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2023-04-15陈姣婵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变法选择题史料

陈姣婵

(汝阳县实验高中)

材料型选择题是指运用史料文献、图表等材料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依托,设计考查角度分析论证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学科能力。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做好材料型选择题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方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分析,以提高学生材料型选择题的得分率,也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看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包括文字材料情景型和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题干以材料呈现,材料来源于史料、著作、论文等,材料形式为文字、图片、表格、漫画等,材料涉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结果、影响、启示等方面,问题设置多种多样。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设问以“反映了”“体现了”“说明了”等形式呈现,命题逐渐趋于“模糊性”和“新颖性”。选项往往具有外延宽泛、内涵深邃的特点,信息量大,干扰性强,灵活多变。高考想考高分,必须掌握材料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此题型基本可以从“确定时间、找到题眼、分析选项、确定答案”四步进行。再从历史核心素养考查角度来分析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即可。

【基本解法】

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具有时空意识,是完成材料选择题的前提基础。确定时间才能明确时期或某一阶段特征,进而具体地对应相关知识,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示例进行论证。

如【2020 年·全国Ⅰ卷·34】有人描写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B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实。

【命题意图】这道题突出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解答这道题需要对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有整体把握,对工业革命时代有整体把握。在命题上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的弊端,对于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也有积极意义。

本题属于因果类试题,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本题属于由结果推断出原因类,学生要正确理解“奢靡之城”和“悲惨之城”的含义,然后放在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此时正是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即它带来物质上的极大进步,也加剧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是资产阶级的贪婪造成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出“悲惨之城”形成的原因。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奢靡之城”“悲惨之城”并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完成工业革命,一方面生产力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材料中的“奢靡之城”是指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获得巨大财富,“悲惨之城”是指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对人们的剥削,造成人们贫困,因此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其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贪婪造成的,故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处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而1830 年法国爆发的七月革命就已经推翻了波旁王朝统治,故A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贸中心就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在15—17 世纪,而材料所给时间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 项错误。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教会势力已经遭到沉重打击,更不能形成统治局面,所以出现材料中的情况和教会统治的腐朽无关,排除D 项。故选B 项。

2.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如【2021 年·湖南卷·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C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罗马的扩张与罗马法演变之间的关系。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素养并涉及些许“历史解释”素养。材料通过展示罗马法不同时期的内容,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分析,以此为根据做出相应的历史解释,以达到独立思考,形成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就本题而言,学生在阅读史料过程,对于不同时期的罗马法相关规定的对比,学生发现对于债务关系的规定发生了变化,此变化所产生的原因便会引起学生思考,分析其中原因,进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培养学生对于史料的“敏感度”,促进学生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形成。

【解题思路】随着罗马逐步的扩张,原有法律内容逐渐不适应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问题。本题很明显涉及罗马的经济问题,在早期罗马,经济关系相对简单,那么债务关系也相对简单,因此,债务关系即使不流动,对于人和经济的影响相对不大。但是随着罗马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也逐渐复杂,相互之间债务和债权之间进行流动显得十分必要,固守传统的规定,已经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进行改变。因此,这个转变,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故选C 项。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如【2022 年·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C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晚清政治——维新变法运动。

【命题意图】本题以陈宝箴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态度为切入点,考查维新变法运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题干意思是维新变法时期,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实践变法,但他认为康有为所著《孔子改制考》理论存在很大问题,奏请朝廷销毁《孔子改制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本想借孔子来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价值的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阻力,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的有关孔子改制的考证,牵强附会,很不严密,不仅没有起到预期作用,反而给人攻击口实,其书言论过激,其弟子追捧“康学”的行为都很让人反感,不仅一般士子难以接受,还引起很多官僚、士大夫阶层不满,于是支持并推行变法的陈宝箴提议销毁该书,陈宝箴的主张有助于减少变法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分歧和矛盾,有助于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来新旧势力合流;也不符合史实,维新派与顽固派矛盾很大,不可能合流。B 项不符合史实,“中体西用”是洋务派主张,《孔子改制考》不是宣扬“中体西用”思想,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不可能是试图突破“中体西用”;不符合逻辑,陈宝箴已在推行变法,说明早就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束缚。D 项不符合常识,“彻底否定”用语过于绝对;不符合逻辑和题意,陈宝箴作为变法的实践者,说明他是支持变法改革的;陈宝箴更加务实的主张,只是为了减少康有为偏激言论的不良影响,减少改革阻力,并非彻底否定变法理论。故选C 项。

4.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2022 年·山东卷·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C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以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革。

【命题意图】核心价值:维护地主利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关键能力:放到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理解问题。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纠纷中不偏袒农民或地主的任何一方,而是秉公处理;保护双方自愿达成的土地及债务契约。这说明这一时期并没有实行打倒地主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或土地改革政策,而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相符,这也是团结根据地各阶层一致抗战的需要。因此排除其他选项,C 项正确。

5.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如【2022 年·广东卷·12】17 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考点】以17 世纪荷兰画家作评创设新情境,考查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命题意图】核心价值:通过对17 世纪荷兰历史的考查,培养考生形成对世界的客观认知。

【解题思路】关键能力: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明确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

【错项辨析】

绘画属于写实风格,B 项是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与材料不符,是错误选项。绘画描写了商业带来的繁华,没有涉及商业公司及其运作,因此C 项错误。社会的繁华是商业带来的,与启蒙运动无关,D 项错误。

本文通过对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解读,还通过对一些高考真题的分析,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中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历史与社会问题进行客观理性评价,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最终实现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教师立德树人的实践。

猜你喜欢

变法选择题史料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史料二则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