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创新的思考

2023-04-15王慧君冯跃林程可玮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抗疫医学生

王慧君,冯跃林*,程可玮

(1.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2.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08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高校要想办好思政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2020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运行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严考”,高等医学院校思政课利用抗疫的宝贵育人素材开展线上教学,在创新教学内容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步入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思政课应透过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把握契机,将应对突发状况时的“被动创新”转变为后疫情时代的“主动革命”。

1 疫情防控为医学院校思政课带来的变化

医学生作为人民健康的未来守护者,其思政素质水平直接决定其能否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精神、恪守医德医风的优秀医学工作者[1]。抗击疫情的实践也恰好证明,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除拥有高超的医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质,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当其冲的便是思政课。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冲击医学院校教学秩序的同时,也促使思政课使用新方法、新技术。

1.1 教学空间得以突破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高校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了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推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向线上转变。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实验课受制于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不同,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紧跟时事、契合实际、常更常新、常讲常新,在教学方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疫情期间,医学院校思政课迅速抓住“抗疫”的鲜活素材,通过QQ 群、微信群、学习通等多种网络媒介,开展直播教学、线上话题讨论,打破了校园、教室的空间束缚,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状,为创新思政教学内容、方式、载体等积累了丰富经验。

1.2 教师角色得以重塑

虽然线上教学的全面实施使教师压力陡增,但事实证明,即便是过去不擅长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老教师,在这场强势变迁中也迅速成为“网络主播”,甚至还过了一把“网红”瘾。全新的“网红”“主播”角色,改变了思政教师长期以来给学生留下的僵化、刻板的印象[2]。一方面,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目的设计宣传内容和方式的策略,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恰当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线上教学给予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5 后”“00后”更自由和开放的表达环境,过去线下课堂上没有机会或羞于表达的学生参与线上互动更积极,而思政课教师为提高教学效能感,积极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即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动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角色动态转换。另一方面,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除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外,还主动关心学生身心状况,给予学生更多情感支持和关怀[3]。

1.3 阵地意识得以增强

疫情肆虐,不仅威胁人民的健康与生命,也威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安全。时至今日,以美、英、德、法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通过将疫情政治化,别有用心地对我国进行抹黑、甩锅,甚至安全、经济“双拳”出击进行“打压”。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重要使命,可以也应该在抗疫中大有作为。疫情期间,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5 门必修课解读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下展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讲述了从百年前烈性传染病到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自省与进化;诠释了无数驰援武汉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用鲜活的事例、客观的数据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

可以看到,为应对突发疫情而被动进行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医学院校应围绕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及时总结“疫情危机”中思政课教学取得的经验,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医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2.1 聚焦政治引领,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至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4]。医学院校要用好这部“活教材”,上好爱国主义思政课,一方面,立足国内形势,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吹响防控疫情的集结号,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另一方面,立足国际形势,对比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掩饰自身应对疫情的麻木不仁致使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大量民众失去生命的过错大肆宣扬的新冠病毒“中国起源论”,和中国为全球疫情防控毫无保留地分享抗疫经验、支援抗疫资源,解读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 聚焦榜样力量,推进医学生使命担当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5]。在这场抗疫战争中,面对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医护工作的难度和风险都非比寻常,但全国4 万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奋勇援鄂,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据统计,4 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90 后”近1/3。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称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6]。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师应着眼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塑造,运用好最贴近医学生学习生活的身边榜样——医务工作者的事迹,尤其突出“青春故事”的共鸣感,持续推进使命担当教育。通过广大医护人员舍生忘死的抗疫救国信念,鞭策医学生主动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通过学习医学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的实干精神,引导医学生在求学道路上锤炼意志、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奋斗。

2.3 聚焦医患关系,强化医患命运共同体教育

近年来,频发的医疗纠纷不仅给医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医学生的职业选择。然而,在应对疫情的特殊时期,医护人员与患者空前团结,呈现出相互依存,命运相连,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关系[6]。一直以来,医患关系的认知和维系是医学教育的必修课,医学院校思政课可通过聚焦抗疫人民战争中凸显的医护伦理,加强后疫情时代医患命运共同体教育。一方面,坚持患者生命至上,加强健康利益共同体教育。面对疫情初期来势汹汹且原因不明、治疗无方的病毒,患者将战胜病魔、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于医生的妙手回春,医生则在攻克病毒、救治患者的过程中探索未知的医学世界,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双方向往的守护人民生命、维护民族安全的共同利益是医患关系的伦理实质,值得医学教育挖掘倡导。另一方面,保持与患者的情感共鸣,加强精神道德共同体教育。隔离治疗增加了患者的孤独和无助感,医护人员在诊治疾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极大的关怀,无论是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带动患者齐跳广场舞,还是拍摄CT 途中医生与患者共赏夕阳,都折射出医护人员对患者超越单纯治疗关系的情感共鸣,为培育医学生人文情怀提供了范例。

3 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边界拓展

疫情防控不仅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也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应抓住这一契机,推动思政课由在校教育拓展为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由线下授课拓展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由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

3.1 将教学过程拓展至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典礼

思想政治引领要坚持常态长效。医学院校应破除传统的单一化、课程式思政教育思维,树立大思政、全链条的工作理念,将思政教育拓展至入学、在校学习、毕业全过程。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在入学教育阶段利用学校和附属医院抗疫人物事迹开展“战疫”专题讲座、参观“战疫”成果展,让医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初树立荣校爱校意识,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使命;在校期间,利用抗疫素材创新思政教学内容,教师可围绕疫情防控中的理想价值、道德情操、人文关怀等知识点,结合医疗卫生事业、医护人员职业,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伟大抗疫精神”思政案例库。同时,引导医学生搜集有关事例并在课堂上分享与讨论,通过不断凝练、及时更新,最终优化思政教案以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在毕业阶段,做好就业指导,突出学生医学职业信念教育和医德廉洁教育;挖掘优秀毕业生和校友的先进事迹并举办报告分享会,发挥朋辈教育和榜样教育的功能;重视仪式感,办好毕业典礼,点燃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最后一把火”。

3.2 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无论是受疫情影响,还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线上线下结合都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新常态[7]。如果说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是医学院校思政课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式补救,那么主动顺应后疫情时代特征,推动思政课的传统教学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便成为医学院校需直面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对参与式体验和情感交流的需求,继续开展线下师生面对面教学与管理[8];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监督性、即时性和先进性的优势,通过微课、慕课平台传输授课视频,督促教师审慎备课,以保证和提升思政课授课质量。通过问卷调查、舆论热点动态捕捉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认知冲突,做好师生“键对键”的及时回应和隔空陪伴;通过视觉化、动态化、虚拟化情景教学技术,搭建网上抗疫教育专栏、虚拟仿真体验馆等沉浸式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参与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引领力和传播力。

3.3 在教育方式上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互补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思政课改革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改革应注重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至课外实践,推动医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首先,做好设计。将课外实践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政课教学计划,建立完善的监督考评体系,在战略层面确立课外实践的重要地位。其次,营造实践教学环境。医学院校可结合自身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开发思政教育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比如,重庆医科大学推出的“医之模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教育基地,为重温“战疫”故事、感悟“战疫”精神、激发奋进力量提供了全景式教学场所,得到了师生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可。另外,开展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一方面,可围绕抗疫精神主题,策划文化艺术类活动,把真实的事例融入文字、美术、歌舞、影像作品,让医学生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可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平台,由教师带领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疫情防控主题社会调研、群防群治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体悟道德、科学、人伦对医疗工作的价值意义,达到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目的。

4 结语

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9],肯定了此次疫情抗击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疫情的反复,仍时刻考验着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也引发国家对医学人才思政教育的再度思考。我们坚信,“危”与“机”始终同在,只要高等医学院校摆正心态,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巧借防疫之力破痛点、解难题,做好思政教育内容守正创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课堂内外融合式教学的长效机制,定能转“危”为“机”,使抗疫工作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最终提升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抗疫医学生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