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提琴演奏在交响乐与歌剧之间的角色转换

2023-04-15

大众文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交响乐小提琴

黄 曦

(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重庆市 400010)

由于歌剧本身包括故事、演出、不同人物之间的表演等内容,所以其属于戏剧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提琴在戏剧艺术中占领着重要的核心地位。小提琴在交响乐与歌剧之间进行角色转换,通过有效融合戏剧艺术,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由此可见,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及实践价值。

一、关于小提琴演奏、交响乐、歌剧的简单介绍

小提琴属于弦乐器,通过共振作用来完成发音。将云杉制作成面板,主要由于云杉的质地比较柔软,适合制作面板。而枫木、红木往往质地比较坚硬,适合制作背板和侧板。同时枫木也可以用于制作琴头、琴颈,用乌木来制作指板。小提琴历史悠久,其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主要乐器,在乐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属于现代交响乐队的重要支撑。据相关资料显示,小提琴由意大利人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提琴制作业在欧洲各国也在顺势发展[1]。

交响乐通常是管弦乐队创作的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其由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交响乐在希腊语中释义为“一起响”。不同乐章之间的体裁与奏鸣曲类似,但其具有较大的规模,且在音乐主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由于其具有多元化的管弦乐法,所以往往适合表现较强的戏剧性内容。交响乐队可以根据规模分为双管、三管、四管,一般由多种乐器组成,主要包括弦、木管、铜管、打击等乐器。交响乐队可以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色彩乐器组等五个器乐组。其中,弦乐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对于特殊曲目往往会加入一些民族乐器,比如唢呐、琵琶、二胡等。交响乐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主要由于其乐器编制比较多元化。交响乐队可以根据编制分为单管、双管、三管等编制。

歌剧是唱出来的一种西方戏剧,其通过歌曲来展现剧情。自17世纪起,歌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演出与戏剧一样,通过背景、戏服、表演等典型元素来完成演出。与其他戏剧相比较,歌剧更重视音乐元素的应用,比如传统声乐技巧等。乐队规模有大有小,还会穿插舞蹈,例如,法语歌剧往往结合芭蕾来共同完成演出。在西方音乐中,歌剧属于古典音乐,是传统音乐代表之一。自17世纪开始,歌剧就正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19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著名的歌剧巨匠莫扎特,在18世纪就通过歌剧创作出了多部作品。自20世纪起,歌剧渐渐融入现代风格元素,也在电台、电视等广播媒体上进行播放。

二、小提琴演奏在交响乐、歌剧中的价值

在管弦乐队中,小提琴必不可少,而交响乐、歌剧中也离不开管弦乐队的支持。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艺术作用,其音色优美,纯正的音质,促使其广泛应用于音乐领域。第一,在演奏交响乐、歌剧乐章时,小提琴在弦乐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灵活运用,并与指挥、曲目要求共同结合,从而共同推进乐章的顺利进行。小提琴在乐队中位于核心地位,其基本功以及演奏能力能够精准把控演奏中的音准节,以此来保障理想的演出效果。小提琴本身具有柔和、优雅等显著特点,能够为演出奠定下夯实的基础,与欣赏者产生共鸣[2]。由此可见,小提琴在乐队中能够把握好整体的演出节奏。第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不仅包括小提琴乐器,也包括木管类、打击类等乐器,共同促进交响乐、歌剧的顺利进行。不同乐器相辅相成,共同实现良好的演出效果。因此,小提琴在乐队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占领着重要的主导地位,能够奠定演奏曲目的整体基调。

比如,在演奏交响乐《红旗颂》时,小提琴担当主旋律,主要由于其音色悠扬,且具有磅礴恢宏的气势,在演奏该作品时,其不仅将爱国情怀以及爱国精神充分表达,也体现了作者的音乐情感,从而与欣赏者共鸣。在具体演奏过程中,小提琴虽占据主导地位,但也需要与其他乐器共同配合,共同完成演出,才能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整体效果。所以需要合理协调不同乐器,从而保障理想的演出效果。总而言之,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保障演出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理想的演奏效果,为欣赏者带来良好的视听效果。

三、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的主导地位分析

小提琴在乐队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交响乐、歌剧中。而且小提琴能够将乐章演奏推向高潮,更好地展示演出效果,将隐性情感因素集中展示,并充分运用细腻的手法来保障听众的欣赏效果,从而与听众共同实现情感共鸣。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由于小提琴能够将气氛烘托出理想的效果,并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张力,促使小提琴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小提琴具有优美的琴声、灵动的声音、细腻的情感等明显特点,能够在交响乐、歌剧中将多种情绪表达,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心理上的共情。小提琴在乐队中具有突出的演奏效果,能够与其他乐器共同配合完成演奏。小提琴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加流畅、悠扬,以此来明确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的主导地位。比如,莫扎特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会将出彩部分放置在压轴中,以此来保障整体的演奏效果以及协调性,同时也能保障音乐的独特风格,从而推动乐团演奏的顺利进行[3]。

在演奏乐章曲目时,一般以小提琴演奏为主线,与其他乐器共同配合完成整个乐章曲目的演奏,从而形成和谐的演奏结构,进一步保障曲目的感染效果。如,在演奏歌剧《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时,交响乐团伴奏部分往往通过小提琴声部来展示柔美的音色,在整个交响乐团当中通过弦乐声部来表达主人公的心情。在《图兰朵》中,其对于咏叹调唱段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同时将多层次表达出来,将歌唱与音乐合二为一,共同展示歌剧艺术的魅力。在具体演奏过程中,小提琴一直占领着重要的主导地位,能够为演奏带来理想的铺垫效果以及推动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提琴演奏在交响乐、歌剧中的重要性以及主导地位。小提琴能够灵活展示演出效果,与其他乐器相比,小提琴能够将声线充分利用其中,从而展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底蕴,通过音符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实现理想的演出效果。小提琴能够将人物的重要精神特点进行刻画,使其更加形象化、多元化,能够充分发挥听众的想象空间力。在具体演奏中,小提琴能够将演奏技巧运用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音色效果,并将音色冲突充分利用其中,进一步实现理想的音色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越来越多样化,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同时,小提琴能够为交响乐、歌剧带来更多的价值以及优势,主要由于其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以及创新性。比如,在和声时,小提琴具有明显的多层次、多样化特征,能够配合八度颤音、G弦独奏等来呈现出不一样的音乐效果,从而实现演奏的差异化。由此可见,小提琴演奏在交响乐、歌剧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能够创造良好的演奏环境,同时也能够奠定整体基调,并与其他乐器共同完成演奏,进一步保障整体效果。

在具体演奏时,小提琴能够与其他乐器产生一定的共性以及个性,促使自身音乐节奏能够形成不一样的个性特色。小提琴与其他乐器共同结合,将结构的差异化与演奏技术共同融合,且与演奏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来完成演奏。在训练小提琴时,需要统一调控指法、弓法、发音力度、节奏等,进一步保障理想的试听效果,从而形成和谐的乐队风格[4]。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交响乐、歌剧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别样的演奏风格,并有效融合演奏声音和结构,将不同声部节奏进行适当处理,进一步凸显小提琴在演奏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演奏者需要有效融合小提琴的个性与共性,并融入独特技巧,使其更加主动,从而更好地表现曲目。

四、小提琴演奏在交响乐与歌剧之间的角色转换

(一)角色转换的基本概念

角色转换是一种心理术语,指人在社会中需要适应相关职业的一种个人行为模式,也就是社会角色之间的转换。社会角色主要是指个人在社会体系中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同时其个人行为模式符合社会要求。在社会化的影响下,个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停转换社会角色。因此,角色转换又称角色过渡。简而言之,小提琴在交响乐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把管乐的音色比喻成阳刚、雄壮的男性,那么小提琴(弦乐)声部则是柔美、明亮的女性色彩,强大的弦乐声部通常表现温暖、明亮、辉煌、灿烂的特征,而在歌剧中,弦乐声部处于辅助地位,尤其是当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出来,小提琴以及弦乐声部更多是辅助歌剧演员倾诉内心感情的作用。比如,上级与下级、学生与教师、领导与子女等之间的角色变换。角色转换需要个体本身具有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点发展成新角色所需的个体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点,个体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以便于更快进入新角色,从而展现新角色的效果。个体在进行角色转换时,需要明确角色冲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5]。当个体在协调角色行为与角色认知时,往往就会在心理上感觉开心、舒畅,反之,则会进入角色冲突状态,导致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时,还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角色冲突是导致个体紧张的主要因素,当个体经常处于角色冲突时,往往会出现各种生理反应,比如血压升高等。著名学者米德将此称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所以,在角色转换期间,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角色冲突的出现,并协调好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工作,促使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个体心理准备工作的落实

个体往往容易习惯性处于某种角色状态,且长时间会在这个角色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以在转换新角色时,个体往往容易无法适应,容易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因此,个体在进行角色转换时,需要有意识、有准备地进行,以此来顺利转换为新的行为模式。个体需要明确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在心理上清楚新角色的行为规范、态度与感情、知识与技能等等。比如,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当歌剧中存在交响乐的情况时,就需要根据歌剧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表现来适当改变小提琴的演奏方向。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小提琴本身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小提琴在歌剧中以及交响乐中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进行角色转换时,小提琴需要明确自身特点,从而实现歌剧与交响乐之间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实现理想的演出效果。

(三)角色行为特点规范化

角色行为特点规范化主要是指需要明确规定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地位之间的角色权利和义务。在角色转换中,许多个体的心理问题基本上是由于没有正确认知角色导致。当明确规定角色具体属性时,个体可以通过角色期望来完成自身的角色权利和义务。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新角色往往容易顺势崛起。但个体无法正确认知新角色的行为模式,就会容易出现角色不清的现象,导致个体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还会出现应激状态。因此,对个体角色行为特点进行规范化,有利于减少出现角色冲突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角色转换前,个体需要预先落实好心理准备工作,有利于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在现代社会体系中,可以通过保护角色、避免角色冲突来实现理想的角色转换效果。比如,小提琴演奏者在表演歌剧时就需要经历角色转换。由于歌剧中包括故事演出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经历,所以就需要与交响乐的共性共同融合,从而有效避免小提琴演奏者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保障演出的顺利进行。

(四)融入角色合并法、角色地位变换法

小提琴演奏者在进行交响乐、歌剧中的角色转换时,可以融入角色合并法、角色地位变换法来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角色合并法主要是指当个体发生角色冲突时,可以合并两个互相矛盾的角色,继而发展成新角色,并对其赋予新概念以及新意义。当个体在心理上认同新角色时,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比如,当交响乐与歌剧产生角色冲突时,小提琴演奏者可以根据演出实际情况来明确新概念以及新意义,并综合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继而发展成有利于顺利演出的新角色,从而实现歌剧与交响乐之间的有效转换。角色地位变换法主要是指将个体本身角色进行消除,从而减少发生角色冲突的现象。比如,当小提琴演奏者在歌剧中进行演出时,遇到交响乐曲目时,就需要及时转变自身角色扮演,顺利进入交响乐演奏中,从而有效避免角色冲突的现象发生,进一步保证理想的演出效果。

(五)根据角色重要性进行适当分层

角色层次法需要个体根据角色冲突的重要性来对其进行适当分层,再选择有利于个体的角色。个体在社会中往往会扮演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会出现抵触、矛盾的现象,所以就容易产生角色冲突。个体就需要在不同角色中进行适当选择,从而保障工作、生活的顺利进行。著名学者古德就明确指出取舍的具体标准,首先需要明确角色意义,其次,明确不同角色可能形成的后果,最后,其他个体对角色的抗拒效应。个体可以根据标准来对不同角色进行适当取舍。比如,小提琴演奏者在进行歌剧演出时当遇到交响乐时,就需要根据歌剧的演出效果来对交响乐进行适当取舍,从而保障理想的艺术效果。

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交响乐、歌剧时需要将角色技巧融入其中。角色技巧主要是指个体在扮演不同角色时,需要明确不同角色的特征。角色技巧的融入,能够帮助不同角色实现有效转换[6]。角色技巧主要包括个体能力倾向、经验、训练等基本技能。个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技能。比如,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交响乐时往往以艺术的角色进行,当遇到歌剧就需要将演出效果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以及演出效果。当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歌剧时,可以将交响乐的演奏技巧融入其中,从而有利于实现角色之间的有效转换。

结语

综上所述,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占领着重要的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艺术作用。小提琴在交响乐、歌剧中的价值显而易见,不仅能够为欣赏者带来良好的视听效果,而且其在交响乐、歌剧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主线部分能够保障演出的顺利进行。小提琴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需要与其他乐器共同配合,共同完成演出,从而保障演出的整体效果。在进行角色转换时,需要明确角色转换的基本概念,并落实个体心理准备工作,将角色行为特点规范化,有利于小提琴演奏者减少产生角色冲突的现象,有效融入角色合并法、角色地位变换法,从而保障理想的演出效果。同时,小提琴演奏者需要根据角色重要性对其进行适当分层,将角色技巧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角色转换效果。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交响乐小提琴
《魔法交响乐》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美妙的交响乐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