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不在远方,在我心里
2023-04-15通讯员
□ 本刊记者 黄 慧 通讯员 杜 彬
1988年12月,一架飞机从中国起飞,航行在亚欧大陆上空。乘客中有一名来自江汉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名叫李海金。48岁的他,年富力强,工作出色,充满好学精神。当时,他作为江汉油田唯一的EPT考试(全国英语水平考试)通过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石油部派往挪威留学深造。李海金非常珍惜这次求学机会,出国前,他做了充足的学术准备,还特意定制了一套西装,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决心,踏上了前往北欧的求学之旅。
这里的学术很“混血”
抵达挪威后,李海金求学于位于海滨城市特隆赫姆的挪威工学院,从事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的试采工艺与设备研究课题。初入挪威工学院,他就感受到这里的学术风气很开放,学术文化很“混血”,多学科的知识交融一体,与挪威所处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地域特征吻合。
不同肤色的面孔在这座大学里交替闪现。他的导师麦克·郭兰就是一名来自亚洲国家以色列的学者。李海金至今还记得这名以色列导师的音容笑貌。50多岁的导师体格健壮,每天在北欧的海风吹拂下步行进入学校,踏入研究室后便思维敏捷地与李海金讨论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悉心教导下,李海金认真完成了《关于震击工具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封隔器的结构原理和运用》两篇学术报告,这些都与他的学术背景采油工艺研究密切相关。那段时间,李海金早出晚归,奔波于图书馆和研究室之间,每当疲惫或科研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望向祖国的方向,默默地自我鼓劲儿:“李海金,加油!祖国的石油行业正需要你学到的知识!”
正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李海金在留学期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作为访问学者的李海金主要的学术任务是担任导师研究课题的辅助工作。李海金的导师麦克·郭兰熟悉欧美多国的学术成果,并非常看重学术融合。当他获悉李海金擅长俄语,了解有关苏联的学术情况后,力邀李海金为其翻译大量的俄语资料,并且经常与李海金讨论苏联的学术成果。李海金为其导师成为一名学贯东西的学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拳拳报国赤子心
在出国前和挪威留学期间,李海金努力学习和实践外语,英语口语非常流利,这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很大。同时,他性格开朗,热心助人,在挪威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经常举行聚餐活动,李海金自然要露一手,他做的中国美食总是最受欢迎。一次,他包了很多饺子,大家开心地品尝饺子并赞不绝口。等酒足饭饱后,一位朋友决定将剩余的饺子打包带回家给妈妈吃,这激发了李海金的自豪感。自己小试牛刀,朋友们就争相品尝,这体现出中餐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他对善良孝顺的挪威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李海金身在异国他乡,却念念不忘祖国。1989年国庆节前夕,李海金在留学生中提议举办一个国庆庆祝活动,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李海金和同学们连夜制作手持小国旗,准备演讲稿,为庆祝活动精心筹备。那一天,五星红旗在活动现场飘扬,许多中国留学生在会上积极发言,畅谈感想,励志学成归国,报效祖国作贡献。李海金也做了精彩的发言。他说,那一天,他更加强烈地感觉到,祖国不在远方,而是就在自己的心中。
1990年12月,李海金学成归国。夜深人静时,他时常会想起在挪威那两年的点点滴滴。正是这段终生难忘的北欧求学之旅,让他眼界大开。在回国后的工作中,他不断将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为我国石化工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