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工作育人体系
——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
2023-04-17谢雨池
谢雨池
(吉林化工学院 团委,吉林 吉林 132022)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更是一种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美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温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吉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美育、劳教工作的指导意见》(吉政教督委办〔2020〕36号)等文件精神[1],吉林化工学院先后制定了《吉林化工学院新时期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吉化院〔2021〕81号)、《吉林化工学院新时期美育工作实施细则》(吉化院〔2022〕12号)。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构建了美育培养体系形成了美育保障机制,能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工作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继续坚持正确方向、面向全体和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化院”美育格局,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让“化院”插上艺术的翅膀,不断挖掘美育的育人价值,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2-4]。
(一) 美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以美育人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育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革命文化教育。通过美育教育,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以美育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二) 美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开设以“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美育课程体系,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格调。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三) 美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要坚决破除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美育为抓手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吉林化工学院始终以培养工科为己任。2019年,学校全面启动“大美育”行动计划,以全面推行面向未来工科学生的美育改革为总目标,经过近三年探索,逐步构建起了体现化院文化内涵的“两体系、三基地、三平台、三保障”即“2333”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育人体系,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美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相衔接,以期达到培养“德能兼备,艺文并遒,身心竞美”的实用型人才目标[5]。
(一) 建设两个美育课程体系,夯实美育基础建设
1.搭建美工融合“三阶梯”美育课程体系
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性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考虑课程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搭建“三阶梯”美育基础课程体系。第一阶梯,在第一学年开设1学分24学时的“大学美育”公共理论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感知美”,提升学生对美的历史沿革和理论体系的整体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第二阶梯引导学生“发现美”,依托大学生艺术团在每学期第二学年开设1学分16学时的合唱、书法、舞蹈、绘画等美育教育实践课程,在已开设的“音乐欣赏”“艺术欣赏”“舞蹈欣赏”“书法欣赏”“影视欣赏”等限定性选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大学美育实践课程的多样性,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感知力。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创造美”,在第三学年开设体现“艺术与专业有机结合”的专业美育课程,在校内充分挖掘学校现有各专业课程的美育元素,将“中国建筑史”“摄影”“图形创意设计”“美术欣赏”“茶文化与茶健康”“服装配饰设计”等课程作为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教育特色的拓展性艺术课程,提升学生创造能力[6]。
2.搭建“三节两篇”及美育教学成果展演的第二课堂美育实践教学活动体系
高校第二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有益补充,能够提升美育教育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学校制定了《吉林化工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将美育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美育教育第二课堂规范化、具体化,合理设计美育项目体系,制订考核与评价办法,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7]。搭建了“三节两篇”第二课堂美育活动体系,即“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语言文化艺术节”和“开学篇”“毕业篇”作为第二课堂美育体系的有效活动载体。其中,开学篇中的“庆国庆、迎新生”文艺晚会、毕业篇中的“迎七一·送学子”文艺晚会、合唱比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辩论赛、语言艺术文化节中的新生才艺大赛等,能够覆盖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艺术素养的培养和美的检阅能力的提高上起到很好的效果。其中美育教学成果展演以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和六大学生艺术社团为主要依托,以合唱发声技巧及乐理知识、军乐、民乐、民族舞、现代舞、戏剧、朗诵技巧、书法、绘画、独唱、合唱等艺术形式进行精品塑造,培养了学生艺术兴趣,浓厚校园美育氛围,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实践升华了审美想象,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二) 建立三个美育实践基地,促进美育落实生根
1.打造音乐、舞蹈、器乐、书画美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团阵地作用。以大学生艺术团为依托,以民乐、军乐、声乐、民族舞蹈、播音主持等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美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能力,培育一批音乐、舞蹈美育实践活动品牌,在挖掘、选拔、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打造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号召力和感染力。
2.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报告厅、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等基地作用,利用网络平台、抖音等新媒体优势,营造校园美育文化环境,格调高雅,富有美感,朝气蓬勃,具有“化院”特色;在校园美育文化环境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在美育教育中融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以美育人、以文育人,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8]。
3.加强与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吉林市陨石博物馆、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等校外社会资源的互动与互联,推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结合美育元素,共建共享稳定、历史与艺术相融合、校史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美育实践教育基地。
(三) 打造三大美育实践平台,推进美育文化建设
1.依托“化苑大讲堂”“九思讲坛”和第二课堂“到梦空间”平台持续加大美育类文化讲坛建设,每学期邀请2~3名有影响力的名师开展美育相关讲座、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创作者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让优秀的美育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提供丰沛的精神支持和内在动力[9]。
2.以“三节两篇”、大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艺术活动平台为依托,树立学生活动品牌,传递美育正能量。
继续培育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社团嘉年华、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传统文化模特大赛、器乐大赛等传统美育年度活动,
3.依托“一院一品”“一社一品”“一团一品”美育特色实践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审美的平台,提升学校美育活动质量,如我校机电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建筑模型设计大赛,理学院举办的数学建模设计大赛,检验专业+美学教学成果。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质量保证机制
(一) 组织保障
成立美育教研室,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学校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团委、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处)负责人及各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校党委为核心,下设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美育工作。美育教研室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强化部门分工、全员协同参与、制定美育工作发展规划、落实保障配套条件等责任体系,切实解决美育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把美育工作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建立全面实施美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 经费保障
将美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设置美育教育专项经费,为美育教育课程、美育教育实践、美育教育设施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保障美育工作经费需求。
(三) 激励保障
当前,美育工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绩效考核,将美育教师参加各级竞赛获奖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美育实践活动获奖情况作为美育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美育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环节,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美育积极性[10]。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于高校美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习近平在各种教育大会上也多次提到了美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工作育人体系,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技艺双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