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并举 提高“双减”成效
2023-04-17张伟
张伟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各学校一方面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清理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实际落实中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课后托管师资短缺、家校协同不够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 “加”“减” 并举,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各方协同发力。
纵深推进“双减”面临的主要困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学校课后托管费用财政投入机制,费用主要来源于向接受服务的学生收取。部分地区关于课后托管收费的相关文件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课后托管服务费应予减免”的要求。不少学校通过收费难以维系开支,尤其是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学生及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校收取课后托管费用有限。
托管师资不足。伴随“双减”落地,带来体音美教师需求激增,而基层学校师资力量本就不足,尤其是乡镇学校体音美教师紧缺问题更为突出,加之没有科技馆、文化馆等社会资源,课后服务专业性不强、服务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师资供需矛盾被进一步放大。
教师负担加重。教师既是“双减”改革任务的承担者,也是改革带来的压力和后续效应的主要承受者。随着课后服务全面实施,教师备课、读书、教研等被延后至晚上或托管課以后,工作负担增加。
家校协同不够。家长虽认可“双减”政策初衷,但部分家长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学校减家长加”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不少初中学生的家长想方设法聘请家教给孩子补习。一些非法培训机构打“游击战”,变“面上”为“私下”、变“线下”为“线上”、变“大班”为“小额”,导致监管更加困难。
“加”“减”并举系统推进“双减”。加强宣传引导,增强主旨意识。要持续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政府、学校层面双管齐下,让社会、家长、学生明白实施“双减”的意义,消除家长疑虑。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总结推广“双减”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观念。要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凝聚共识,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
完善配套机制,优化课后服务。要优化“双减”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对乡镇学校予以政策、资金倾斜,完善课后服务专项资金薪酬和奖励机制,明确教师课时补助标准范围,进一步规范服务性收费。要健全师资队伍补充机制,加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体音美专业教师招聘力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参与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专业性。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机制,合理分配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进一步减轻教师非教学类负担,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优化资源体系,提升教学质效。强化区域内学科资源及教师资源共享,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统一调配和有序流动,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在学校间、集团间的均衡配置,破解学校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要优化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培训、名师送教、竞赛比武、名师工作室等方式,为教师发展赋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开发优质丰富的学科资源库,科学分类分级,提升学生学习力。
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校外培训。要进一步加大调度管控,常态化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要加大执法惩戒,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坚决查处违规违法培训行为,防止各类私教和“一对一”等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体艺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