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3-04-17陈春燕史颖莹
陈春燕,史颖莹
(长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大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对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
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及弘扬优秀红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
立德树人是育人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正所谓“人为本,德为先,能为上,行为善”,德育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优势,要引导受教育者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历程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从中汲取自身发展、自我提升的精神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坚定其理想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能够激发大学生肩负初心和使命,强化担当意识,不断提升本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培养大学生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有利于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举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3]。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伟大建党精神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4],高校要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而鲜活的课题,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
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历经无数经验教训而凝结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鲜活事例结合起来加以讲述,将革命故事、红色历史讲好、讲透、讲活,讲好红色故事的主题、主线、主旨,提升其深度、高度以及温度,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多样化、结构更加连贯化、要素更加丰富化,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认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公约数”,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认同性[5-6]。伟大建党精神又是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从书本走向实际,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的认同,达到知行合一。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抽象变具体,有利于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质量。
(三) 弘扬中华优秀红色文化的时代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存在一些低俗化甚至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内容,这些信息化浪潮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对此,需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同其他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一起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红色文化。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诸多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镌刻着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理想和荣光,伟大建党精神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弘扬并善用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素养,把握历史主动[7]。让大学生从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汲取奋进的力量,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担当使命、扛起责任,以实干彰显担当作为,以奋斗笃定前行,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社会使命和实践使命。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应当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从而将高校思政课引向深入。
(一) 坚持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8],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9],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同时,科学性要求教育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这也要求教育者要正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根据其思想状况制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教学方式。
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相统一。一方面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如果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方向引领,也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在方向性中保持科学性,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
(二)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理论性是指教育者不仅要向学生讲好思政课,还要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也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坚持实践性是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实践活动体验其内涵,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认识,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为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知行合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既是理论命题又是实践命题,所以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既要有内涵深刻的理论性,也要有导向鲜明的实践性[10]。要向学生讲好、讲透理论知识,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还要充分发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思政理论课融入社会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力量与魅力,将这些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统一。
(三)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求教育者要对教育内容做好整体把握,不仅要把握教育内容的方向,还要把握教育内容的层次,做好课堂的“总舵手”,旗帜鲜明地教育引导学生[10]。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需要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调控,使自己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情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受教育者开展理论研究,并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也要在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遵循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极大地提升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要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是非辨别能力,并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进而促进受教育者实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发展。
(四) 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显性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而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灌输的主要途径,因此需占领高校思政的制高点[8,11]。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会选择性地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隐性渗透到具体工作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隐性渗透有助于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教育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能够自觉抵制不良错误思潮,能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在重视显性灌输的同时,需要将隐性渗透与其相结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觉转化为自身的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伟大建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一) 夯实第一课堂主渠道,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实效性,也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7,12]。
首先,要紧紧依靠思政教师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不仅要求思政教师把伟大建党精神讲好、讲深、讲透、讲活,增加思政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在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学生课堂互动环节,多采用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以及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身边的红色故事”分享等活动,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有趣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伟大建党精神以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并且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思政课堂。其次,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也应该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中,挖掘专业知识中隐性的伟大建党精神,找到伟大建党精神和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使两者有效结合,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努力夯实第一课堂的主阵地。
(二) 发挥社会实践主阵地,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认同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过来影响实践。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以人的认识活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产生情感的源泉[7]。因此,除了思政课堂教学外,还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更应从书本走向实际,走向社会实践活动大舞台。首先,学生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大舞台。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老一辈革命英雄的优秀事迹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和其他红色精神,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并在生活中以老一辈革命英雄为榜样,积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其次,学校第二课堂要依托党员、团员等积极组织各种专题活动,如举办交流座谈会、开展主题活动、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红色主题手抄报、红色晚会、红色歌曲比赛等,由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13]。在红色活动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义,并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和自身行动。
(三)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提升伟大建党精神情感认同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1.高校要以校园环境为抓手
在校园空闲空间打造红色文化墙、英雄人物雕像、张贴宣传标语、电子屏幕展播、定期播放红色电影等,将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其他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环境的各个角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的原则,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加生动化、实用化,滋养学生心灵,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宣传阵地
在学校范围内开辟专题栏大力宣传伟大建党精神,还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红色教育资源相结合,将其融入在学风、班风、校风中,增强学生思想意识和凝聚力,自觉转化为自身行动力。
(四) 构建线上融合主战场,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认同
当代大学生大多喜欢网上“冲浪”,其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一直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散布“中国威胁论”,一刻也没有停止通过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试图扭曲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因此,网络成为引导青年学生的又一重要阵地。
1.构建线上加线下的教学模式,重视网络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借助互联网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生动形象、多元地表现出来。将伟大建党精神利用音频、影像、文字、图画等方式形成微电影、微视频等新的形式,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引导舆论走向。
2.要加强网络教育的质量
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动态,找到伟大建党精神与学生兴趣相切合的切点,适当使用网络话语,摒弃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学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吸引力和共情力。
四、结束语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主力军,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伟大建党精神是指引大学生前进的灯塔,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意义,有助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使其在新的“赶考”路上,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