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课堂活动,建构道德与法治思维模型

2023-04-16周伟俊

教育界·A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建构完整的思维模型,促使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在演讲中能发展分析思维,在辩论中能发展辩证思维,在收看节目中能发展判断思维,在实践中能发展溯源思维,等等。设计这些围绕思维的方方面面展开的活动,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周伟俊(1974—),男,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需要学生依据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运用比较、演绎、归纳等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相比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元认知能力等已经得到了发展,所以要把握他们的思维特点,建构思维模型,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并将不同类型的思维训练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思维能力[1]。

一、安排课前演讲,发展分析思维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围绕社会热门话题或者时政新闻进行点评。学生可以结合学习的主题确定演讲内容,寻找是否有符合该主题的时事新闻,再试着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演讲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能有所提升。

例如,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预习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等方式,先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再查找是否有与之相关的社会新闻,并据此设计演讲稿,说说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展现自己的分析思维。如有学生谈到了区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他发现在社区里,有的居民十分积极地了解相关情况,但是有的居民认为这和自己的关系不大,不想参加,也不想了解相关的信息。该学生分析了此问题,并且提出参加选举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要提名推荐那些能为人民群众着想、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所以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在这样的演讲中,学生将自己了解的社会新闻和自主学习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展开了分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升了分析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热点事件,或在演讲的过程中寻找更新颖的角度,对事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能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时事新闻,提高对时政的敏感度,在分析问题时把握关键点。

二、创建情境模式,发展理解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去了解知识。教师可以创建情境模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思维。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和信息资源,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情境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道德与法治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注入趣味元素,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其自主学习。因为部分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学起来容易感觉枯燥,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乐趣所在,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曾子杀猪的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等材料讲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再带领学生观看关于失信被执行人的视频,引导学生对如何做到诚信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一个学生叫小明,他在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途中,因为着急,没有认真看路,自行车不小心刮到了一辆停靠在路边的高档车,当时车主并不在车上,四周也没有人。同学们,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并结合学生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指导和总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课堂中,获得直观的感受,表达自身的想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从而发展理解思维。

三、组织主题辩论,发展辩证思维

设计辩论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激发思考的欲望,主动地理清思路、把握概念,发现知识的本质,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2]。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思维的矛盾点开展主题辩论活动,让他们陈述各自的观点,并举出例证,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谋求互利共赢”的过程中,教师紧密围绕教材内容组织了辩论活动。教师说道:“疫情期间,中国向其他国家援助了不少疫苗,展现了大国风范。请大家思考我国为何要如此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并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认识到中国不能仅仅发展自身,还要带动其他国家一起发展。如果疫情防控工作未落实到位,这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辩证思维能力,认识到了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之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目前面临着哪些共同的问题,要如何面对。

在主题辩论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对教材内容认识模糊的地方设置议题,也可以结合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事件设置议题。在活动中,学生要收集大量信息资料,从中筛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善于寻找对方的破绽进行辩驳。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融合练习,发展综合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教学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将图片、音乐、视频等融合在一起,设计融合练习,让学生完成,这样能发展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能将自己看到过的各种现象和学过的知识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在教授“中国担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介绍了中国古往今来的对外关系等,展现了如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等内容。除融合历史学科以外,教师还用视频等形式列举了当代中国的相关新闻。如2014年西非出现埃博拉疫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有近600名,并提供了多轮援助,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在提供了这些资料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融合练习,让他们说说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贡献了哪些中国方案,说说自己对“中国方案”的理解,并探究这些中国方案对解决世界难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设计融合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到各种教学媒体的融合,还要注重将语文、历史、美术等各门学科的内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让教学活动更生动,同时也能增添道德与法治的学科魅力[3]。

五、收看法治节目,发展判断思维

法治节目内容比较生动形象,适合中学生观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看此类节目,然后根据观看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进而解决问题,提升判断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完“公平正义的守护”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等法治节目的视频,并围绕有关遗产纠纷的案件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案件主要内容如下:赵钧发生了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死亡。赵钧离世后,因财产继承问题,赵钧的父母将儿媳和孙女一起告上了法庭。教师在播放了一部分内容后按下暂停键,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信息进行判断,根据自己对遗产继承方面的法律的了解,说说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案件中赵钧的父母和儿媳、孙女本是一家人,为何要对簿公堂。

判断是思维的过程。判断的特点是必须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而且有真假之分,确定判断的真假需要靠实践[4]。当某些学生做出的判断与多数学生不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判断思维能力。

六、联系社会实践,发展溯源思维

溯源思维需要由表及里地深入剖析,追根溯源,也需要由内而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预判,有效解决问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他们通过溯源的方式预判这些问题,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实践效果。

比如,在教学“法律保障生活”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然后采访几位市民,问问他们对法律的看法是什么。此后,教师又让学生寻找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纠纷,运用溯源思维进行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分析发生这些纠纷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否证明了人们对某些法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事件剖析,说说如何解决问题。如学生可以围绕各种交通事故进行采访调查,了解是不是人们对交通法规的认识不够深刻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然后提出建议,说说如何才能让人们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公益劳动,去法院旁听案件审理,等等。中学生对实践类活动比较感兴趣,他们参与的热情较高。在活动中,学生能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5]。

七、结合生活经验,发展科学思维

生活即教育,生活经验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础[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发展,坚持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并逐渐摆脱惯性思维对学生成长的束缚,同时将反面教育与正面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活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主题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从各个层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充分反思自身的生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讨论、分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适应学生思维方面的发展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往往只是对于典型事例的解析和再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只关注理论知识,解释概念,让学生强行记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过程中应该有效避免误区,如不应该将过于简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多层次的问题,由简单的问题切入,重点关注“知”与“行”的问题,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思维训练,带领学生对多种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凯,李先妹.科学设计思维导图 知识复习举重若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板块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40-42.

[2]王慶东,袁璐.基于理性思维培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以郑州市中考政治辨析题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240-241.

[3]李祥.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21,39(02):121-124.

[4]石昭月.坚持育人为本 引导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3):48-49.

[5]白爱梅.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33):73-75.

[6]刘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6):358-359.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