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思索
2023-04-15邓利
邓 利
(永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金华 321300)
最近几年在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劳动力老龄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日益显著。为此,怎样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国内粮食产业更具规模化、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更加安全稳固,是现今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现今国内大多数大中型水库主要都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其首要任务是为了保障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但是田间用水问题却没能得不到有效解决,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不配套问题,节水灌溉体系覆盖率偏低。大多数农田的排水效率较为低下,抗旱防涝能力较为薄弱,无法达到实际粮食的生产要求。
1.2 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效益呈下降趋势
自2020年10月以来化肥价格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直至2022年3月为止,仅尿素的价格就同比增长了将近一倍,从原来的1660元/t增长到3120元/t。而且农药、地膜等农资和劳动力价格也都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农业生产成本连年增长,增产不增的趋势愈发严重,大大削弱了农民生产种植的积极性。
1.3 土地流转承包缺乏稳定性
由于土地流转期限相对较短,农民难以对土地实施长期的利用和投资。而且土地流转年承包费用也连年增长,严重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种植布局和投资计划。
1.4 种植户老龄化严重,对新技术的认知理念偏低
现今,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不仅农村劳动力不足,而且还对农业科技的带动效应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有限,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意识较为薄弱,受小农思想和自身固化理念的长期影响,思想较为守旧,不敢尝试使用新技术实施田间种植管理,严重阻碍了田间管理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1]。
1.5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依旧呈重发态势
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分析报告显示,预测2022年国内马铃薯、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重大病虫害依旧会呈现重发态势。全国范围内的发生面积高达1.34亿hm2次,对粮食作物产区造成威胁的概率高达70%以上。
1.6 金融借贷存在一定的难度
现今50后、60后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金融借贷难度较大的窘境。
1.7 分散经营无法进行标准化管理
现今国内农户经营的耕地存在细碎化、面积大小不一等特点。其中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国内农业经营主体中有98%以上为小农户,其中农业从业人员的90%为小农户,耕地总面积的70%为小农户经营的耕地。但是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已难以应对大市场、农业集约化的发展需求,其对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标准化田间管理、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 粮食产业的有效应对策略
2.1 发挥各农业部门的协同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水务、农业农村、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田水利的整体投入力度,有效落实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节水改造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灌溉水源工程等建设。建立协同机制,其中可以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生产技术指导,水务部门负责调度水源和建设水利工程设施。通过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有效改良生产条件,进一步解决部分粮食生产用水难题,为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奠定坚实的基础[2]。
2.2 提升对农资流通市场的管理力度
强化农资保障服务,全面摸清农机、农药、地膜、肥料、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供需状况,对本辖区的农资供应商户储备销售状况和商户信息全面掌握清楚。提升市场监管力度,有效展开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工作,对农资市场进行积极净化,坚决打击恶意哄抬农资价格的人员。与此同时,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积极鼓励农民加入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当中,联合单个农户团体采购,促使农资价格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优惠福利。
2.3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将镇(街道、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积极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相关优惠政策,组建更加专业化、正规化的土地流转组织,商议出更具科学合理的土地承租价格。对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适当延迟流转合同期限,建议签订期限为3年以上,确保种粮大户敢投入、愿投入,进一步推动本市规模化种粮的长远稳固发展。
2.4 加强专业化青年农民队伍的建设力度,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化青年农民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力求打造一支善经营、懂管理、会技术、有学历的青年农民队伍,有效提升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广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借助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突破农业“谁来服务”的困境;借助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育工作,有效突破农村“谁来种地”的困境;借助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有效突破农业“谁来经营”的困境[3]。
2.5 加强田间管理
强化生产服务和技术指导,组织农户积极开展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结合作物的实际生长进度,采取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措施。同时,积极建设农业生产灾害性病虫害预警体系,对农作物病虫害检测预警预案进行有效完善,综合防控草地沙漠蝗、贪夜蛾以及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白叶枯、水稻二化螟等重大病虫害问题,确保将病虫危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2.6 深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
加速推进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融资,构建健全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促使“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得以拓宽;将财政支持方式进行积极转变,将财政资金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效发挥出来,积极构建农业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对“政银担”(政府、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支农模式进行积极革新;构建奖补机制,对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地将相应的贷款办理流程进行简化。对农业保险政策进行持续完善优化,积极探寻粮食产量和价格双重保险的模式,有效提升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2.7 推进服务规模化发展
受农户经营规模无法大幅度扩大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和扩大规模的方式来达到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建设目标。通过将小农户为中心,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产量预测、灾害预警、作物识别耕地识别等智能模型,构建覆盖经营全链条、粮食生产的数字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创建“农户+中心+平台”的服务模式,从“耕、种、防、收、销、管”为农业服务商、政府、小农户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的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4]。
3 结语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粮食产业化发展,借助财政金融的助力、政府引导的推动、科技引领的支撑等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国内粮食产业能够朝着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国内粮食的整体生产水平,促使农业生产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