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参与类节目不应成为真人秀场
2023-04-15蔡瑜
蔡 瑜
当下,电视媒体在与新兴媒体抢夺受众份额与经济市场的竞争中,观众参与类节目,作为必备的撒手锏,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从央视到卫视,再到各级城市台,竞技选秀益智,时尚健康养生,读书读信读报,家庭婚姻爱情……林林总总的观众参与类节目蔚为壮观。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乃至新新人类、智能机器人(比如央视《机智过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由昔日主持人唱独角戏到今天的观众成为主角,这不能不说是电视媒体放下身段,主动改善与观众关系、推进人际传播的一大进步。
自2012年以来,或引进版权,或直接模仿国外节目形态,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也是一哄而起,你追我赶,令人目不暇接。何为“真人秀”?目前尚无一个规范化定义。一般来说,真人秀节目是按照一定游戏规则,在规定情景中由素人或明星参与录制的竞技游戏类电视节目。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元素:参与者、悬念、竞争、淘汰与选拔规则、时空规定、现场记录和艺术加工。国内真人秀节目,近几年来影响比较大的有《极限挑战》《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等等。
从一般意义上讲,真人秀也属于观众参与类电视节目,当然,从广泛意义上来讲,观众参与类的节目,也可以说是一种真人秀。其实,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国真人秀节目起步较晚,且舶来品居多,因其具有更强的愉悦性,更多的艺术元素,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现在一些老牌的观众参与类节目,也逐渐被“真人秀”化了。但是,真人秀节目仅仅是个特定的“秀”场,并非真正意义上百姓参与平台,其参与者也多为明星或一些特定的“素人”,并非普通大众。如今,普通大众当主角的参与类电视节目,还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此类节目的真人秀化。
一、观众参与类节目不能真人秀化
观众参与类电视节目,作为一座桥梁、一个交流平台,让不同声音、各方诉求得以合理表达,进行有序沟通、交流、碰撞、整合。这样的节目,通过百姓参与,通过对社会热点、身边话题的讨论甚至争论,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内容现实、贴近,交流真诚、走心,从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而自引进开办时始,真人秀节目就是通过凸显其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去满足普通人猎奇心理以及八卦愉悦,以期能在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紧张刺激中,获得片刻放松与欢愉。不同的目标、主旨,不同的播出预期,决定了两类节目不同的风格特征与价值追求。当然,为了增强节目可视性,在观众参与类节目中适当引进一些真人秀节目元素,无可厚非,但娱乐至上绝不能成为观众参与类节目的追求,从而走向肤浅庸俗化。
北京卫视以《我是大医生》为主打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其产生背景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生活质量,希望不用排队挂号,看着专家直观性的现场讲解,就能得到健康养生方面的具体指导,从而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不当行为,避开一些误区、雷区,让自己活得更健康。像这类节目,场内、场外尽量让观众多方位参与,让他们与现场嘉宾、专家现身说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效果尤佳。但如果把这类节目办成了真人秀,人为设置一些时空场景,专家与主持人或嘉宾插科打诨,参与观众只是时不时出来“打个酱油”,现场气氛倒是越来越活跃,而观众想要知晓的健康养生类内容,倒居于次要地位,成了陪衬。这样的节目,充其量也就是主持人、专家的一个“秀”场,其权威性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
二、真实记录参与者的真情实感
观众参与类节目,理应坚持内容为王,其参与者台上或前排就座,始终处于节目之主体地位,而非仅仅是换了个地方坐着的普通大众。节目真正的生命力,就在一个“真”字:参与者之自然人真实身份,真实原味记录真事真话真情实感。不去人为设置时空场景,对参与者现场表现尽量不预设、少干预,不去规则性主导,杜绝虚假、扮演,真正做到身份真实、表现真实、记录真实,这是此类节目应遵循的底线。
央视《等着我》,是一档弘扬正能量的大型寻亲栏目。节目自始至终,都是以寻亲者个人讲述为主,主持人只是适当提示,适当追问引导。整个讲述过程,摄像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捕捉记录,主持人以及现场聆听者对于讲述者的赞赏、鼓励、期待、同情等等,也都会从不同角度互补式呈现出来。节目中失散亲人、友朋相见场景,更是被以纯纪实手法全过程记录下来。每次当希望之门一打开,寻亲者或惊喜或失望或痛苦或迷惘,其一刹那间的震撼性效果,无不令人为之唏嘘动容。但是节目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寻亲者讲小时候玩过什么玩具,等会儿父母出场时手里就会拿着那个玩具;寻亲者回忆他十几年前在家吃的最后一顿饭是妈妈亲手做的蛋炒饭,等会儿大门一开,妈妈就手捧着蛋炒饭出来了。这样的安排,现场戏剧性效果固然是强化了,但是却破坏了观众参与类节目原生状态下的真实性原则,其太过明显的刻意安排的痕迹,让前面所做的一切所理应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此类具有浓郁“设计感”,存在着明显的刻意扮演痕迹的真人秀桥段,还是少用为妙。如果非要强化播出效果,宁可采用现场录制后再补拍的方式。
观众参与类节目,特别是婚姻爱情、矛盾纠纷调解类节目,必须牢固树立内容为王、参与者为主体的制作理念;必须坚持所有参与者本色身份出镜,现场尽量原生态多方位去捕捉、呈现参与者之言谈举止、情绪起伏,尽可能将他们的棱角秉性、胸中沟壑展露出来;必须保证现场参与者所表达出来的,观众所看到听到的,都是真情实感之真实呈现。观众参与类节目不能像真人秀节目那样人为设置一些场景、情节、桥段,甚至让主持人与嘉宾、参与者进行角色分工,让某些伪“素人”在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以此来烘托气氛,引发冲突,推动情节,达到节目猎奇效果。参与者都是导演出于某种目的而刻意安排的“友情出演”,整档节目成了精心排演的一出舞台剧,也就失去了此类节目的价值追求与真实底线,让节目彻底变了味儿了,其播出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观众参与类节目,应该通过参与者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道德观情感观的碰撞,让观众更多地去感知社会、审视自我,从而能够有所触动有所醒悟有所提升。
三、慎做各种植入式广告
在传播平台、传播渠道多元化冲击之下,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广告部门一跃成了电视媒体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广告也成了“百变神星”。在真人秀节目中,节目被切成若干段,插入时长不等的广告,整档节目从头到尾压一个或数个广告角标,主持人、嘉宾前面竖一个甚至数个赞助商广告牌等。在节目推进当中,也是时不时植入广告,比如参与选手所用道具、身边摆设、周边环境设置,均可为某某品牌产品,甚至将某某品牌广告内容编入台词,由选手直接就说出来,更有为某广告品牌专门设计情节、桥段、演绎一段故事。有的节目甚至将广告植入好坏巧妙与否,列入考核选手是否能够晋级的指标之一。一档肩负着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观众参与类节目,不能如此直白地、不加选择地植入各种广告。
还是以健康养生类节目为例。如果某某医院某某专家现场坐诊,极力推荐某某疗法,甚至一些厂商也赤膊上阵,观众会感觉节目就是个精心策划的广告剧,有受骗上当的感觉。
现在,为了放大效益,争夺市场,广告已是越来越节目化,真人秀类广告,观众参与类广告,早已是屡见不鲜。观众参与类节目应该慎做植入式广告,慎为广告花样背书,坚守其应有的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