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的探讨
2023-04-15沈威
沈 威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01)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满足“应用”和“研究”这两个基本要求,还必须把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德才兼备、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栋梁之材。以立德树人为视点,深入研究高校应用型人才体制构建的基本需要,分析当前人才体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构建人才体制建设路径,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一、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症结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亟须更新
课程思政是当前的趋势,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一些高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核心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围绕着教学目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陈旧性,缺乏创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新技术和新手段的支持作用应得到更大程度上的重视并进行普及。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下,缺少灵活性,缺乏主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思政知识点,没有融入课程和知识体系。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认为知识更新不及时,没有从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出发,不利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立足。缺乏社会特点问题的引入,限制了学生将课堂知识同实际之间的联系。部分学生只关注知识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可能性,忽视了职业操守与道德,这样导致思政目标难以实现,学生的思政培养路线不够清晰。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极力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挖掘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潜力。但是旧有的思政培养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概念偏差
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系统的顶层设计,用以解决“高校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但从广义上来说,它还涉及高等教育定位、教学目标等,并占据着人才培养系统的关键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高等教育正处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期。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注重教育的工具属性,缺忽视了教育的价值属性。特别是部分应用研究型高校,强调知识本位、技术本位,忽视思想伦理、思维、感情、态度的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偏差主要体现在定位和培养目标两个方面。第一,“德”和“才”哪个更为根本,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回答的问题。长期以来,应用研究型高校往往更加关注“才能”。因为“才能”是第一生产力,是职场衡量的“硬性标准”。第二,有什么样的人才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坚持以“才能”为首要目标的人才定位,高校就会制定“才能”的培养目标,甚至其他事情都会围绕它不断展开。近年来,各类高校事件经常出现,迫使高校重新考虑人才定位的根本标准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含混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大众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独享的教育而是大众普及式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受众群体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不仅仅满足于接受知识,更需要与知识相对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在双创背景下,学生应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才是当下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让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理念,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而部分高校并不能很好地制定紧跟趋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没有及时回应社会乃至学生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含混、不清晰,没有因地制宜地设计符合本地区、本高校乃至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思政目标也不明确。使得思政教学不能很好地配合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堪忧。
(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进度缓慢
应该注意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有企业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形成人才输送地方、服务地方企业及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一些地区由于客观发展的滞后,寻找有竞争力的企业是相对困难的,这又使得企业动力相对不足,很难帮助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果放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困境将持续下去。因此,高校应该联合企业一起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只有依托平台,才能使高校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适应企业的要求。但是受制于社会环境影响,企业积极性不高,高校应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存在区别的。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追逐利益,对产生利益相对迟缓的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一定的动因。高校受制于办学定位和宗旨,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导致整个平台建设相对缓慢。
二、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以产促教符合新时代发展方向
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在成就的背后,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过高,过分追求全面性,以至于和其他高校对比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也就丧失了自身专业建设的特色。一些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理论研究,不重视实践与应用,知识与现实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高校应注重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应该发挥主动性,将办学定位和地区发展进行融合,增强特色专业的建设,将教学科研活动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这符合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正确方向。走产教融合之路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所肩负的使命。
(二)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大学教育阶段是其自我价值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亦是在校期间塑造的。高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及社会需求,学生的心理会感知一定的压力,会出现迷茫和困惑。因此更需要高校将思政教学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从全局开展,帮助学生减少迷茫和困惑。让学生理解自身的价值,为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的困境。应该系统性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中,在目标确立和方案设计上体现出课程思政的目标。努力营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用教师和课程设计引领学生,助力学生塑造高尚品格乃至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投身社会建设当中。
(三)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产教融合的支撑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应该充分重视。过往的教育改革更多专注于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战略的制定和如何对师资队伍进行加强。这些努力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注意到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而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还应该再进一步,通过产教融合,将高校、企业和学生联系在一起,通过产业链及价值链的传递规律,培养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借助产教融合重新设定培养目标和方案,提升产业契合度。
(四)校企平台构建离不开社会及政策的支持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是要不断地寻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应理解为了提升其竞争力应该付出服务的成本。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和企业一起构建平台,合作设立实训基地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实训基地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协议和挂牌的程度,需要实质性合作,学生需要一定的实习工作和任务。同时要注意到,政府政策支持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应该关注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提供的政策支持。如果企业不能通过政策而获得实际上的收益,那么企业和高校会因为都失去了相对应的激励而产生激励不足的负效应。所以要注意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注意中央及地方政策的差异性,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使高校和企业同时获得激励,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高校还需要注意社会是否包容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只有社会层面形成了包容和鼓励的氛围,才能帮助校企合作再上一层楼。
三、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重视课程思政所发挥的作用
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当前学科发展的滞后性。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学科交叉普遍存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面临新的知识和新的应用难题。虽然一些学科发展迅猛,但是人文素养的积累相对不足,以利益驱动而忽视道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和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中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不重视有一定的关联。一些人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思想道德却存在缺失,这样的“人才”无法应对现实的压力与诱惑,无法真正意义上承担起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责任。在这个背景下,高校应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重视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除巩固专业知识外,还要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最终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其对企业及社会的价值。
(二)科学定义微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要对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建设、学生成效评估等。由学习者群体自主建立目标,自由选择教学,建立周期性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自主评价、自我检查、自我监督,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高校教师应创新课程评价体系,汇总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效果、实践成果、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表达等能力。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综合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方法,尽可能地形象化研究结果。应该利用最新的技术和形式,让教学活动实现翻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以地区产业和职业技能要求为导向,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学科大类中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完善重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学生能力与地区产业应用之间的联系,引导企业深度参与,积极推进课程内容和行业标准。引进产业课程资源,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与教育案例库,把区域内经济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与最生动的经验成果导入课堂。积极探索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先进性的新形式教材,进一步强化知识的适用性。从理论课堂、实验室探索课堂扩展至学生课外活动,联系企业生产实际与社区实际,从知识、才能构成、能力和素养构成等三方面加以细分,逐步形成以专业基本必修课、通识技术素质必修课、专业技术基础必修课、专业扩展选修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模块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四)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应寻求主动权
校企合作不是一时之需,而是解决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对接的良方。应该重视校企合作平台所发挥的能量,用校企合作平台形成辐射。一方面,企业从获利的目标出发,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出发,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和计划,将合适的人才输送到合适的产业和企业中。高校要抓住主动权,不能被动跟随企业的需求;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能像过去那样以知识传播这个单一目标定位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要认识到企业的需求是特殊及具体的,而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以整体质量进行控制;要注意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质量,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要针对性地设立合作的奖学金计划和基金计划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结 语
面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挑战,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从更高的起点,制定综合的培养方案和计划。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从产教融合角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于人才培养当中。因此,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牢正确的思想价值,敢于使用最新的前沿技术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投身社会经济发展,帮助产业实现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合。高校要注意当前存在的问题,重塑课程思政的目标,重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专业课程的培养体系和教育内容,在校企合作中应把握主动权,积极主动地投身校企合作平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