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格局”明是非,“差序格局”促交融
2023-04-16姜丽敏
姜丽敏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两种社会格局,其本质上是集体与个人,抑或是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这两者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现实的社会结构更倾向于礼法并重。礼无法不行,法无礼不治。
“礼”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它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宗法观念上,流行于由小家庭组成的国家集合体中的行为准则。由于宗法观念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礼”具有集体性,强调相互依存、彼此融合。
而“法”则不同,它是从西方思想中提炼的维护社会秩序的默认原则。我国先秦时虽已有“法家思想”,但其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法”,仍是一种主观色彩浓厚的专制,因而并不具有完全的效力。众所周知,“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强调人人平等,就要界限分明、相互独立。
“礼”和“法”有这么大的区别,是否呈现二元对立的格局呢?其实并不然。礼治是法治的桨,法治是礼治的帆,二者缺一不可。个人和集体同样也是如此,个人是集体的基石,集体是个人的庇护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就是“礼治”的一个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的愿望终归不能实现,因为社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财富、教育、地位等,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天下大同”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绝对的“界限分明”也不可取,因为人类毕竟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需要他人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应了那一句“没有人是一种孤岛”,因此,人和人之间是绝不可能界限分明地存在的。正是因为如此,法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加入“礼”的内容,法和礼在历史长河中交流融合,使“法”更有人情味,使“礼”更有约束力。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协调礼和法、个人与集体呢?这就需要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法治,将薪火相传的礼、法思想与现代法治有机融合。而对于国家来说,则需要探寻礼、法的历史丰富内涵,以史为镜,不断加强法治和礼治建设,更好地连接个人与国家,向着中国梦共同前行。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明白国之道亦人生之道,在積极融入社会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勿随波逐流。我们应以吾之智眼观世界,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知法守法用法,争做好公民;同时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构筑心灵高地,让人文精神充盈自身。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让我们以“团体格局”明是非,以“差序格局”促交融,以“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一起发展,共同圆梦。
【湖北崇阳一中(B31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