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与启示
——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04-17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体现代化

王 蓉

一、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价值内蕴

在马克思思想中,有关人的“自由个性”思想贯穿始终,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在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了其从“个性自由”到“自由个性”的思想主线,开辟出一条人类通向自由个性的道路。这一思想反映了马克思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构想,其价值内蕴集中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与个体、共性与个性、依赖与独立这三对范畴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与个体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不仅是“现实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社会本质的人。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构建合理社会形态的主要切入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系列经济关系的集合,社会与个体关系的调和就是理想社会制度的构建,而人的个性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价值标准,人的自由个性是构建理想社会制度的最终目的。

人的个性(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特性的显现,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马克思早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借用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在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前提下作了有关人的“类本质”的论述,将人的类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5页,第501页。。随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与费尔巴哈的彻底决裂,马克思认为不论是作为“类”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的人抑或是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都来自于生产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5页,第501页。。不难看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所关注的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体,而是处在现实物质世界中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而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凸显。

个性不仅是每个个体天然具有的不同于其他个体的独特特质,也是其身处的独特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个性永远不可能超出所在的社会特征,是一定社会形态在个体身上的反映。社会发展从宏观上来讲包括物质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人的个性的塑造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物质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物质数量的积累、质量的提升、种类的繁复首先为个性发展创造了自然前提,人只有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才能不断开拓个性的发展空间,实现个性发展的更大可能性。物质的发展不断推动形成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此生成的不同的所有制、分工以及分配制度,为不同阶级的人锻造了不同类型的个性。在物质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建立起纷繁复杂的思想体系、文化体系以及文明样态,身处于不同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人,浸润在古往今来的精神产品中,沾染了特定时代的个性色彩。社会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在人的性格塑造、能力提升、价值观养成、创造性发挥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会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从人类历史的大视野出发,个人的发展有一个从依附到独立,到最终实现自由发展的过程,因而形成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也沿着从专制到民主,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中的个人,都是组成其所处社会的原子,“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条件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人的个性发展表现在生产关系的运动中,个性只能是受当时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内容的个性,生产关系始终是同个性相适应的,当个性发展了的人形成了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就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促进社会上层建筑的完善。此外,人的个性的不断发展还体现在人的创造力的提高,不论是物质生产的创造力还是精神生产的创造力,都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蒸汽磨对手工磨的取代,人工智能对简单劳动的取代,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更迭,不同民族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替,都是人的创造力的凝结。在人的个性发展历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累积为社会进步的现实写照,推动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共性与个性

由于其社会性本质,人在发展过程中缔结为以地域、民族、血缘等为区分的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也由于历史传统或社会管理需要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共同特征,在个性的发展需要同共性发展要求的相互作用下,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自由个性”既是个体的个性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个体与共同体达到和谐一致的理想状态。因此,“自由个性”应当是个体和共同体的完美调和,是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个体的个性状态,是“每个人”和“一切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的自由个性的实现。

共同体是人类交往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不同形式的共同体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共同体的特征。共同体通过对财富的掌控实现其管理个人的目的,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因此形成了对立的关系,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物的力量越小,“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个人的个性就越是淹没在共同体的特征中,因此越往前追溯,共同体所显现出来的管控力量就越明显,不论是行会制度,还是氏族的图腾力量,都是共同体力量的代表。马克思认为“自由个性”的实现,即“真正共同体”的建成,是人的个性与共同体的特征达到真正统一、完美契合的评价标准。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体是人为了谋求生存自发形成的社会形式,共同体与个人的利益基本一致,个人的个性同所处的部落、氏族、公社的特征基本一致,带着鲜明的血族印记。原始共产制中虽然有着这种协调一致,但此时人的个性是通过共同体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在二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共同体掌控了绝大多数社会资源,为了实现掩盖在共同体利益之下的阶级利益,统治阶级通过政治统治要求被统治阶级牺牲个人利益,以实现其阶级利益,个人的个性与共同体的特征日渐背离,形成对立。封建社会中,整个共同体呈现出家长制的运行方式,被贴上等级标签的个人成为搭建整个社会大厦的砖瓦零件,农奴是地主的附庸,学徒是行会师傅的附庸,整个共同体的特征表现为占社会人口少数的贵族阶层的特性。在此阶段中个人与共同体的矛盾与对立日渐显著,人的个性被共同体的特征掩盖,“有个性的人”被“偶然的个人”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4页。取代。

随着物质利益化身为交换价值成为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的目标,自由竞争为每个人成为有个性的人创造了平等的机会,摆脱了封建等级烙印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个性发展。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社会中,全新的共同体成为资本实现利益的工具,共同体的特性与个人的个性均披上了货币的外衣,在个性与共性的较量中,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与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特性在冲突中趋向同一。为了实现最优化的社会发展,在“虚假的共同体”中,以国家利益呈现出来的共同体利益成为共同体成员的首要利益,这种共同体利益就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目的的现代工业市场的建立。在资本市场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社会化生产,在社会化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工业市场能够培育“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将“社会的人”作为一种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打造出了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既能够多方面生产、又能够多方面享受的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作为社会产品的人被打上了工业市场的烙印,人们的能力、需求、喜好等个性特征成为了整齐划一的社会产物,人的全面异化使每个人褪去了个人的个性,穿上了共同体的共性外衣,被淹没在整齐划一的庞大的商品堆积中。这种共同体的特征与个人的个性看似高度统一,实则相去甚远,资本的个性取代了一切个性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主导。

马克思通过细致入微地解剖经济社会,把人的个性发展作为观察社会发展的视角,对未来的美好社会形态进行了理想的勾勒和展望,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因私有制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立不复存在,因交换和分工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被迫联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生活消费品的按需分配,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些改变都帮助人的个性发展摆脱束缚,走向自由。使得个人的个性与共同体的特征实现高度一致。

(三)依赖与独立

个性是每个人逐渐摆脱对人、对物的依赖的独立状态,根据《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自由个性”的经典论述,“自由个性”阶段的到达需历经“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跃升都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对“依赖”的摆脱,是人的独自性的逐步实现,“自由个性”是发展“个性”与摆脱“依赖”这两个过程的辩证运动的最终结果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都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依赖”阶段,血缘和种姓是远古时期人们从事生产以及血亲复仇的坚定信仰,在这种群体中人的个性化身为氏族的个性、家族的个性、部落的个性而存在,人的个性体现在狭小地域范围内,拘泥于有限的生产生活范围。在生产关系层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和同人身依附关系紧密关联的分配制度。在“人的依赖”阶段,财产因其主人的个性而拥有个性,人不是因为财富而拥有地位,相反是因为天然的等级地位而拥有财富,人身依附关系体现在经济生活的每个方面,奴隶因奴隶主的特征而拥有个性,农奴因地主的特征而拥有个性。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人身依附,获得平等的自由竞争环境,为交换价值的发展开辟道路。以每一个生产者之间的全面依赖代替那种以血缘或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个体依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体现,这种生产者之间的全面依赖指的就是由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后物化了的社会化生产,也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在物的依赖阶段,主导社会发展的不是教会骑士或官宦侯爵,而是所有人对“孤立化和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3页。的普遍追求。

人的个性解放并不是回归原始共产阶段,而是在“物的依赖”基础上向更高阶段的迈进,最终到达“自由个性”。这一历程显现出“个性”与“依赖”的辩证运动,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的依赖性,在不同的依赖中人的个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滋养,独立性逐渐显现,个性获得了愈加充分的发展空间,二者辩证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就是通往“自由个性”的曲折之路。“人的依赖”将个性发展限制在狭小的地域空间和人身关系,与此同时也为个性发展铺就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土壤,在人身依附关系中逐渐形成的氏族、公社、国家在组织生产和管理社会的进程中累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为人类文明史的形成锻造了里程碑。“物的依赖”彻底打破了血缘、宗法桎梏,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宽广的时空,与此同时把个性又置于新的牢笼之中,在对物的“爱恨交织”之中,“个性”与“依赖”的矛盾运动不会停止,“个性”终会在“依赖”的否定之否定中到达“自由个性”,使人彻底摆脱一切依赖和桎梏,成为自由个性的人。

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三对矛盾的理论重构

(一)个人与社会的理论重构——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更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现代化,人类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就是人类走向文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处在自然经济中的原子般的个人逐渐被卷入商品经济的社会化生产中,从满足个体需要的产品生产到满足社会化生产需要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竞争给经济发展带来周期性的灾难,给人的发展带上了沉重的枷锁,人被同一化为机器的零件和时间的奴隶,个体工人被同一化为总体工人被总体资本剥削,这种抹煞个性的剥削制度终将在资本的持续膨胀过程中被炸毁,取而代之的将是个人所有制的重建和产品经济的复归,从个人需要到社会需要的满足,再从实现社会发展到实现个人发展的复归,人类社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渐从社会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实现了个人与社会这一对矛盾的理论重构。

在人类社会最初的现代化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尺,手推磨与蒸汽磨成为不同现代化程度的时代印记,受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给每个个体套上了不同的枷锁,但是在自然经济被彻底打破之前个人只是囿于狭小的生产领域的单一的个体,以氏族或者家庭为单元在有限的范围中从事社会交往,受制于私有制、阶级和分工的天然合理性,特权阶层化身为社会领导阶级主宰个人的命运,在有限的认知下,个人被裹挟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无力改变命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个人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日渐凸显其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人人平等自由的基础上构建起自由竞争的商品市场,在弘扬个人本位的旗帜下搭建起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无疑是助推人类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力量,在其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比过去所有世代还要大、还要多的生产力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页。,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文明。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作为价值增值的源泉看似个体地位日渐凸显,但终究逃不开资本的社会力量。在工业革命的席卷下,机器和科技成为取代人的异己力量,从血族、教会中解放出来的个体又重新被裹挟在物的力量之中无力挣脱,资本成为主宰社会的绝对力量,个人的价值创造过程成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交换价值的生产让劳动者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化本质,化身为机器的附庸,成为生产线上痛恨劳动、对产品漠不关心的产业工人。

马克思认为,“自由个性”的生成需要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人的社会性本质说明社会关系的全面与丰富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促进个性发展的因素之一。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可以帮助人建立起更加丰富完善的社会关系,在这些社会关系中人日益成为更加全面的人,人的个性也将得到多角度的关照和多层次的发展。总之,人的个性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实现过程,自由个性的人应当是社会的人的个性自由的实现,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共同作用下,人在找寻自己社会性本质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关系的驾驭者,实现自身的解放,到达自由个性的阶段。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地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进步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过程中,不断趋向于现代化的人与不断趋向于现代化的社会也在相互作用和运动着。现代化的社会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人的现代化也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必备动力。社会的现代化会在各个领域促进现代化的人的生成,与此同时,现代化的人会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施展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一切现代化目标的达成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这是一切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属。

(二)个性与共性的理论重构——人的个性自由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在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应当是人的现代化程度,人的现代化指的就是人在需求的满足、境界的提升、发展的全面性三个方面的实现程度,其主要特征就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独特性在需求、境界、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是人摆脱束缚、摆脱依赖,真正彰显自身个性的理想状态,是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主导社会进步的自由状态。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理想社会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

人的个性是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会脱离社会共性而绝对存在,因此人的个性始终是与共同体的个性密不可分的。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个性与共同体的个性经历了从高度统一到高度对立的演变,但始终表现为共性对个性的压制,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体现为共性的发展,是共同体的现代化。随着人类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加深,人的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而人的个性自由成为人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个性自由首先表现为人的需求的满足,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的需求,这一切需求的生成不应当是受资本的引导而生成的共性的需求,而应当是人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自发生成,这种自发生成需求的能力就需要人的境界的全面提升。人的境界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指的是人的价值观的改善、责任感的增强以及对异己事物包容度的提升等等,随着人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境界会得到提升,随之提高需求层次,产生新的更高级别的需求,如此往复相互促进,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现代化程度逐渐提升。需求的满足与境界的提升拓展了人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个性的发展向度,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个体的创造能力,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共同体的全面发展。

欲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脱出来,重新具有其应有的个性,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共同体的重建十分必要。如何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应当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是政治国家通过暴力实现的人的统一,因此资本逻辑的消除、阶级的消灭、国家政治职能的消失、民族界限的褪去都成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形成条件。“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交往充分发展的产物,不再是实现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的手段,而是充分发展个性的联合体,是现代化的人的联合体,在一切阻碍个性实现的羁绊逐渐消解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发展才能与共同体的发展趋向一致,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才能成为所有人个性发展的条件。

(三)独立与依赖的理论重构——现代化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人摆脱依赖,实现个性独立的过程,从历史深处走来,人的现代化程度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是社会的现代化也为人的现代化形成了重重羁绊。资本的历史性出场开启了人类高速奔向现代化的时代,推动了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全新发展,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的身份束缚,但又陷入了由物的依赖导致的全面异化,如何实现个性的解放和发展,如何正视现代化,是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摆脱物的依赖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现代化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与空间条件,在独特的依赖的土壤中,滋养了物的交换,由人的交往带来的地域界限的打破,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依托的时间与空间,不论是生产领域的现代化,还是民主领域的现代化,抑或是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现代化,都会给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都会促进现代化的人的生成。

现代化的发展帮助人类获取更多自由时间。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类探寻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相伴而生,在人的需求的推动下生产力实现了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人类节约了大量的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的合理运用就成为人能否实现个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剩余时间与资本获利息息相关,因此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人在剩余时间创造的利润就越多,劳动者的异化程度就越高,人对物的依赖就越强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科学技术是无错的,现代化也是无错的,错在人类没有正确利用现代化创造出来的自由时间来实现人的发展,错在以“资”为本的社会制度。认识到这一点的人类,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缓和劳资对立,注重劳动者的个性发展,利用政府力量限制资本的肆意扩张。我们必须认识到惟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将人从谋生劳动中解放出来,将被迫劳动变为自主劳动,才能使人在自主劳动时间中实现本质复归,进而在自由时间中有机会实现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拓展,在休闲娱乐中实现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重塑。因此自由时间的获取是实现个性自由的前提,而现代化是获取更多自由时间的根本路径。

现代化拓展了人类个性发展的空间。现代化促进世界历史的生成,加深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化程度,形成了更加社会化的财富分配机制,从不同的维度立体化地拓展了人类个性发展的空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人类的经济走向全球化、一体化,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促使着社会重新审视不公平的财富分配制度,积极探索更加公平合理且能照顾更多人利益的财富分配制度。与此同时,人的个性发展随着空间的延展而不断丰富立体,在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界限的文明交融中,人获得了更多发展可能,人的需求、能力、情感都超越了以往的主客观界限,日渐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

从“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自由个性”就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不断地摆脱一种依赖又不断地进入另一种依赖,人类在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实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理论重构,人类在独立与依赖的辩证运动中、在实现“自由个性”的征途中践行着不同程度的现代化。

三、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向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个人与社会、个性与共性、独立与依赖相统一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解,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仅是国家的现代化、民族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应该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逐步实现。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现代化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鲜明标志。与西方以“资”为本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经历了从“一化”到“两化”到“四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每一次对现代化内涵的丰富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诠释,是对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及时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较广的社会覆盖面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数量上是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结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过程中,应当确立人的本位理念,在发挥人创造价值的动能的同时,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将人作为劳动的主体、时间的主体、需求的主体,在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以交换价值为目标,应当更多地重视社会需求的满足,从供给侧进行产品供给的改革。此外,通过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服务于社会个体,为个体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存空间,与之相应的,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人的能力、境界的有效提升,使人可以更加高效地创造社会财富和参与社会治理,个人与社会这一对矛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有效调和。

第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显著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在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行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是实现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与个体这一对矛盾的有效调和。实现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其次是“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富裕又包括精神富裕,物质富裕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精神富裕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共同”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在富裕的前提下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消除两极分化,先富带动后富,通过共同富裕使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的现实能力被彰显,潜在能力被发现,这就需要社会集体财富的充分涌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充分发展。共同富裕需要个人与社会在产品分配上实现有效契合,在按需生产的前提下进行按需分配,“按需”不仅是按照个人的需求,更应当是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是实现有序生产的本质要求,按需生产才能实现按需分配,这也是我国当前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的重要原因。

第三,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发展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具体路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4页。,在以人为本位的经济社会中,人作为经济社会关系的主体而存在,人是构筑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人进行价值创造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应当重视人的教育,将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应当以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需要为导向,以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为目标,着力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完善人格的塑造,着力培养能够为实现民族复兴在科学技术领域勇往直前不懈钻研的人才。同时应当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在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地尊重人才和珍惜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的动能,不能使人成为劳动时间、业绩数量的载体,成为被数据评价的客体。在人的创新创造动能被充分激发的社会中,才会形成巨大的历史合力,推动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跃升,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中才会实现更好的教育,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个体与共同体高度统一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个体与共同体高度统一的制度保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道路的鲜明底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不同于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发展目标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虽然仍属于马克思所阐述的国家共同体范畴,但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共同体中,“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治国理政的理念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为现代化的重要特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表达为全体共同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共同体的发展的目的是实现每个个体更好的发展,个体的发展以共同体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因此在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共同体的整体发展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中,从制度根本上来说,其统一性是远大于对立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正是推进实现二者高度统一的现代化形式。

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个体与共同体高度统一的政治保障。科学的民主制度是促进个体与共同体实现统一的政治路径,能够最大程度地通过完善个体决策制度实现共同体的运行,有利于消减个体与共同体在实现政治统治、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冲突对立,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求同存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定程度上“终结”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对人类进行相关政治探索的“终结”①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破解了西方民主制度中“选民利益”与“人民利益”存在偏差的现实难题,破解了“民主与选主”“民主与治理”“精英民主与大众治理”的矛盾冲突,实现了民主与善治的互洽和统一。与西方民主中原子化个人的理念不同,中国式民主中人民的概念既体现出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又作为一个复数性、整体性的概念构成民主的前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全”与“过程”,所谓“全”涵盖了阶段之全、主体之全、领域之全和层级之全,所谓“过程”则在于广泛涉及表达、协商、征询、决策与评价等过程。在不同民意的征集方面更加体现出全覆盖和全过程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体发展需求,在共同体发展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实现共同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和一致。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个体与共同体高度统一的现实路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个体与共同体高度统一的现实路径,体现了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推向世界视域的宏大思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社会正行进在通往世界历史的磅礴征程,人类正在打破以往的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成为普遍交往的主体,从交往形式的角度来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了人类交往形式的全新样态,强化了全人类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追求的共通性,弱化了国家共同体之间在政治方面的对立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凸显了人的发展这一价值追求,突出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人的实践需求层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现代化的征程中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前进,着力实现个人发展与共同体发展的高度统一。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与依赖相统一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动力,也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时代坐标,人类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独立与依赖的辩证运动,在人类摒弃了“人的依赖”取得“物的胜利”的时代,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并没有因为人类下一步即将摆脱物的依赖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因此“自由个性”是在充分的“物的依赖”的基础上渐进的理想状态,是以“物的依赖”为前提的螺旋式上升。“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9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当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应当是以实现财富的充分涌流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人口众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对“物的依赖”之上,都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都需要科学技术实现多领域的突破,只有在实现全方位的科技自主才能建成全方位的现代化国家,才能为人类展现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不断进阶的当今时代,现代化的实现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应当顺应时代,在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同时,让科学技术造福人民群众,使之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支撑,在依赖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升人对科学技术的驾驭能力,消解科技异化的力量,实现独立与依赖的辩证统一。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正确利用资本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自由竞争,资本获利的内向需求与自由竞争的外向环境共同构成了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用资本动力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要使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挥动力,就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需求与供给、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资本的活力,发挥资本在推进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方面的动能,让资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同时保证资本的有序竞争和理性获利。在对资本的“依赖”过程中还要注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利用资本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削弱资本对人的宰制,增强人的“独立”性。此外,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与资本逻辑相伴而生的自私贪婪等不良风气,用新发展理念作为衡量发展优劣的标尺,让资本在理性的轨道上运动,使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使之在依赖与独立的辩证运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应当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独立与依赖的统一,也体现了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独立与依赖的统一,即对物的依赖的摆脱和人的主体性的凸显。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从“量的胜利”到“质的胜利”的转变,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发展质量的衡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标准,代替了以往只关注GDP 增长的单一标准,拓宽了现代化的内涵,为满足并激发人的多层次多向度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是人在经济关系中被动地位变主动地位的转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就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过去市场对需求的依赖转变为对供给的依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供给的质量,其次在拉动内需时逐步摆脱对国际市场外部循环的依赖,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国际国内双循环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式现代化在对数量增长的依赖中实现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需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之下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在逐步摆脱对数量增长的依赖的同时进入对质的增长的依赖,在依赖与独立的辩证运动中实现发展。

综上,“自由个性”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有着共同的价值指向,都是以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个人与社会、个性与共性、依赖与独立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体现代化
爱的共同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