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分析
2023-04-15肖国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肖国华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已经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要务。大力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则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品质与效能。不仅如此,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根本联系。因此,新时期加快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不仅应当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两山”理念,还应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视角,从而在更为立体化、全方位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解决各种“疑难杂症”问题的突破口
在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之前,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不良现象,以及越来越多无法调和的矛盾问题。其中,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尖锐冲突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具体而言,就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近乎极限的程度。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粗放化、随意性问题严重。农作物种植过程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以至于化肥与农药的投入与日俱增,但农作物产量提升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过量使用人造化学物品严重损害了自然环境。诸如土壤板结或盐碱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并进一步影响了农作物生产提质增量。当这种恶性循环不断持续,传统农业生产必然与自然环境的客观要求之间针锋相对。由此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越来越多“疑难杂症”。不过,绿色经济的提出成为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各种“疑难杂症”的突破口。农业生产领域的绿色经济,不仅是指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种植或养殖,还包括农业生产更为低碳、环保、可持续。例如生态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指不用或少用人造化学品投入农业生产,更多利用自然物质、生态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如,用传统堆肥替代化肥;通过投放或培育害虫的天敌达到灭虫或驱虫的目的等。从更加战略和宏观的角度讲,生态农业在本质上顺应自然发展变化趋势的生产方式,其不仅对保护环境、延长自然资源生命周期而言至关重要,也在根本上维护和巩固了农业生产的根基与命脉,还从根源上解决了难以突破的农业生产顽疾问题。
(二)重塑产业机制,重构生产模式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生产的根本趋势。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才能彻底摆脱传统化石农业的陈旧机制与落后模式。只有以绿色经济为引领,广大农业地区才能在提供丰富农产品与严控面源污染之间达成相对平衡。只有立足于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农业生产才能在产供销各环节更加关注低碳减排,从而在确保粮食供给与安全的前提下持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实现高品质与高效率。换言之,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农业生产才能通过源头治理从根本上重塑产业机制、重构生产模式。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常见问题
(一)顶层设计缺失,制度基础薄弱
相较于绿色经济发展更为成熟的城市地区,不少乡村在探索绿色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起步晚、历程短、经验少、能力弱等众多短板。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落后的乡村地区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几乎完全空白。即这些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在根本上存在顶层设计缺失,制度基础薄弱的严重问题。一方面,这些地区对于有关绿色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方针政策等往往停留在字面、纸面,造成理念与实践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受到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等客观因素影响,一些农村地区在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时困难较多、阻力较大,导致畏难情绪、退缩思想等层出不穷。各种不利因素叠加之下,其在制度供给层面愈发漏洞百出,久而久之便成为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最为掣肘的短板与弱项。
(二)盲目性、片面化
由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的源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缺陷,部分乡村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片面化等问题。譬如对本地区资源秉赋、优势弱项等缺乏足够全面与客观的分析判断,在探索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操之过急,一味抄袭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与模式。尤其在不少乡村地区旅游业异军突起、大获成功的背景下,各地纷纷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然而,不同区域经济基础、自然资源、文化习俗差异巨大,抄袭他人经验或模式的后果极有可能成为邯郸学步。
更有个别地区在探索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中急功近利,导致内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峻。这种过于片面的发展状态不仅无助于资源整合与集约化利用,更潜在重复投资与不必要浪费的风险隐患。简而言之,盲目性与片面化不仅是制约乡村绿色经济发展的堵点问题,更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根本宗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三、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保持政策引导,强化制度供给
发展绿色经济是从思想方式到行为模式在内的产业整体变革,特别需要在顶层设计环节提升战略规划的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因此,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保持政策引导、强化制度供给。一方面,在宏观战略层面需要各地形成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中央层面的文件已经为新时期乡村振兴及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各地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中央宏观政策,为地方性政策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各地基层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强化制度供给,这是各地乡村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与先决条件。
对于绿色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一方面,持续强化制度供给是广大乡村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支撑,是确保农村绿色经济有章可循、照章办事的核心与关键。另一方面,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有助于农村绿色经济不断提高精细化程度。基层出台的政策往往更加贴近本地实际情况,其中的规则、要求、形式与内容也更能满足基层要求。而这些基层政策的细化程度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决定其可操作性,体现了政策性指引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的水平与程度。
在保持政策引导、强化制度供给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需要形成逐渐细化、层层落实的格局与趋势。越接近基层的地方性政策,越需要着眼于本地实际,要确保基层政策一经出台便可用于实践、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政策指引的能力与价值,同时确保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始终沿着科学化、系统性路径前进。
(二)以试点为起点探索构建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区域差异化特点。不同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差异巨大、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强弱有别。加之地区对乡村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形式与内容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区域在推进乡村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切忌照搬照抄其他地区成功经验,而是需要以本地试点为起点探索构建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比如,河南中牟、山东兰陵、海南琼海龙寿洋等地就形成了国家公园式的农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此类农村绿色经济又可被称作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这种乡村绿色经济既不同于农家乐或乡村民俗观赏园,又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这种国家农业公园相当于农业观光旅游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升级版本。国家农业公园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既有普通乡村旅游返璞归真、简约简朴的普遍特点,又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可被视为农业旅游的高级形态,同时成为地方特色极为鲜明的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典型模式之一。
一些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也就是极为不利的环境因素与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并存。因此,这些地区探索绿色经济格外需要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一旦路径探索准确并经过一段时期试点试验,则其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能够形成卓有成效又独树一帜的机制与模式。
以试点为起点,探索构建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模式,这不仅是农村绿色经济秉承循序渐进原则的科学发展路径,也是避免盲目与片面问题的着眼点与立足点。一方面,试点区域的实践探索是快速积累经验、总结规律的有效途径与渠道。这有助于其他地区在发展乡村绿色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并提高成功率。另一方面,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缺陷或弊端可以为本地区乃至其他更大范围的学习者提供形象、生动且直观的参考。这将在更大程度上帮助非试点区、其他地区最大限度降低试错成本、找到正确发展道路。从当前不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实力相对有限的现状看,试点探索也是将有限资金与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措施与手段。
(三)充分利用技术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技术正在成为解决各种传统堵点与痛点问题的最强抓手。同理,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充分利用技术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比如,设施农业。设施农业一般意义上是指农业大棚式生产,也就是将传统模式下的室外生产转移到室内。通过搭建农业生产大棚,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养分等各种农业种植涉及的环境条件便能始终处于人工监控状态。农作物生产不再是看天吃饭,人工干预可以让农作物从种到收的每个环节,都最大限度实现可控、优质、高效。
随着越来越多信息化设施设备、软硬件技术的全面应用,许多乡村地区的设施农业逐步朝着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高端发展。一方面,设施大棚中更多农作物实现了无土栽培,最大限度摆脱了土壤条件对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另一方面,水肥一体式种植还能成倍降低包括水、肥料、农药等的用量。仅从这一点看,传统模式下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迎刃而解。
相较于传统室外作业模式,设施农业无论单位面积产量还是经济收益都有明显提升。尤其在更多传感设备、监控设施等综合应用下,设施农业不仅所需人工数量大幅减少,且劳动生产率将持续提升。这不仅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投入,也会使更多农民成为新型产业工人。一旦此类发展模式全面普及,不仅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将成为历史,农村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也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又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可谓最快速、最直观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之一。一方面,发展电子商务通常不需要占用耕地或大量土地,且一般不会对正常的农业生产产生干扰或阻碍。因此,发展农村电商从整体而言具有较为突出的环境友好型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电商只需要具备较为基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且参与电商需要具备的知识或技能种类相对较少,因而农村电商入行门槛较低,这有助于更多普通乡村民众投入电子商务活动中。从这一角度讲,农村电商能够最大限度兼顾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提升效益等多种目标,可以成为加快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式之一。
四、结语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地区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具有自然秉赋优越的先天条件,也有摆脱落后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同时,各地陆续探索的试点项目相继取得成功,也充分说明农村绿色经济极具发展前景。然而,长期以来相对失衡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不少农村地区在探索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突出问题,这是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亟待超越和突破的瓶颈,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最终效果。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始终保持足够的政策性引导与扶持,同时持之以恒地探索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广大乡村地区才能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固本培元、行稳致远,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无论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还是实现绿色发展,人的因素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因素。因此,培养一支专业化、复合型、本土化的人才队伍是各地乡村绿色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物质资源投入与人才队伍培养的双轮驱动,农村绿色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刻板、陈旧的落后面貌,才能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这是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