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3-04-17蔡建军
蔡建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纵观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无不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思想文化碰撞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世界局势错综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越是关键时期,越需要思想引领、力量汇聚和文明支撑、精神激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
一、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把握“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党在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也书写着从“文化翻身”、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恢宏篇章,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自信才能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赋予了中国人无比强烈的文化自信。泱泱华夏,文化锦绣,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气磅礴,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沉雄豪迈,有“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赤诚,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色,也给予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
时代波澜壮阔,“风景这边独好”。 1988 年 1月,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共同探讨人类命运,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 21 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 2500 年前孔子的智慧,必须重新认识东亚文明。这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使然。
时间的镜头朝前伸,历史的景深往前推。100 多年前,在北京,一位父亲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儿子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是梁漱溟与他父亲之间的一段对话。再看今日之中国,中华文明闪耀着更加璀璨夺目的光,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底气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充满文化自信的民族,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才能把握时代风云大势,笃定方向、行稳致远,走好中国道路。
二、在秉持开放包容中叩响“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历史越深邃,胸怀越广阔。中华文明历来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935 年,红军长征即将抵达陕北时,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豪气万千地写下“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动人诗句。如今,我国已经与 162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合作,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 多所孔子学院,在对外交往与交流中将文化因子播撒到世界各地,也将世界文明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以文化人,更能凝聚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海纳百川,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研究中华文明,力求找到破解世界文明奥秘的“钥匙”。文化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2023 年 3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面向国际社会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地“走出去”,中华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繁荣进步离不开开放包容的态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包容的胸怀,去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有深刻认识到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使人类文明更加姹紫嫣红、欣欣向荣。
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一定能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三、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唱响“大合唱”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对文化建设来说,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坚持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坚持守正创新,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守住方向、守住原则、守住立场、守住根脉,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主阵地从线下转为线上,变得更加隐蔽。只有因时而动、主动作为,才能确保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熟练掌握蕴含其中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要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使之与社会实践、群众感受同“纬度”、有“温度”。
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在积极回应时代新课题中坚持守正创新,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只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保持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更好地落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坚守“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在掌握文化领导权、建构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不断标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新高度。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才能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这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继承,也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赞。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宏阔未来而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新使命。只要我们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上下真功夫、实功夫,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就必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