用严格的法制体制打击和管制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和组织,严抓、狠抓、真抓造成生态问题的领导干部,使得生态法律制度严格生效,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决策生根见效,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6]各级执政部门和行政部门要不断推进生态治理跨区域协调与跨部门协调机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17]在生态权责明确方面,将生态文明制度严格落实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中,明确各级党委以及行政部门的生态权利和责任,完善动态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建立健全责任追究体制。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一项组织复杂且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各级执政部门与行政部门的联合驱动治理生态环境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治理一体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制度法规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从制度设计与制度落实上保证了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形成,积极推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与完善,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各社会主体积极履行生态职责,系统地推进生态治理,不断加快生态文明统筹治理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环境治理和政治制度构建相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当代理论成果,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治理的重大举措。

(三)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生物、资源、海洋等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1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安全对于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是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中,使得我国在应对生态危机以及由生态危机引发的社会失序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得到显著提升。我国率先转变“赢者通吃”和“零和博弈”的固化思维,为后发国家提供绿色清洁能源与基础设施的帮助,积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生态侵蚀。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发展建设,坚持多边治理与统筹治理,积极维护全球性物质变换系统。在承担生态责任方面,我国坚持履行“共同但又区别”的生态责任,积极落实“双碳”责任目标,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19]在世界生态文明治理中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动了人类历史新形态的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生态民生观、生态经济观与生态政治观三个维度,科学论述了生态文明治理的理论意蕴与实践举措,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内涵与策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密切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创造性地提出诸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