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2023-04-15赵丽媛翟继军
赵丽媛 翟继军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 541004;2.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为此,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问题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亟须加强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意义的研究
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意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意义及育人功能,指出红色文化具有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永葆旺盛斗志和进取精神的强大动力,能够丰富大学生人文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此外,红色文化还具有维系身份认同、彰显执政主流价值、规范社会行为等价值功能。就其对个体的塑造功能看,红色文化可以帮助个人坚定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信仰,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调节思想和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就其对群体的凝聚功能看,红色文化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群体共识,和谐人际关系,消解不良文化侵蚀,营造良好思想氛围。
(二)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的研究
1.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应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坚定理想信念及激励精神等功能,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持。就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来看,需要立足学生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中融入红色文化因素,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借助社会合力,创新机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切实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2.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活载体、活榜样、活教材,两者在内容和思想内核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就价值来讲,红色文化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鲜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重要时代价值。就如何增强二者的实效性来看,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融合,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理论的引导作用,推进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积极发挥红色文化的情感激励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鸣;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价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实践平台,强化大学生的行动机制。
3.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与“四史”教育
就现实作用看,“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有力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同“四史”教育密切相关,可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学习主流和本质、理论和历史、经验和教训。就课程建设来看,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知识主体,是从理论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从知识体系上说,红色文化教育同思政教育高度契合,“四史”是讲好思政课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红色文化资源是讲好思政课的文化根基。
(三)关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困境及成因的研究
总的来说,外部社会环境复杂,高校思政工作未能适应时代变化,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是大学生理想信念薄弱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网络与高校思政工作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具体包括网络信息的庞杂性与人类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之间的矛盾,网络的非群体化与大学生群体性特征之间的矛盾,以及网络的工具性与理想信念的价值性之间的矛盾。此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途径单一,教学意识不足等也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偏差、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抗挫折能力较弱等问题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上述问题的成因是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存在重政治价值功能认同、轻文化价值功能认同,重实用效果、轻内涵发展,重文化物质建设、轻文化权利保障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一味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持有漠视态度。此外,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氛围不浓,缺乏红色文化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和长效机制,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也不强。
(四)关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现路径的研究
1.综合创新说
从宏观层面看,应端正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并提高办学质量。从微观层面看,应该注重发挥网络优势,创新教育内容、形式、考核机制,优化环境,畅通渠道,建立研发基地,构建红色校园文化,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充分利用革命战争遗址、博物馆和展览馆等物质性实体,建立多元化教育信息资源合作关系,以开放性的动态考核机制和多元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总之,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实际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打造“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一体化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2.心理调适说
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目标更加现实,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更加宽容,群体心态趋于“内向”。因此,要顺应青年心理发展特点,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思政教育动态监管,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引领和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
3.行为规范说
学者普遍认为应通过课堂教导和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引发大学生的共鸣,规范其行为。要以关照、服务学生为目标,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作用;要积极发挥红色文化的情感激励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鸣;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价值,开展人格教育;要从文化意蕴、育人意蕴和政治意蕴三个方面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文化载体、传播途径,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国内学者的研究立场和方法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者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阐述使我们获得了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把握,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然而,不容否认,现存研究尚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视角较为单一
现有成果多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很少从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寻求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例如,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挖掘明显欠充分,由此导致了对策建议弱化的现象,究其根本,主要是研究视角过于单一。
(二)重局部探讨,轻系统研究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事物、对象看作系统,重视联系,重视整体,认为整体优于部分,从而使对策更具针对性。然而,现有成果或偏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功能,或偏重教育中的问题、内容与关系,或注重外在对策研究,在意义研究中又过于偏重政治意义研究,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过于强调对教学技术的运用,而缺乏对以上内容的系统整合研究。事实上,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完全可以放到世界百年变局、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中去审视和定位,而教学技术也应同人文规约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多“外控式”建议,少“内生式”机制
现有对策多是教学技术、课程建设等“外控式”保障性建议,缺少对大学生特点进行恰当分析和把握的“内生式”教育机制。其原因主要在于外在对策易于把握,而内生机制建立则较为棘手。但若一味关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外在而忽略由内而外的动力机制,不仅所提对策很难奏效,在研究中也易于形成孤立、片面的视角。
(四)多文献分析,少实证研究
现有成果多从文献入手,分析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应然性与实然性问题,缺少利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跟踪等方式对大学生群体及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有效性的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综上,后续应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问题的系统研究、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的问题挖掘与设计、不同学科理论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问题的拓展与整合等方面加强探索。