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教材史料 整合知识、培养能力
——以选择性必修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为例

2023-04-15马维珍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史料英国

马维珍

(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 课讲授内容为“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在选择性必修2 中第5 课为“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两本书都涉及工业革命的内容,如何通过构建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两本教材所涉及的同一内容的不同侧重点都做到详实的理解,从中领悟到整合两本教材知识点的重要性,由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内容做了有机的结合:借助教材中的史料、图片以及补充的史料,整合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审读史料、分析概括的能力。

一、对两本教材内容进行对比。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主要是阐释: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以及发展的进程、影响涉及的较为简略而且都为概括的结论;选择性必修2 教材重在阐释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其中涉及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生起到的作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在经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内容的学习后,在选择性必修2 中第二次学习工业革命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通过 “牵线搭桥”,以教材中的史料为依托,对两本教材的内容做整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知识线索,锻炼学生发散式思维能力,构建知识网络。

二、以史料为依托,对教材进行整合。

对于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运用到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分析:

【学习聚焦】史料118 世纪中期,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 课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让学生思考:英国能够在18 世纪中期首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具备哪些条件?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可以得出英国当时在政治制度、经济、手工业技术、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劳动力等方面都优先具备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此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对背景知识的学习是否真正做到透彻领悟呢,所以需要再次简要做知识的复习巩固:工业革命是一场变革,是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巨大进步,属于经济领域的变革,参看教材的内容。

【史料阅读】史料2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 课)

(一)背景分析

学生审读史料会抓住关键词“市场、需求增加”“ 工场手工业不再能满足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唯物史观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矛盾运动贯穿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通过海外殖民扩张促使财富源源不断流入英国,据估计,18 世纪从印度和西印度蔗糖殖民地所榨取的资金的总量与1800 年在英国工业上的资金总量大约差不多。(——摘自《全球通史》第26 章。)海外大扩张后英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其他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也大大增长,英国的采煤和冶铁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反观本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了制度的保障,就会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保障了海外市场的畅通,到18 世纪中期,市场的巨大需求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因此,技术必须要改进革新,这些都使英国具备了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二)工业革命带给英国的变化

图2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表1 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13 年)(1913=100)

——摘自《全球通史》第26 章

学生观察图1 可以答出:蒸汽锤的使用表明——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引起生产力的变化;

观察图2 答出:工厂车间的场景反映了机器生产分工明确、生产有序;有序的生产表明:有专门的工厂制度来管理,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车间体现的是组织形式的变化;

观察表1 答出:在此期间,工人阶级除了遭受资本家的剥削之外,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工业革命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1850—1913 年间,英法两国的实际工资几乎增加了1 倍。在教师的不断启发追问下,学生逐步了解机器大生产会带来工厂的建立,工厂建立会让资本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管理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接下来,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构建思维导图。

通过审读教材中的史料、观察图表,让学生逐步的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材中摘录、引用的史料和图片可以转化为历史的文字内容,同样,书上的正文文字也可以用来解读史料和图片,二者是互通的,都可以作为史料来学习解读,这也体现了历史学科所要求达到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英国领跑,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到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而到了19 世纪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领跑者易主为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给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必定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延伸知识点:工业革命引发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也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机器、厂房和资金等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里,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资本家决定,资本家为追逐利润压迫剥削工人,从而造成生产能力无限增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对立,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经济领域便会引发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发生,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的,经师生合力学习构建思维导图如下:

(三)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的变化

1.带给中国的变化

在英国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40 年前后完成,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年份,它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带给中国人民极大的侮辱和彻骨的反思,引导学生结合史料探究。

【拓展与探究】史料3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 课)

从探究史料出发,通过“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引出:英国在工业革命这辆快速列车的驱动下,急需广阔的海外商品市场和廉价的原材料,而古老的中国这一时期已走向了封建制度的垂暮之时,因此,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带给中国巨大灾难(主权的破坏、经济负担的加重、矛盾的激化、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统治危机的加深等)。从探究史料出发,通过“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引出: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被动地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迫使中国当时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改革求变,如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创办近代企业并借鉴工厂的管理经验,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起来;西方的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2.带给亚非拉国家、地区的变化

【拓展与探究】史料4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纺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 课)

史料5“我坚持认为,我们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种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定居的地方愈多,对人类就愈有利。……如果有上帝的话,我想,他希望我做的是,在非洲地图上尽可能多的绘上英国的红色。”

——[英]塞西尔·罗得斯(金融家、殖民者)摘自《全球通史》第26 章

前面已经根据史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这里可以将两段史料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问题。

教师之后跟进总结:从探究史料出发,通过“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在非洲地图上尽可能多的绘上英国的红色”引出:英国将它的海外领地——印度和非洲一部分地区作为投资场所和原料的产地,加强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方式,到1914 年地球上大部分表面和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已受到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少数国家和美国的直接或间接的支配。

通过对两本教材的有机联系,以教材中的史料、图片等作为依托,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整合,促进阅读、分析和概括的学科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史料英国
英国的环保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史料二则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工业革命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