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2023-04-15何迪斯刘小印
刘 捷 何迪斯 刘小印
(广西艺术学院,南宁 53002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工程,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重点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事情。虽然近年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但党始终不忘脱贫攻坚任务,将打赢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同步并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住形势,并且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完成了全面小康的百年奋斗目标,下一步将着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全方面、高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广西风景优美,有较大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广西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使人民更具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一)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完善乡村生态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等,同时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也制定出台了多项意见措施,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为乡村生态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但是一些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并没有对此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因此,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将管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将应付检查转变为自我检查,真正将生态理念入心入脑。例如,近期焦作市上白作乡举办了“五星”党支部创建、乡村干部大比武活动,各村两委干部轮番上台演讲,汇报各自的创建工作及成效。尤其是他们都在汇报材料里着重介绍了本村的生态文化建设情况,将生态文化贯穿工作始终,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和促进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源泉,在实地调研中不难发现,一些乡村经济发展主要靠一些粗放型的方式,单一关注经济的增长,甚至影响到生态环境,一些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经济发展亟待解决。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乡村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享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誉,民族特色优势显著。例如百色的芒果、柳州的螺蛳粉、钦州的荔枝等都是特色产业,乡村发展要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淘汰乡村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大力推动乡村绿色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村民的可支配收入,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是乡村地区长久以来通过实践总结、传承和发展下来的文化,体现了该地区的特色和文化,彰显了优势所在。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凸显乡村文化特色,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感召力。焦作市闫河村的农资交流会、上白作村的农民文化节、春林村的王忠殿烈士纪念馆和猿仙通背拳文化馆、龙寺村的崔长永墓园、老牛河村的汉服文化节等,都是光彩夺目的文化名片。从随处可见的文化载体,到日渐兴起的文化活动,再到一些已经坚持了数年的文化品牌……丰富村民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让乡村文化魅力得到了不断的延展,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使大家自觉主动投身于乡村生态文化的建设中去,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现实困境
(一)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提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坚决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等,重点解决一些生态环境上的顽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西整体生态环境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领域和地方依然还存在着生态短板。一些基层政府单一关注经济的增长,面对上级的检查只是停留在应付的层面,做好表面文章。尤其是一些较为贫困的乡村,为了摆脱经济贫困,采用过度开采林地、捕捞鱼类等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的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激增,生态环境治理强度加大,一些污染的企业纷纷转移至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村,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二)乡村生态文化素养亟待提升
乡村生态文化素养作为乡村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价值的实现旨在推动生态行为能力的养成。由于乡村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广西乡村生态文化理念不尽合理。首先,广西地处偏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乡村居民,大家过着砍柴、捕鱼、农耕的生活。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数量的增加,为了快速获得经济利益,一些人开始了大规模的砍伐、捕捞,过度关注眼前利益,阻碍了乡村生态的健康发展。其次,一些偏远地区对于乡村生态文化的宣传不到位,流于表面,疲于应付,导致乡村依然处于“先污染,再治理”的处境,严重影响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最后,乡村居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发挥出来。长期以来,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处于政府主导、村民配合的模式,甚至有些地方处于“推一步,走一步”的状态,导致乡村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将自己摆在了次要的位置,“等、靠、要”的心态较为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文化发展,因此乡村生态文化素养亟待提升。
(三)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生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广西乡村生态质量有待提升,关键在于尚未形成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改革合力,政府、社会组织、村民各成一体,各自施策,导致花费不少,收益不多。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导致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迅速增加,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乡村人口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不高,未形成榜样带动作用,多数依然处于依赖的状态。“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推进形成最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因此,应推动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乡村居民形成乡村生态文化发展合力,加强规划指导、制度建设、经济投入、观念转变、榜样建设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广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打造美丽乡村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我国生态文化历史悠久,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博弈,归纳和总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强广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环境与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根据乡村地区优势,着力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乡村绿色生态产业。广西地域特色明显,民族特征显著,在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融入民族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例如,近两年柳州的螺蛳粉火遍网络,销售额逐年增长,带动了竹笋、花生、辣椒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广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在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广西百色可以充分利用百色起义等红色资源,积极推动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进行考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建立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既能着力打造乡村红色文化特色产业,推动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又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案例库的建设,建立起一套课堂理论教学+课后实践探索的新模式,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升生态素养
国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生态发展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线上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以及线下的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途径推动政策落地落实,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生态文化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乡村人口的生态文化素养。现在村庄中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美观漂亮的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的生态宜居目标。现在掀起的回归乡村热以及乡村旅游等,充分体现了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彰扬。这些无疑都是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对促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基层政府要大力推动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邀请一些与本地区特色产业相关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和指导,并定期组织乡村骨干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态文化素养和技能。乡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与高校党组织开展合作共建项目,既能为高校师生党员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推动党建特色品牌的创建,又可以借助高校党建品牌活动的文化宣传优势,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理念的入心入脑,提高生态素养,着力突出生态文化建设实效性,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使其深切感受到生活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的生活幸福感,充分认识乡村生态环境对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影响,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从“输血”转为“造血”,充分激发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让生态环境之花充分绽放。
(三)构建生态发展体系,增强治理能力
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根据地域特色和优势,结合人民所需及专家建议,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和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奖罚分明,树立榜样,充分利用财政和政策优势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政府要定期组织开展乡村生态文化发展座谈会,政府、社会组织及村民代表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贡献智慧。乡村居民是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转变发展观念,摒弃落后的思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充分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牢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乡村居民三方面协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拓步前行,奋勇向前。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广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着力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