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效果

2023-04-16邢梓育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髋臼创伤性假体

邢梓育

(朝阳市第二医院, 辽宁 朝阳 122000)

髋臼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是指在外界损伤下导致的关节内骨折,患者普遍伴有股骨头脱位现象,临床上多采用切开复位的手术方法治疗,但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对关节面造成一定磨损,引起创伤性关节炎,故患者在手术后仍然会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1]。 随着高能量损伤发生率逐渐上升,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不断增涨,其中髋臼骨折、股骨骨折手术并发症所占比例显著提高。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利用高分子材料组成的人工假体替代股骨头和髋臼,有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早日恢复,改善患者活动障碍症状[2]。 现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20 例髋臼骨折术治疗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探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该疾病的效果。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4 年1月-2020 年12 月接受髋臼骨折术治疗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20 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10例和观察组10 例。 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7 例、3例;年龄最小值为20 岁,最大值为70 岁,均龄为(45.14 ±3.47)岁;其中,左髋骨折4 例,右髋骨折3例,双髋骨折3 例。 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8 例、2例;年龄最小值为21 岁,最大值为70 岁,均龄为(45.60 ±3.23)岁;其中,左髋骨折3 例,右髋骨折5例,双髋骨折2 例。 20 例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纳入标准: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均符合手术指征;经告知后全部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患有脑、心、肝、肾、神经等严重疾病者;患有痴呆,不能正常沟通者。

2 方法:2 组患者均行X 线和CT 检查,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随后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消炎止痛等保守治疗。 同时辅以局部功能锻炼。 X 线中可以判断患者假体不稳定,其具体假体不稳定表现为:(1)髋臼假体。 垂直或水平移位>2mm;(2)股骨柄假体。 进行性假体柄下沉>3mm,连续性透亮线宽度>2mm。 在上述基础上,观察组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在X 线片或CT 辅助检查下,确定骨折部位,行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开始手术,对臀大肌进行钝性分离,同时切断外旋肌群,将髋关节后侧与大转子部位完全暴露,切开关节囊,完全显露股骨头近端与髋臼,去除压迫坐骨神经和限制关节活动的瘢痕组织,检查骨折部位恢复情况、固定部位是否发生移位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臼底螺钉固定,若患者存在髋臼缺损现象,则需要进行植骨,缺损部位修整完善后,放入合适的假体,对髋臼与骨盆间的连续性进行重建,确保有充足的骨性覆盖臼面,最大限度的扩大关节的负重面积;假体植入完成后,选择合适的股骨头试模,调节颈长并进行复位,确定髋关节的活动度、有无脱位现象等,确定无误后放置人工股骨头,复位后进行检查,检查无误后清洗创口,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创口。 手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抗凝治疗,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恢复锻炼。 针对患者对于手术以及身体情况给予足够的健康知识宣讲以及个性化护理,维护手术治疗的价值,充分保证治疗有效性。

3 观察指标:(1)2 组均随访1 年,对比2 组治疗优良率。 根据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从疼痛(44 分)、功能(包括日常活动和步态,47 分)、畸形(5 分)以及活动度(4 分)等4 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 -100 分,评分高于90 分为优,70 -89 分为较好,评分低于70 分为差。 优良率=(优+较好)例数/总例数×100%。 (2)对比2 组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Harris 评分。 (3)统计2 组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移位和异位骨化发生率。 (4)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填写生活质量量表情况,进行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评估,分值范围为0 -100 分,分数与某一指标正向评价呈正比。 (5)比较术后2 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填写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VAS 分值范围为0 -10 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 (6)对比术后2 组治疗前后WOMAC 分值。 根据僵硬度、疼痛度以及进行日常活动的难度开展骨关节炎的评分研究,其主要评价标准,僵硬度为:僵硬状态在后续坐卧休息后严重程度、早晨起床关节的僵硬程度;疼痛:挺直身体站立、晚上影响睡眠质量的疼痛、坐着或者躺着的、上下楼梯的疼痛、平坦地面行走;进行日常活动的难度:上下楼梯、维持站立、从坐姿改变为站立、出门购物、自行穿衣、起床、躺在床上、往地面弯腰、在平坦地面行走、进出浴缸、坐着、上下公共交通、蹲下或者站立、做轻松或者繁重的家务活等。 WOMAC 指数同OA 呈现反比,分数越高证明OA 更为严重,评分低于80 分为轻度,80 -120 分为中度,120 分以上为重度。 (7)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 分数与患者关节功能呈正比。

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 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 组治疗优良率对比:观察组治疗后功能恢复为优的有5 例,恢复较好的有5 例,恢复较差的有0 例,优良率为100.00%(10/10 例);对照组治疗后功能恢复为优的有3 例,恢复较好的有3 例,恢复较差的有4 例,优良率为60.00%(6/10 例),差异较大(x2=5.000,P=0.025)。

5.2 2 组Harris 评分对比: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分别为(15.21 ±2.87)分、(15.30 ±2.78)分,功能分别为(19.80 ±3.58)分、(19.88 ±3.74)分,畸形分别为(1.30 ±0.41)分、(1.28 ±0.48)分,活动度分别为(1.59 ±0.41)分、(1.62 ±0.40)分,2组对比无显著差别(t=0.132、0.085、0.170、0.279,P=0.905、0.934、0.866、0.782);治疗后,观察组疼痛为(30.85 ±3.41)分、功能为(42.05 ±4.18)分、畸形为(2.13 ±0.20)分、活动度为(3.02 ±0.37)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的(10.11 ±2.74)分、功能的(37.14 ±3.78)分、畸形的(1.75 ±0.44)分、活动度的(2.73 ±0.40)分,差异较大(t=4.450、4.598、2.888、2.791,P=0.000、0.000、0.005、0.006)。

5.3 2 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2/10 例),有1 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发生假体移位;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0.00%(7/10 例),有3 例发生疼痛,有2 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 例发生假体移位,差异较大(x2=5.051,P=0.025)。

5.4 2 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对比: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56.23 ±9.85)分、(59.26 ±10.22)分,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61.05 ±8.20)分、(60.28 ±8.98)分,情感健康评分分别为(61.23 ±8.59)分、(62.36 ±8.57)分、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55.26 ±5.89)分、(20.56 ±6.32)分,2 组 对 比 无 显 著 差 别(t= 0.286、0.489、0.301、0.265,P=0.525、0.4001、0.510、0.518);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为(77.32 ±14.85)分、躯体功能评分为(73.65 ±13.20)分、情感健康评分为(75.36±15.28)分、心理健康评分为(78.26 ±17.95)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的(64.21 ±11.40)分、躯体功能评分的(64.25 ±11.05)分、情感健康评分的(60.32 ±10.03)分、心理健康评分的(65.10 ±11.95)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999、4.120、 5.956、 4.325,P= 0.000、 0.000、 0.000、0.000)。

5.5 2 组治疗后VAS 分值对比: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为(8.15 ±1.22)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的(8.11 ±1.25)分,组间差距均没有统计学意义(x2=0.298,P=1.25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为(4.69 ±0.36)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的(6.36 ±0.55)分,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1,P=0.005)。

5.6 2 组治疗后WOMAC 分值对比: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WOMAC 评分为(68.26 ±10.65)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WOMAC 评分的(68.01 ±11.24)分,组间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x2= 0.335,P=1.60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OMAC 评分为(42.36 ±5.26)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WOMAC 评分的(55.10 ±5.98)分,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5,P=0.000)。

5.7 2 组治疗后LKSS 分值对比: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LKSS 评分为(33.26 ±7.26)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LKSS 评分的(39.22 ±7.10)分,组间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x2=0.652,P=1.08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KSS 评分为(63.26 ±6.20)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LKSS 评分的(56.21 ±7.25)分,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7,P=0.000)。

讨 论

创伤性关节炎主要是指因创伤导致的关节软骨退化与继发性软骨增生、骨化,患者普遍伴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造成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且给家庭带来巨大负担[3]。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和建筑事业不断发展、完善,髋臼骨折发生率不断提高,发生骨折后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残疾。 针对髋臼骨折临床上多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但术后患者极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 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通常会引起行走困难、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关节屈伸活动障碍等症状,一定要注意减轻关节部位受力,同时注意身体保暖,如增加衣物或进行关节的局部热敷,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调、电风扇等冷空气的刺激下,一旦出现关节部位过度负重,温差变化较大,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症状加重,病程加快,影响关节部位的功能。 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可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来改善局部症状:(1)为防止肢体长时间活动障碍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对症治疗。 或通过一些物理措施如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可被动加速下肢血液流速,从而防止血栓的发生;(2)创伤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可通过应用如氨基葡萄糖、玻璃酸钠等药物,对关节软骨进行修复;(3)通过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缓解创伤性关节炎所带来的疼痛症状;(4)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进行关节活动及负重,可选择一些对关节损伤较小的体育活动,如游泳、骑车等;(5)在饮食上选择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食物,可以给身体补充所需要营养物质。

目前,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较多,不同医生掌握的方法不同。 据了解,目前的常规手术为后路手术。 除此以外,还有侧方入路和前方入路手术,如DAA,但后方入路手术仍然较多。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有癫痫病史、精神病史的患者目前均采用前方入路,因为这类患者较难遵从医嘱,而前方入路髋关节脱位的比例较少,且动作不受限制。 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床活动而言,后路手术的患者下床时有要求,一般将髋关节置于伸直、外旋和外展位置较为安全。 在相反的位置时,脱位的可能性较大。进行前路手术时,基本无特殊要求。 随着手术治疗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为了治疗骨科疾病最为科学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受到了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其将病变的髋关节取出,替换上人工假体(包括髋臼假体、股骨假体),进而达到改善关节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的目的[5-6]。 该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且具有手术伤口较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有助于减少术后不良事件,让患者早日下床进行恢复锻炼,进而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更高;Harris 评分更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较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WOMAC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LK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由此可见,该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治疗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残疾的风险,修复患者由于骨折导致生活质量水平下降的情况,保证患者关节功能水平的正常维持,充分发挥手术治疗效果与价值,进一步促进当前疾病干预治疗价值,证明了该治疗方式可以尝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头以及股骨颈组成,是人体内最稳定的,也是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具有支撑人体活动的作用,髋关节一旦发生病变,会对人们的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残疾[8-9]。 为避免对患者髋关节造成较大伤害,避免对患者造成残疾,在围术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手术前要做好X 线或者CT 等影像学检查。 对患者髋关节情况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评估,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由于该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较多,所以术前要完善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10];(2)手术过程中,要仔细认真的进行操作。 选用合适的假体以及植骨方式,如对髋臼缺失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结构性植骨,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保证手术效果;(3)手术后为防止切口或深层组织的感染最终导致人工关节失效的灾难性后果,术后需及时给予患者抗炎治疗。 同时要注重手术区切口的日常护理;(4)为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坠积性肺炎以及褥疮等卧床并发症的发生[11],术后应对患者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宣传教育并给予抗凝治疗。 同时抬高患肢,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并进行肢体功能练习,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卧床时鼓励患者勤翻身,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等肺功能训练。

综上所述,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改善预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髋臼创伤性假体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