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破圈之道
2023-04-15吴绮江
吴绮江
近年来,为满足民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众多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纷至沓来,如以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著称的河南卫视凭借《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出圈,将文化的呈现塑造得登峰造极,再叙千年中原文明;《上新了故宫》《似是故人来》《千里走单骑》等优秀的地方卫视文化节目乘胜追击,把握时机,以独特的话语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重塑文化内核。纵观以上节目,皆基于叙述内容、风格塑造、平台策略等多维度讲述中国故事,力求打造高雅情怀、卓越品质、影响深远的节目,塑造强有力的文化效应。
一、叙事内容的出圈之策
从本质而言,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兼具听觉与视觉两方面。其内容围绕人物活动、事件发展在一定的场域和时间上循序渐进。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年轻一代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上的需求亟待关注和解决。为逐步适应年轻大众的独特审美以及活泼多变的风格,对叙事内容的样式创新以及影像的呈现需要有的放矢。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的文化自信就需要不断深入挖掘优秀的文化宝库,以更多元的方式展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魅力。《国家宝藏·展演季》利用多元化的文艺展演方式,对文物文化进行了科普。在节目中主持人张国立说道,中国考古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中华民族献上“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节目组不只是发掘国宝文化的故事,更多深入挖掘国宝文物背后的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典籍里的中国》将视角对准中华优秀的文化典籍,利用情景再现式表演讲述典籍中的人文故事,对典籍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华优秀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呼应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语境。
(二)内容样态的年轻化表达
新媒体环境下独创了青年亚文化景观,并形成了重要的符号特征,亚文化与主流化的边界逐步消融。为适应“年轻化表达”,央视倾力打造主持人IP 化呈现,如海霞讲述非遗服饰背后的文字密码。[1]《唐宫夜宴》讲述了千年前丰腴仕女赴唐宫宴席的故事,借助少女们婀娜多姿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情景以及年轻人的活泼跃然屏上。《似是故人来》与《典籍里的中国》落实贯彻以文化渡人的宗旨,穿越时空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召集在荧屏前,用今人口吻讲述繁华盛世如前人所愿,恍然之间,李时珍瞥见呕心沥血的《本草纲目》流芳百世,治愈病患;而屈原看到今人传诵一曲《离骚》,手携芳草。《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年轻人的视角,走近并揭示故宫中文物和历史的面纱,以平凡的视角讲述崇高的工作。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因而以多元化的方式满足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类节目作品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再现历史讲述历史,在呈现历史故事的同时满足受众对于历史知识储备的渴望,同时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动力。
从节目的内容生产逻辑来看,这些文化类节目多采用多元的叙事语言丰富其中的内涵,助力节目的出圈传播。比如《典籍里的中国》等在尊重历史文化真实的前提下,嵌套了戏剧艺术、沉浸式的舞台美术设计以及跨“时空”的对话方式,让年轻受众直呼“上头”。
(三)影像审美的风格化塑造
如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被看作是图像化的存在,民众逐步进入海德格尔所言的“视觉狂热”兼具“影像增值”的视觉文化时代[2]。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美食博主——李子柒的短视频,依靠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借助传统文化视觉符号讲述田园归隐之美,放慢大众急速生活节奏,引发大众对于山水之间的依恋之情。通过生活场景的美学处理,凸显日出急劳作、日落赴月归的归隐意境,家人围炉食、猫狗结伴行的陪伴意境,对镜贴花黄、当户织蜀锦的怀旧意境。一舞《洛神水赋》彰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身姿,舞者采取中国红和孔雀绿的个性配色在水下翩跹起舞、刚劲有力,不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可一览曹植名篇的文化魅力以及神都洛阳的风采。在如今的媒介文化语境之下,文化作品的呈现一定要有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欣赏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面对形式各样的文化作品,受众逐渐对其内容产生的内在意义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与以往的追求大制作、大场面的审美相比,当下受众更希望从文化作品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电视节目在构建影像美学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从节目表现的场域设计(舞美、灯光、造型等)到主体(指参与节目中的人)的呈现仪式,以及极具质感的色彩风格,足以让受众感叹节目制作方的用心。
(四)节目栏目化的再度升级
在内容策略上,节目的栏目化升级则从底层逻辑搭建起了一个成功的节目。一度火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逐步成为河南卫视的王牌综艺栏目,与传统电视栏目不一样的是,每期节目不论是主题的搭建、核心要素、节目的结构都能相互呼应。《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等节目的主题选取的依据主要是中国传统节日,河南卫视不仅很好地利用了这点进行节目的编创,还突破河南本有的中原文化元素,甚至能融入细腻的江南水乡文化,抑或从传统文化传承中重构每一期节目的“主题灵魂”,力求期期精彩和创新。另外。这些节目不仅用中国古典舞蹈、器乐演奏的形式唤起受众对历史文化的追寻,也大胆摒弃“流量明星”的节目策略,选用更为专业的演艺人员以及年轻群体中受欢迎的小众歌手做配合,将节目好评度瞬间拉到峰值。从这些电视栏目的尝试可以看出,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节目栏目化”的形态正在升级创新,唯有提升内容层面的创新和制作水平,才能让更多电视节目受到百姓的喜闻乐见。
二、新平台、新技术助力内容创新
数字技术的渗透和科技助力,极大改变了电视艺术的生态,不仅拓展了题材的挖掘,对于媒体的发展和叙事风格的创新也大有裨益。[3]短视频作为受人青睐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桎梏,极力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以及震撼力,并且增强了用户黏性。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已有9.34 亿,其中使用率达到90.5%。因此,借视频平台发力、引文化符号传递对于建立品牌效应的意义非凡。
(一)借视频平台发力,引观众共鸣
万物皆媒、智能分发的技术转向逐步影响媒体的生产机制,文化类节目积极适应全景、全息、全效的数字化进程。《上新了故宫》联合今日头条进行网民互动,顺利做到了线上线下双营销方式。部分节目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使其影响力实现“大屏与小屏”最大化,通过剪辑经典片段,吸引受众注意。《国家宝藏》在传播中将短视频平台作为宣传的法宝,文化节目与平台强强联合,优缺互补,极力展示受众感兴趣部分,引发极大共情。
(二)引文化符号传递,建品牌效应
中华文明富含多元化知识,为弘扬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类节目需扮演对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主题上巧用传统文化相关的符号作为载体,可以深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彰显文化自信。[4]
利用叙事元素的微观融汇,不仅可以促使节目表现形态丰富,也可以革新和提升节目。文化作为呈现国家形象的符号,是赢得世界认可的关键。为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精品,重点在于除旧出新的同时把握精准的叙事审美表达,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和传承,建立典型的中国特色,打造独特的品牌效应。《我在故宫修文物》早已与知名文创机构合作生产出周边手办,河南台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也多次与人民日报强强联合,将节目形态打造成独有的“中原文化”符号品牌,俘获了大量的“优质粉丝”。
(三)以拍摄技术创新,引视觉震撼
文化类节目想要撕去“同质化”的标签,就必须牢记创新意识,创造出既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展现出现代科技进步的文化产品。在拍摄手法与拍摄技术上进行创新,可以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内容主体,给受众带去不一样的视觉盛宴。河南卫视破圈式传播,不仅在于其节目内容的创新,新颖的拍摄技巧带来的视觉盛宴让人拍案叫绝。《洛神水赋》突破传统拍摄手法,大胆尝试水下拍摄,利用现代技术在水中再现曹植笔下的洛神之美,将色彩光源巧妙融合,向受众呈现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纵观当下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它们在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利用5G+VR/AI 等技术尝试创新场景,在科技赋能下,传统文化逐渐活了起来,无论是河南卫视的《谷雨奇遇记》抑或是江苏卫视《运河漂来的时光》,都将文化与科技技术巧妙融合,呈现出新颖、别具一格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
文化节目精彩纷呈的背后隐藏着成功破圈的关键,科技的赋能、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节目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的可视化、娱乐化、年轻化、风格化的转型,迎来文化节目市场发展的新曙光。
注释:
[1]梁自强,吴迪.新媒体语境下综艺节目年轻化语态的重构与创新——以央视频“央young”系列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4):41-44.
[2]刘国强,牟柳樾.影像化的现代桃源:论李子柒视频的文化意象与田园想象[J].新闻爱好者,2022(1):54-59.
[3]张国涛,高帆.从“主旋律”到“新主流”:论电视艺术作品的年轻态创新[J].电视研究,2021(12):45-47.
[4]冯丹阳,刘海晋蕾.“编码—解码”理论下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策略分析[J].中国电视,2018(1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