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全面乡村振兴访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
2023-04-15经济杂志陈希琳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陈希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深度参与和有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对下一步金融行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了回应。
《经济》: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丁晓芳: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系统部署,明确要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全力推进金融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支持建设农业强国,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监管引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供给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关键领域,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返乡创业人员等新主体,引导信贷保险资源不断向农业农村倾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经济》:2023年,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银保系统助力乡村全面全方位振兴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丁晓芳: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监管政策引领,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均衡性。截至2022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共49.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45%。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0.4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84%,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7.24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率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服务乡村振兴专业运营机制,持续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部分地区在提升金融产品服务质效、建立涉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农村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破解当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堵点。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引导行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对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结合优势特点,重点拓展首贷户,将自身县域存贷比逐步提升到合理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督促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坚持信贷资金源于当地、用于当地和小额分散等原则,专注贷款主业、专注服务当地、专注服务“三农”。进一步健全细化银行机构涉农信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尽职免责、不良容忍、考核激励等倾斜政策,推动监督倾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跨区域统筹协调,鼓励不同地区分支机构加强协作,提升涉农企业跨区域经营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各环节的信贷资金和保险需求,重点支持三大主粮、大豆油料和“菜篮子”产品生产,积极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助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信贷进入模式,强化对种业振兴、农业科技和装备等重点关键领域的支持。建立粮食重点领域信贷统计监测制度。助力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围绕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有效方式,推动地方政府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综合平衡融资模式,支持乡村防疫、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时宣传推广行业成熟融资模式和经典案例。大力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助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化消费金融产品服务,切实满足农村居民和新市民对住房、汽车、养老、文旅等方面的消费需求。
三是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支持与联农带农成效挂钩机制,大力支持带动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企业。加大对脱贫县主导产业和有市场前景的优势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脱贫地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实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增速,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稳中有增。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确保应贷尽贷。推广开展防止返贫保险,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提供综合性风险保障。
四是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加强监管引领,稳定增加乡村振兴金融投入。推动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共享。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推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涉农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经济》: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机遇有多大,该如何深挖这一机遇?
丁晓芳: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既是使命担当,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机遇所在。从农业农村部门的有关估算来说,未来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对金融需求是很大的。我认为,金融机构把握机遇的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立足定位、找准方向、深化改革。
一是结合自身定位,找准服务方向。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战略定位,有不同的业务特长,服务乡村振兴要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补充、竞争合作的市场格局。同时,要对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新市民安居和就业创业。
二是深化机制改革,契合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产品适配性,包括贷款期限与需求的匹配,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农村保险承保覆盖面、保障程度和品种对农业农村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的满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银行机构服务乡村振兴专业运营机制,加大对“三农”金融政策倾斜力度,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考核激励、尽职免责、不良容忍度等方面政策要落地。积极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提升服务质效。
三是加强联动交流,形成系统合力。要加强与地方农业农村、财政等政府部门的联动,形成政策合力,精准对接需求。要积极关注、主动融入地方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地方信用信息平台,为自身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加强农村金融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政组织在信息、组织、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做好政策宣传、数据采集、信用建档等工作,更好解决需求不对称、信用信息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助力基层提升治理效能。充分运用政府性担保等增信作用,形成服务乡村振兴合力。
《经济》:如何防范化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丁晓芳:金融安全是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前提和保障。防范化解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重点要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坚守主责主业。这是机构发展之道,也是稳健经营的根本。近年来个别银行机构存在垒大户、偏离主责主业等问题,引发了一些风险。所以立足自身定位是防范风险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同样,保险公司在服务“三农”方面,也应回归到提供保险保障的本源,回归到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财险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主业。
二是强化合规风险管理。要完善银行保险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合规经营、风险管控、资本约束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股权管理,严禁违规关联交易。强化“三农”金融专业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建立健全银行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监测,努力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防范涉农金融创新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防范个人信息滥用、客户欺诈、资金挪用等现象。防范对“三农”领域过度授信、违规收费等行为。加强涉农信贷的贷后管理,重点防范涉农信贷资金被挪用于置换房贷、购买理财等。坚持核心业务不外包、经营管理自主决策,强化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建设。
三是提升农村金融素养。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力度,银行保险机构在金融产品销售中,要主动向农村消费者充分提示银行理财、投资型保险、信贷挪用等有关风险,提升农村居民对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防范意识。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建立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的信用信息环境,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