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中短视频的叙事策略

2023-04-15陈竞之

视听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符号社交

陈竞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国际舆论中“中国威胁论”等对中国的歪曲、抹黑依然存在。这就更迫切需要各级媒体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帮助世界读懂中国。

近年来社交平台在世界媒介体系中迅猛崛起,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端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占据显著优势,也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时代声音、优化国家形象带来新的契机。常熟市融媒体中心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抓住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传播风口,制作“爱上一座城”系列短视频,记录不同国籍、职业、个性的外国人在中国小城的真实故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后,取得了良好的网络口碑和传播效果。本文将以此为例,剖析跨文化传播中短视频的叙事要素。

一、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2020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稳步增长,用户已突破38 亿大关,其中以短视频为主的社交平台全球搜索量居高不下,市场非常活跃。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0 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9.62 亿。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和获得娱乐的首选渠道,也成为一种全球风靡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对跨文化传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可视化突破文化屏障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共同记忆,这种记忆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下来的。而这种记忆的边界,难免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形成不同文化的隔阂。跨文化传播,正需要消除这种隔阂。

而今,唾手可得的短视频漂洋过海,逐渐消弭了这种边界,成为跨文化传播中最常用的叙事方式。可视化的影像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人们从短视频中直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细节,使得受众具有在场感,从而为跨文化传播增强了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期声和字幕翻译文本的结合,弥补了单一语言容易造成的文化误解,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相互理解的重要媒介。

(二)碎片化适应感官加速

迅速是移动短视频的重要属性。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更迭升级,信息传播速度幂次成长,人类奔跑着进入5G 时代。随着掌上媒体时代的到来,人对于时间的感知被重新构建,人们几乎都在不觉察的情况下进入了“感官”加速的年代,期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浓度。

短视频通过压缩和切片,以更加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相比图文和长视频,短视频还降低了传播门槛,让用户能够轻松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演绎,在对外传播传统文化时更具优势。

(三)社交化连接共同兴趣

活跃在社交平台的短视频,相比较于传统媒体平台,更具有社交属性。平台的留言、弹幕、点赞、转发等功能,有利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有利于将一次传播变为多次传播。

短视频的点赞推荐、转发分享、评论等功能都可以通过全球网民通用的简单操作手法来实现,并借助数字网络突破地域的限制,让虚拟世界中的交流互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一交互反馈机制,将“地球村”对同一主题有兴趣的不同主体连接到一起,实现更多回合的跨文化分享交流,超越地理和心理距离实现社交的无缝衔接。

二、老外讲述中国故事——《爱上一座城》短视频中的符号转码

《爱上一座城》,是常熟市融媒体中心策划的系列短视频。该组作品平均时长约为2 分30 秒,讲述了不同的“老外”和这座千年古城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其中有爱写生的工程师、走遍世界的加拿大校长、开着酒吧的美国人、德国高管、街舞世界冠军……系列短视频通过融媒体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平台发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关注度,全网累计浏览量超百万次,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除了大批市民自豪转发、外地网友赞誉点赞,还有外籍人士留言互动。

“爱上一座城”成功讲好中国故事的背后,离不开短视频对文化符号的呈现和转码,使得多层次、多元的中国文化在传播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搭起理解的桥梁。

(一)《爱上一座城》中的文化符号

这一系列短视频,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漂洋过海的外国人,其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符号。他们共同的跨国生活经历,使得其所承载的中国故事,具有“过来人”的视角。通过视频展现其跨文化的体验,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传播和说服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转换

一些在海外已经有了一定认知基础的中国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担当着重要作用。韩国工程师李成泰的故事中,第一帧画面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接着,李成泰的画笔出现,将这一美景收入他的水粉画中。粉墙黛瓦的老房子、青石板的古街巷,这个中国独有的建筑形态出现在短视频中,与李子柒在诗意视频中打造的“诗意中国”异曲同工,都是通过熟悉的符号直接唤起不同文化主体对东方古老文明的向往。

传统的符号也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黄包车是民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中国符号”,也是“落后中国”刻板印象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在其中一个短视频里,佩勒姆校长,一名周游世界的和平主义者,赋予它新的意义——“实践出真知”。他从自身曾经对中国的误解现身说法:如果想要了解黄包车,最好骑着它走一走,如果想了解中国,就应当来一趟。画面、同期声、字幕共同促成了这一符号的意义转换。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国际报道中却出现了对中国抗疫不理解甚至污名化的声音,短视频通过黄包车表明了一种共同认可的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不到中国,就很难了解真正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这一系列中,每个视频都出现了“吃面”“喝茶”“小笼包”等中国元素。中国美食对于老外来说并不陌生,美食文化符号的输入,增加了跨文化受众的亲切感和可信度,也有利于增进好感度。

(三)非中国文化符号的逆向转码

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符号并非唯一切口,非中国文化符号也对意义认同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非中国符号植入中国场景,其本身是文化交流的呈现,有利于其他文化受众主动参与并探寻彼此文化的共性与交集,从而建构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纽约客菲尔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灯红酒绿的酒吧作为视觉背景,节奏明快的外语歌作为音乐背景,大胡子老外正调制一杯鸡尾酒,整个场景非常西化。直到菲尔将手中的酒命名为“常熟”,使之顿时成了中国的代表。这一次命名行为是一次文化转码行为,也是一次跨文化传播的行为。这杯洋酒,成为一个老外对中国的认同和热爱,也是开放的有魅力的中国形象的展示。

街舞世界冠军PoppinC 落户中国的故事也非常典型。街舞是西方街头艺术的代表,这一符号具有自由、个性、潮流、年轻、现代感等特点。街舞少年在传统苏作建筑群和现代工业风建筑中无缝切换时,画面本身具有反差感和冲击力,使得一个地方的厚重感和未来感交织,中国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言而喻。而德国高管何安德的中国“市民卡”,被赋予了“绿卡”的概念,一边连接了国际绿卡带来的世界通行的概念,一边连接着中国公民便捷舒适的现代生活,展示了开放现代的中国形象。

三、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讲故事是世界通行的传播方法。实践不断证明,好的故事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超越纷争,穿越心灵隔阂。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更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地传播。跨文化传播中塑造国家形象的效果,传播价值理念、增进文化认同的质量,直接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一)以弱胜强,掌握轻量化叙事技巧

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国曾经尝试以宏观叙事、群像展示为主体切入,并植入核心思想,这就是“连根拔起”的树式传播,笨重无比。而最好的传播,应当是“花粉式传播”,花粉轻盈,包含着有效信息,并可以与受体结合,进行繁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是大树之根,而一个个小的中国故事则是树叶、花粉。因此,主流媒体要掌握轻量化的策划和传播技巧。

轻量化叙事,就是将人物故事与宏大叙事有机结合,从展示群像的全局视角,切换为展现个体的微观视角,让中国故事以更加轻盈的身姿飞入百姓家,再延展开去,飞越重洋,到达彼岸。“爱上一座城”系列的实践,巧妙地“借船出海”、以小见大,寻找到长三角一个现代小城富有代表性的一群平凡“老外”,讲述中国发展故事。

(二)以细显真,凸显故事的真实质感

短视频在当下已经成为文化“出海”的一大途径。其最终的呈现品质和传播效果,依赖于采访、拍摄、剪辑。短视频适合微观叙事,而细节是其成败关键。

《爱上一座城》系列每部时长不到3 分钟的短片,每个镜头皆从几个小时的素材中遴选而出。第一人称的简单讲述,压缩了语言的叙事空间,降低了跨文化沟通交流的门槛。画面承担了核心叙事功能,使得受众能够更加聚焦于镜头所呈现的真实的场景。在拍摄中,航拍镜头、固定镜头和少量运动镜头兼而有之,有序切换,中景和特写为主体,大量细节的展示,使得观者在当下获得沉浸式的观看感受,从而实现心灵共鸣。

(三)以点带面,树立立体中国形象

一个短视频不一定能承载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可以突出一个亮点,传递一个观点,实现一种认同。小地方,小人物,小切口,短故事,一个个碎片化的故事,通过不同人物和视角角度的拼接,也可以成功展现“大中国”立体的形象。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的传播和互动,为中外对话创造了共同的话题和语境,有利于探索融通中外的共同语言,实现互相理解、“和而不同”的整体目标,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猜你喜欢

跨文化符号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学符号,比多少
社交距离
“+”“-”符号的由来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变符号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